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越來越多的近衛軍步兵通過攀爬雲梯的方式上了關城城牆。
因為主城城門已經被封死,因而最後連帶著近衛軍的騎兵和炮兵也不得不通過攀爬雲梯進了山海關。
當焦璉和張煌言兩人也爬上山海關城時,整個山海關內已經是人滿為患,四處皆是廝殺聲與槍彈聲。
如今的清軍自知自己沒有退路,因而很敢戰,甚至不惜以血肉之軀與近衛軍與朝鮮軍肉搏。
不過一旦清軍從某處衝出來與近衛軍或朝鮮軍肉搏。
其他近衛軍或朝鮮軍會立即拿起步槍將這清軍打死。
清軍只能一邊退一邊與近衛軍和朝鮮軍戰鬥。
啪!
一名近衛軍步兵又打死了一名清軍,而其余幾名清軍見此開始拔腿就爬。
此時在一處城牆上的近衛軍步兵見此立即開槍打死了一名。
一名近衛軍騎兵衝了過來將另一名清軍砍死。
同時,在東南門的護城河旁,十幾名朝鮮軍正圍攻著四名清軍,其中三個朝鮮兵正瘋狂地舉起刺刀刺一名清軍。
越來越多的清軍被殲滅。
等到日暮時分,雨落了下來時,整個山海關才平靜了下來,廝殺了一整天的近衛軍官兵才歇息了下來。
有的坐在地上喘氣,有的則靠在城牆上,有的則直接躺在馬車上。
但所有人都把步槍與戰刀緊緊地握在手中。
而炮兵這時候正辛苦地把一門門火炮吊上關城又吊下去,還抱怨其他弟兄不過來幫忙。
朝鮮軍最後代替了其他近衛軍來替炮兵搬運火炮和輜重進入關城。
張煌言先喊了一句:“山海關收復了!”
“山海關收復了!”
“山海關收復了!”
“山海關收復了!”
此時,所有近衛軍官兵都站了起來,高聲呐喊著,甚至有的已經相擁著歡呼了起來。
畢竟,在這個時代,山海關的收復對他們有著很重大的意義。
因為收復山海關就意味著奪回了大明的東北大門,也堵死了滿清後退的道路,把滿清老家赫圖阿拉與現在北京的滿清朝廷直接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而且如今收復山海關就意味著收復北都指日可待!
近衛軍官兵的確很是高興,很是興奮。
收復山海關後,近衛軍第二軍第二兵團算是完成了近衛軍第二軍總兵官兼總督秦佐明下達的作戰任務。
近衛軍的軍紀是在接下來的作戰任務下達之前得進行休整。
因而,近衛軍第二軍第二兵團在收復山海關後沒有立即入關向薊州與京畿方向進軍而是進行整訓與撫恤傷亡人員以及調運物資和懲處旗人與漢0奸還有就是恢復民生,沒收滿洲軍事貴族和漢人軍事地主的土地和財富。
祖澤洪最終也沒有成功逃脫,被近衛軍騎兵給追擊到並給活捉了回來。
不過,祖澤洪倒是頗有骨氣,既不像其兄長祖澤溥一樣主動求饒也不像其父祖大壽一樣不要臉,一見到張煌言隻說道:“要殺要剮,請便!”
“剮你自然是要剮的,但在剮你之前,本官得先給你看件東西,帶他過來!”
張煌言說著就命人帶著祖澤洪來到了山海關關城的西南主城門前的一處大照壁前:
“聽說你是你們祖家唯一的一個舉人?
你看看這上面所刻,皆是你們祖家的惡行!‘
本官命人將所有遼地百姓對你們祖家的控訴皆刻在了上面。
只要每個人進出山海關的人都會看見你們祖家所做的惡事。
這裡面有單獨寫你祖澤洪的。
投靠滿清做漢賊就不用說了,
好侮幼女,曾一夜害死五名死得三戶人家絕戶這樣的事居然都會有!祖澤洪你既然是讀書的,怎麽比你那隻知舞刀弄槍的四弟祖澤清還要可惡,人家最多也就是賭錢吃酒打死了人,嘖嘖,你這些無恥的事都乾得出來,要是留到後世是個什麽結果,你應該比本官清楚!”
雖說是百姓口述,但張煌言也是文采斐然之輩自然是親自潤色了一番,把祖澤洪的醜事惡事寫的又生動又讓人覺得憤怒。
即便是祖澤洪自己看了也不敢相信自己原來這麽無恥,他也素來是好面子的,本就想為大清守節留個為朝廷守節的名聲,如今見此氣的臉漲紅了起來:
“你好狠毒!”
“本官狠毒嗎,比起你做的事來,本官算不上什麽狠毒吧,最多也就刻薄而已,不好意思,本官對漢賊素來刻薄的很,你不信問問整個兵團的官兵,只要是我張煌言同袍,欺我罵我我都能寬容, 但對於你這種漢賊我是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張煌言說著又道:“對了,我還專門把你的這些故事變成了戲劇,到時候讓整個遼地百姓都傳唱,惡霸三少祖澤洪,想想都覺得很吸引人,將來你只怕比我張煌言還要出名呢。”
祖澤洪聽了不由得痛心疾首地道:“大家都是讀書人,你何必對待我這個讀書人!”
“讀書人,我不是讀書人,本官是近衛軍的國士,是大明的官員,是漢家的兒郎,雖說讀書但也是讀的忠孝仁義,可不是你這種認賊作父的書。”
張煌言說著就轉身對人吩咐道:“去將整個山海關一帶的百姓叫過來,當著所有百姓的面凌遲他。”
張煌言說完,祖澤洪卻突然喊住了他:“慢著!”
張煌言停住了腳,回頭看了這祖澤洪一眼。
而祖澤洪卻直接跪了下來,向南邊磕了頭,又朝張煌言磕頭:“這位老爺,學生祖澤洪請您憐惜一下學生,可否不要把這些事記錄下來供萬人參閱,學生實在,實在是丟不起這個人啊!”
“知道丟不起這個人早幹嘛去了!”
張煌言走了。
而祖澤洪則嗚嗚直哭了起來,也高呼了起來:“天啊,為什麽會這樣!”
祖澤洪最終被凌遲處死。
而他以及他們祖家還有昔日吳家等遼地漢人軍事地主和滿洲軍事貴族在遼地的惡事皆由近衛軍第二軍的政工人員以各種方式傳播到遼地百姓口中。
最終,使得這些人名聲徹底在遼地敗壞,而大明在這一帶的統治也鞏固了下來。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