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沁兒事涉‘雁巢’要案,未經我家公子允準,不得擅離平陵縣境。”
英薦一口回絕了楊凌的請求,並要他負責看管好顧沁兒,令不禁令楊凌十分惱火,當場與英薦爭執道:“李將軍也曾說過,顧沁兒對無垢托她帶密信給浙東殘匪毫不知情,如今平二已攜密信潛逃,你為何還要將她留在平陵?”
“公子臨行前並沒交待下話,要我放了她,所以,你要成全顧沁兒的孝心,也請等到我家公子返回平陵後,再當面求他允準吧。我衙中還有事,就不陪你了。”英薦撂下一句話,就揚長而去了。
得不到英薦這位平陵縣尉的幫忙,楊凌根本找不到另外的辦法來幫顧沁兒搞到能使她離開平陵的路引,隻得怏怏地回去勸顧沁兒再耐心等候些時日。
“我的事就不勞楊大哥費心幫忙了吧。待到清明,能在平陵舊宅旁為二老燒上些紙錢,我也就滿足了。”顧沁兒像是預料到了楊凌辦不來她所需的路引,依然用冷淡的語氣說道,“但請楊大哥告訴我一句實話,清明之後,我能返回建康靈谷寺嗎?”
“這……”楊凌被顧沁兒問得面色一紅,隻得如實答道,“姑娘心中想必也猜到了個中的隱情,目下我雖不能給姑娘一個確切的答覆,但可以向姑娘保證,我定會盡力幫助你的。”
顧沁兒似是被楊凌這話所感動,抬起眼來凝視他良久,微微歎了口氣,說道:“我心中清楚,楊大哥為了幫我的忙,已盡了不少的力了。但我想,我自已沾惹上的事情,終究還須我自己出面去了結了才行。能否請楊大哥再幫我一次,帶我去見那人,好叫我當面向他解釋清楚這一切?”
楊凌深知英薦決不會給顧沁兒一個滿意的答覆,與其帶她到英薦那裡碰釘子,傷心失望,還不如等到李靖從浙東剿匪歸來,自己替她去求李靖早日放她返回建康為好,於是便向她謊稱英薦到廣陵辦差去了,勉強勸說得顧沁兒暫等幾天。
在此之後,每隔兩三天,楊凌都要抽空到平陵城裡探問李靖是否返回平陵的消息,可是將近半個月過去了,始終沒有得到他期待的答覆。
同時,這段日子裡,楊凌也在根據著李靖曾向他透出的口風,默默估算著三郎和養母婁氏從關外趕來平陵與他團圓的行程,在心中期盼著養母婁氏能見上顧沁兒一面,喜歡上這位自己一見傾心的女子。
好在,自從驛長白申那晚召集驛中眾人,當眾宣布了驛裡的更夫平二是商疇所部安插在平陵驛的眼線之後,平陵驛中再沒有發生過諸如老賈被殺,平二潛逃之類的大事,一切都風平浪靜,一如既往,使得楊凌在閑暇時也從驛裡的差伴那裡借到了一本《詩經》,開始埋首讀起書來。
這一天午後時分,楊凌忙活完了驛中的晌飯,回到宿房正想捧起書來再讀上兩三首詩,忽聽窗外有人在輕輕拍打著窗扇,他放下書卷,走到窗邊向外觀瞧,卻見是英薦站在那裡,一見他走了過來,便冷著臉向他問道:“公子傳你隨我速去縣衙後花園一趟,你現在是否走得開?”
楊凌聽到李靖從浙東返回平陵的消息,心裡高興,也沒有留意英薦的臉色,便跟著他興衝衝地進城來見李靖。
“時至今日,平陵的事暫告一段落了。楊凌,明日我和英薦便要離開平陵回廣陵去了,今日傳你前來相見,是為告知你一聲,遲則五六日後,你便能見到三郎和養母了。”
從李靖的臉上,楊凌絲毫看不出他此次前往浙東剿匪的成功與否,
只是在聽他提及五六天后自己便能與三郎和養母婁氏相見團圓了,心中高興之余,並沒忘記顧沁兒的事,便向李靖請求道:“多謝將軍了。在下尚有一件小事須當面征得將軍的允準方可,能否在清明當日允許顧沁兒來此舊宅祭奠過父母后,仍放她回建康居住?” “怎麽,是顧沁兒要你來問我的嗎?”李靖盯著楊凌,反問道。
“我想,將軍此前既說過,顧沁兒對無垢托她帶密信給商疇並不知情,如今浙東之事已了,自該放她回建康去的。”楊凌隱隱聽出李靖辭氣有些不善,忙解說道。
“此次浙東剿匪,雖端掉了商疇所部殘匪藏身多年的老巢,一舉殲滅了其主力,但商疇本人連同從平陵驛攜密信潛逃的平二兩人卻不知了去向, 因此,暫時還不能放顧沁兒離開平陵。你回去告訴她一聲,就說你已托朋友為她在平陵境內安排了一個居住,可使她暫居平陵的這段時日內衣食無憂,要她不必想著返回建康去住了。”李靖搖搖頭,對楊凌吩咐道。
楊凌沒想到李靖要把顧沁兒長久地留在平陵不放,一時猜不透他如此做的用意何在,便委婉地問道:“我記得半個月前將軍臨赴浙東前曾說過,不怕平二搶先去向商疇報信,為何此次沒能捉到他二人呢?”
李靖目視楊凌多時,忽然問道:“楊凌,你是不是當時已經瞧出了平二攜密信潛逃,其中另有蹊蹺,卻未向我稟陳哪?”
楊凌陡地一驚,急忙躬身答道:“在下決不敢對將軍欺瞞不報,只是在那日將軍走後返回平陵驛的路上,我對平二未曾知會已與他接上頭的王舉一聲,就獨自攜密信潛逃的行為頗為費解,時至目下,仍想不通平二為什麽要如此行事。”
李靖目光移向英薦,用教訓的口吻說道:“你若是能像楊凌這樣,遇事多動動腦子,也不枉了我帶你加入‘鷹窠’的一番苦心了。”
英薦也是一頭霧水,當即抱拳道:“尚請公子明示。”
“事後細細回想此次浙東剿匪的整個過程,我還是敗在了無垢的手下啊。”李靖長籲了一口氣,說道,“我隻注意到了無垢寫給商疇的那封密信,卻因此忽略了無垢托顧沁兒帶往天台山的那卷經文,問題極有可能就出在這卷經文本身,而非那封密信裡。英薦,你可知,智覬大師一生都有過哪些佛家著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