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儒家之士,一向奉善於納諫,知錯能改的國君為理想中的明君。
年輕時候的嬴政,應該符合儒家眼中的明君要求。
讀過李斯的《諫逐客書》後,嬴政讚歎有加,既欣賞李斯的書法,也驚歎李斯的文筆。
嬴政徹底放下了心中的顧慮,立即停止逐客,派人追回尚未離開秦國國境的客卿,盡都官複原職。
李斯與魏繚兩人,則被郎衛徑直帶到了鹹陽宮。
“愛卿的一篇《諫逐客書》,足可流傳萬世也!”
去而複返的李斯,尚未走進嬴政跟前,便聽見了嬴政爽朗的笑聲。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秦國沒有產生著名的思想家,但並不代表秦人並不注重文化。相反,秦國繼承了周人的地盤,周人的文化同樣融入了秦國。
春秋時期,晉國使臣魏相寫就的《絕秦書》,將秦晉兩國的戰爭責任,一股腦的推倒秦國頭上。秦人跟戰敗的德國人一樣,百口莫辯。事後,秦人拿著《絕秦書》,雖然不同意裡面的內容,但卻紛紛讚歎魏相的文采一流。
古代的輿論,掌握在讀書人手中,一篇好文章,起到的作用,有時候不下於十萬兵馬。
“臣肺腑之言,幸得大王賞識!”
李斯拱手作揖,心裡卻十分滿意。他的政論水平,或許不然師弟韓非,但韓非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如此優美的文章。
“你就是自詡有商君之才的魏繚?”
安撫了李斯,嬴政轉過頭來,收起了臉上的微笑,冷聲問道。
蒙恬退在一旁,悄悄打量著魏繚,只見魏繚風輕雲淡,絲毫沒有受到嬴政王霸之氣的震懾。
“商君之才,分為文才、治才和兵才,我魏繚的文才和治才或許比不得商君,但軍略之才,我竊以為,商君不及魏繚也!”
“商君大才,先生自信在軍略上勝過商鞅,也不怕閃了舌頭!”嬴政熟讀秦國檔案,商鞅的事跡了然於心,當然明白商鞅是像吳起一樣的全才,雖然兵事上比不了吳起,但在治國能力上,卻超出吳起太多。
秦軍的新軍組建,戰法戰陣,商鞅親自經手,並留下了兵法,嚴格規定了各項制度。其中,有一條令蒙恬印象特別深刻,商鞅規定,遇到下雨,士伍打傘的時候,隻許用右手,傘的顏色,隻許用黑色。
正因為商鞅確定了嚴格的制度規定,秦人嚴格遵行,秦國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遺憾。
“先生有什麽可以指教寡人的?”
魏繚顯得很高傲,讓嬴政很不舒服,但這個時代,自以為有才的人,誰沒有幾分傲氣呢。馮媛投奔孟嘗君的時候,對孟嘗君也很不客氣。
“當今之世,以秦國之強,統一天下之勢已成,即使六國合縱,也很難逆轉。但智伯、夫差、閔王的教訓,不可不防,只要大王舍得財物,賄賂六國之人,已知其謀,得帝業可成!”魏繚緩緩開口說道。
嬴政聽了之後,沒有任何表示,而是看向了李斯。
李斯曾向嬴政提出過賄賂六國大臣的建議,嬴政撥出欠款,由李斯負責實施。魏繚提出的計策,跟李斯的相比,似乎沒有什麽兩樣。
魏繚不會就這點水平吧?僅僅這樣,可不能打動嬴政。蒙恬皺著眉頭,想著這個魏繚會不會徒有其名。
“先生的諫言,斯已向大王提出也!”李斯挺直了身子,對著魏繚說道。
“魏繚敢向李大人請教?”
“斯向大王提出,
賄賂六國豪臣,不能賄賂,則刺殺之,以離間其君臣,則可破壞六國合縱。” “敢問進展如何?”
“時日尚早,倘若給李斯足夠的時間,李斯定可完成大王的囑托!”
李斯硬著頭皮,話語裡充滿了自信。
“哈哈,李大人妄言也!”魏繚搖了搖頭,開口說道,“六國豪臣,在做亡國之臣,還是六國權臣之間,還是分得比較清楚的。若按李大人的方略,賄賂六國豪臣,不說要花費多少金錢,只怕豪臣收了財物之後反悔,李大人又如何應付呢?”
魏繚來自魏國,了解六國的情形,六國的豪臣,天地莊園無數,封地有私兵,府裡有俠客,李斯的做法,只會平白浪費錢財。
“李大人行刺客之法,若六國以此報復秦國,李大人又該怎麽辦呢?”
