唐楠兒再是堅強硬朗,也架不住身後的男人一頓狂轟亂炸,嚶嚶嗚嗚地丟盔棄甲,美得口水都顧不得擦了。
唐玉仙在一旁嬉笑兩聲,打趣了兩句楠兒才收拾戰場。如今皇上冊立了她的兒子張海為皇太子,可謂是意外之喜。
只是五皇子張海太小,剛滿十六歲成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朝廷不設藩王是開國之初就明確的規矩,甭管是滅國君主還是皇家子孫,一概如此。所以,大皇子張念去往北美督府不是以皇室名義,而是以工作名義。
就算將來另立國家,也是打著謀逆的旗號,與中原分割。
走馬上任北美移民辦公署署長的張念盡可能地位自己撈取資本---效忠於他的軍官以及大量的技術人才和設備機械。
張念知道皇家科學城的化學研究所中發明了一種比黑huǒ yào更為厲害的huǒ yào,他現在急需得到這新huǒ yào pèi fāng和技術,只可惜父皇拐著彎地不給。
開什麽玩笑,中huá guó本土的軍隊都不敢換裝,怎麽可能把這麽高新尖端技術放去管束不到的北美?
再者,化學zhà yào、發射藥的實驗並不算成功,尤其是配合相關的武器裝備遠不到能堂而皇之拿出來建兵工廠的水平。
就拿火炮來說,目前最新式的三代野戰炮也不過堪堪發展到拉火繩的階段。至於退膛炮上戰艦,那還處於實驗層次,被幾個嘴巴不牢靠的家夥誇大了而已。
張念知道父皇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但索要無果後便不再提,一門心思地往外撈移民,但凡身強體壯處於生育年齡的種下階層家庭或者是技術家庭,都是他辦公室鼓動的對象。
元武十五年立夏,新內閣班子在首相胡媛、財政大臣張士尊、國防大臣韓世忠的領導下進行工作移交。
同一時間,國會成立,杭州郡開工新建國會大夏,國會議員目前共有一百三十七人,規定最多不得超過七百人。
議員是從退位內閣成員、各行省級官員副手、集團型商會代表、全國民營企業優秀技術員代表等多方選取。
直接點說,國會就是官商用來明目張膽勾結的地方。只要不涉及到朝廷行政官員,國會議論們擁有議政和參zhèng quán利,可以提議和否決朝廷的某些政策。
即:國會議員不可參與內閣在位人選。若是想入內閣,則必須脫離議員身份。
這種新體制跟另一個時空的美國不同,zhāng lín也是半實驗半抄襲的意思,結合資本和社會兩種主義的權利階層組織出的新架構。
效果好不好,還不知道,但肯定比一家獨大的專政dú cái要好。
體制改革到這個階段,皇權名義上已是成了“中轉站”形式的存在,是協調多方關系和局面的穩定劑,脫離了核心政事權。
縮小到當下的集團公司中,皇室相當於名譽董事長,而實際管控集團的卻是董事會和執行董事以及各部門職業經理人。
總體說來,中huá guó目前還是處於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體制。另一個時空的清朝到mín guó,再到國家shè huì zhǔ yì,也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
當然,那時候處於戰爭狀態,若是放手改革,二三十年就能初見成效。
就好比現在的大街上,已是有百姓們熱衷於穿帥氣的中山裝和各式旗袍,西域風以及後世的歐美風,長短褲琳琅滿目。
儒家最讓人反感的地方便是把簡單事情複雜化,把什麽東西都要縮在條條框框的規矩裡,xiàn zhì普通群眾的普及和學習能力,達到替統治者愚民的效果。
書中所說的大道至簡,舊儒們卻完全是為了巴結統治者而故意反其道行之。
中huá guó立國以來就提倡簡化、細化、精化,首先就是把傳承下來的各種著作給翻譯成大部分國民能看懂的文字語言。至於那些古版本,則不支持市場銷售,但在讀書館裡可以閱讀。
年齡低於三十五歲以下的國民,大部分都是接受過新漢學教育,這部分國民佔到總人口的8%左右。每年遞增和新出生的孩童,都是新漢學的受惠者。
所以zhāng lín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他活著一天,不遺余力地推行新漢學教育,到他死的那一天,舊儒學差不多也就跟著他進墳墓了。
舊儒們前番被恐嚇了一番後,少數幾個頑固不化的被遣送去日本國,其余孔門和維護孔門的舊儒頓時閉了嘴。
有些人,有些思想注定是改造不好的。
元武十五年,自新內閣班子成型,國會成立,朝廷實行政策多了一道手續。有人戲稱為內外三權。
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權鼎力。皇權、內閣、國會三權製衡。內閣還分為熊鷹二派,互相監督,彼此拆台。
完成兩派執政和國會,zhāng lín所設想的政治體制初步完善。老實說,花了接近二十年才把中huá guó發展到這一步,時間有點長。
當初他以為把火車搞出來也就八年十nián de shì情,但只是一廂情願,即便有他的指導和設計構思,工業發展也遠不如想象的飛速。
關鍵還是基礎科學體系有待完善,很多學科都只有在從中學畢業進入專科學校後才有機會學習,換句話說,涉及到相對高一點的技術還沒有普及到大眾中。
zhāng lín就像個敝帚自珍的吝嗇老叟, 一面絞盡腦汁地增漲財富,一邊覬覦外人偷竊。很多科學知識的積累離著產品只是一個概念般的窗戶紙,一捅就破。
就好比蒸汽機的概念,只要有人見過這玩意運轉,並且簡單了解下機器的工作原理,不需要多久時間就能設計出來。
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蒸汽機早在十一世紀就有了雛形和概念,但真正被研發的時候是十七世紀。研發出來後,一二十年就進入了工業生產領域。
到蒸汽機被搬上輪船的時候,也就相差個三五十年。
這是沒人指導下的結果,若是有人指導研發方向和利用雄厚的資金和人力投入研究,這個時間消耗將被縮小到一小半。
什麽技術,只要一個國家動用資源去鑽研它,沒有搞不定的可能。
元武十五年,剛過立夏,舟山海軍港中一艘冒著黑煙的戰艦乘風破浪,駛出了軍港。第一艘長87米,寬16.8米的由蒸汽機驅動明輪的海船正式進入下手實驗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