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山東清軍譚泰部自保尚且艱難,自然已無力南下。
而近衛軍兩個軍的主力合計三十萬精銳與清軍主力洪承疇部繼續在河南鬥智鬥勇,其間詳情自不必說,路振飛為蒙騙洪承疇每天勞神苦思地想著如何給洪承疇回信。
秦良玉想盡各種辦法讓近衛軍兩個軍主力神不知鬼不覺地一步步縮緊對洪承疇的包圍圈。
這裡面最辛苦的莫過於錦衣衛,從周則到汪剛剛每日都要傳遞和接收到各種消息。
好在河南的百姓也很支持,清軍一進入河南境內後的動向幾乎每天都通過各地百姓之口傳遞到秦良玉和劉芳亮、何新耳中。
清軍何洛會部一直沿著湖廣襄陽方向,還派出大量斥候進入河南、南陽等府,為的便是隨時策應清軍洪承疇主力,抵擋近衛軍第四軍進入河南,同時避免自己陷入近衛軍第四軍和第三軍的包圍。
自古以來,北兵南征走湖廣就必經襄陽,襄陽一下,湖廣以南便無險可守。
因而此時,近衛軍第四軍第一兵團合計八萬人也已屯兵於襄陽城下阻擊何洛會的十萬清軍。
近衛軍第四軍得到的命令是節節抗敵,但不能殲滅和擊敗何洛會部,逼其撤回河南與洪承疇匯合。
因而,近衛軍第四軍在襄陽城下一通炮擊後就退縮回了襄陽城,並不與清軍何洛會部認真打。
何洛會以為明軍真的是懼怕野戰而抱定了要死守襄陽的決心,他也就乾脆命令大軍合圍了襄陽,以此逼迫近衛軍第四軍投降,同時,何洛會也不死命進攻襄陽,以避免自己實力大損而無法策應清軍主力洪承疇部。
而近衛軍第四軍第二兵團則時不時地沿著荊州北上襲殺清軍何洛會部的斥候,使得清軍何洛會部不得不相信在湖廣除襄陽外還有一支明軍主力,並將此消息告知給了多爾袞和洪承疇。
多爾袞和洪承疇越發堅信近衛軍主力在山東和湖廣。
此時,洪承疇已果然兵圍了開封城。
五十萬清軍主力猶如數十條巨蟒一般纏繞在開封城外圍,延綿在開封城數裡之外,每一日開封城外皆是塵土飛揚,車馬喧囂。
洪承疇也下了馬,撚須來到了開封府外城官道上,看著已修複後的開封城不由得頗為感慨起來,忙著人去城中詢問路振飛是否投附大清。
但讓洪承疇沒想到的是,路振飛這時候則按品大狀地出現在了開封府外城城牆上,且正對著洪承疇大喊起來:
“洪承疇,你這個漢人之奸佞,大明之叛臣,認賊為奴,竟也敢引賊進來,奪我開封城,你休想!我路振飛今日便誓與開封城共存亡!”
路振飛突然拒絕了洪承疇。
這讓洪承疇很是驚愕,在聽到自己親兵稟報後是半晌沒回過神來。
洪承疇惱羞成怒,總覺得自己被路振飛給戲耍了,忙下令大軍攻城。
路振飛和開封城中軍民抵抗的甚為頑強,而洪承疇五十萬清軍的注意力也全部放在了攻打開封城上,對於周圍情況變化注意力進一步減少。
當然,洪承疇也不擔心,因為他一直還和何洛會部保持著聯系,他不認為近衛軍主力還能在這時候突然來到河南援助路振飛。
洪承疇此時是恨死路振飛了,他已從開封城的火炮密度與火槍密度猜得出路振飛之前和他虛以委蛇肯定是在暗中蓄積守開封的力量。
他甚至他也從自己派出的斥候口中也猜到了這一點,因為開封府周圍皆已被堅壁清野。
清軍譚泰部退守河間府東光城。
清軍何洛會部合圍襄陽城。
而此時洪承疇又合圍攻打開封城。
表面上看起來,清軍還未出現失敗的跡象,而事實上,戰略進攻態勢已慢慢向近衛軍方向轉變。
秦良玉為更好的居中調度已前往朱仙鎮,而朱由檢此時也已抵達這裡,近衛軍第二軍第二兵團自然也是在此,只等著近衛軍第三軍和第二軍第一兵團完成對開封府洪承疇部的合圍,近衛軍第二軍第二兵團也會直接有朱仙鎮北上進攻洪承疇主力。
……
朱由檢自從離開南京後便輕松了不少,他厭煩南京城,厭煩南京城裡的文官士紳,甚至還有一絲害怕與擔心。
他既做了一個要革新除弊不被文官害得亡國的皇帝,就注定他要與文官作對到底,但這樣也就意味著他隨時會面臨著文官集團的報復。
朱由檢從來不憚以最大惡意來揣測這些人的用心,因而他雖是帝王,但他在南京城的生活可謂是步步驚心。
而此時離開了南京城,來到了這沒有朝堂政治沒有爾虞我詐與勾心鬥角的世界, 他頓時放松多了。
這裡有發自內心敬重他的庶民百姓,也有視他為主心骨的近衛軍官兵。
還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風光與生活。
更有無邊無際的天空和大地。
朱由檢有這樣的心態自然也正常,在南京城,他的政策是違背南京城士紳們的利益的,因而真正支持他的人少。
而在鄉間小集鎮,他的政策是對庶民與庶族地主有利的,因而在這裡,支持他的人多。
所以,朱由檢才在這裡感到輕松。
朱仙鎮。
傳言嶽飛曾在這裡大敗金軍的地方,在此時的大明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小鎮。
朱仙鎮乃是開封城的外港門戶,從孫家渡一直南下,便可從開封城直達朱仙鎮。
大軍行軍必須沿河行軍,因而歷來攻取開封後南下或者北上攻打開封都必經朱仙鎮。
這也是為何秦良玉將近衛軍第二軍第二兵團放在朱仙鎮的原因。
因為洪承疇一旦佔領開封要南下只能走朱仙鎮,而近衛軍第二兵團要圍住洪承疇也必須先佔據朱仙鎮這個要隘。
此時的朱仙鎮聚集了九萬多人,朱由檢自然也在這裡,還有秦良玉、李邦華、何新、劉芳亮等大元帥府近衛軍高階官員。
這些官員不同於南京城內的文官,此時和朱由檢都是同一利益集團或者說是都是被清流文官們摒棄的。
因而,朱由檢和他們相處也是格外的輕松,這些官員也不要求他這個帝王做什麽。
無論是官還是民,在這裡,朱由檢都要感到親切點。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