蒙恬那眼睛瞧了瞧嬴政,他心裡清楚,魏繚說的,並不是聳人聽聞,若乾年後,就發生了荊軻刺秦的事件。
“······”李斯有些理屈詞窮,他不得不承認,他向嬴政提出的策略,確實有些想當然,但李斯也是好面子的人,不願意認錯。
“依先生之見,又該如何?”
嬴政沒有讓李斯難堪,也沒有責備李斯的意思。采納李斯建言的時候,嬴政尚沒有親政,算是對李斯的拉攏。李斯身在丞相府,監視著呂不韋,嬴政能順利奪回國君的權力,李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賄賂六國之人,六國廟算,入得六國國君的耳,也要進入大王的耳裡。”魏繚擊倒了李斯,開始侃侃而談,“要想得到六國朝堂上的消息,並不需要賄賂大臣,只需要賄賂大臣的書童或者貼身奴仆就行了。身份光鮮的人,有時候並不重要,小人物也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簡簡單單的賄賂六國之人,獲取六國內部情報的方略,應該如何實施,魏繚講得很詳細。在他的規劃裡,秦國應當在六國建立情報網絡,將六國大臣家的仆人、小妾發展成為秦國的間諜,著重收買看守城門的城門監。
如此一來,既不會引起六國的警覺,還節約了收買的成本。
落在後世,魏繚至少也是戴笠一般的人物吧!
蒙恬的背上,不由得流出了冷汗,這個魏繚,幸好沒有得到六國的重用,否則,蒙恬就得懷疑,蒙府的門客,會不會有六國的間諜。
不過,與李斯的方略相比,魏繚的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歷史證明,小人物往往更容易收買。李世民籌劃政變的時候,選擇收買李建成手下的小人物,比如守衛玄武門的常何。而李建成呢,卻派人去收買尉遲敬德,用想想,也不可能成功。
後世的一些官員,自身沒有問題,很難收買,但他身邊的司機、保姆、秘書之類的,收買起來,就容易多了。
“先生說得不錯,李愛卿的構想沒有問題,只是先生,將收買六國的方略,變得更加完善。”
嬴政算是認同了魏繚的謀劃,眼裡露出了些許笑意。
秦人立國以來,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山東情報的收集。秦人的奸細,素質一流,天下聞名。春秋的時候,晉國抓到一名秦國奸細,將其吊死。但沒有想到,這位沒有留下名字的間諜,閉氣技術一流,沒有死亡,醒轉過後,逃回秦國,順利傳回了情報。
自此以後,各國抓到奸細,再也沒有選擇絞刑,而是選擇斬首。
嬴政手裡就掌握著一直情報隊伍,只是這些間諜探聽消息的手段,還停留在暗中打聽的原始階段。若按魏繚的方略,打入六國大臣的家庭內部,六國朝堂上的消息,在秦國面前,再也沒有秘密可言。
國內內戰的時候,蔣介石手裡的情報,*的手上同樣有一份,沒準還會更詳細。間諜潛伏到這個程度,國民黨要想打贏內戰, 那可真是沒天理了。
秦國國力強盛,六國本來就弱,再失去了保密的情報,六國就再沒有逆轉的可能。
“先生自比商君,當知曉秦國的目標,意在統一六國,實現天下歸一。”嬴政不由得坐直了身子,鄭重的請教,“用兵之道,奇正結合。收買六國之人的方略,算是兵法上用奇的一面,先生可有攻滅六國的正略?”
要想統一天下,最終還是得靠戰場上的勝利,光靠道德感化,肯定做不到。
嬴政現在已經親政,手握大權,迫切的想要向東用兵,掃滅六國,結束戰亂。早在邯鄲的時候,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嬴政心裡便有統一天下的心志,而在他回到秦國之後,這個心志就更加強烈了。
忍耐了這麽多年,雄心勃勃的嬴政,目光早已放眼天下。
蒙恬悄悄的挪移著膝蓋下的褥墊,側耳傾聽。
李斯眼裡充滿了不服氣,但心裡卻感到十分好奇。他曾數次主張急並六國,速速攻滅韓國,自認為得計,但卻始終得不到秦國朝臣的一致讚同。或者說,他沒有完全說服秦王嬴政。
那麽,魏繚會提出什麽樣的滅國方略?
魏繚眯著眼睛,似乎在閉目養神,又似乎在觀察著嬴政的神態。
大殿裡鴉雀無聲,靜得針落可聞,只有明亮的青銅燈上,搖曳著些許燈花。
不知不覺,大殿中已經有了暮色。
“大王,秦國東出,掃滅六國,統一天下,成就亙古之業,臣有上中下三策。”
魏繚的眼睛緩緩睜開,露出了三根手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