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目前的北胡,主要存在三股勢力。西邊的月氏,東邊的東胡,中央的匈奴。月氏王貪於財貨,東胡王胸無壯志,剩下的,只有匈奴與我中原,時常纏鬥不休。”
蒙恬令人呈上地圖,展開在嬴政面前。
“匈奴佔據的河南地,氣候溫暖,草場繁茂,匈奴人在這裡繁衍生息,放牧牛馬,積蓄實力。不過二十年,匈奴的實力,就會超過月氏、東胡,再碰上英明的單於,很可能行兼並之策,一統北方草原。”
匈奴的情報,蒙恬收集了很多。秦朝建立時的匈奴,勢力並沒有到全盛時期,正在向統一的部落國家過渡。
匈奴人的單於,相當於嬴政的帝號。匈奴部落內部,各個不同部落裡,大王、小王無數,均尊奉匈奴單於的號令。
頭曼單於在位二十年,匈奴人向北拓展漠北之地,向東交好東胡,集中力量向西攻打月氏。匈奴隱隱處在崛起的前夜,只等待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單於。
“這樣說來,武威侯是讚同攻打匈奴的了。”
邵平松了一口氣,蒙恬似乎沒有阻止向北用兵的打算。
“我讚同攻打匈奴,並不是因為匈奴犯邊。”蒙恬回道。
顏卸眉目一動:“那是為何?”
“匈奴人活動在河南地,居高臨下,宛如一把懸在關中頭上的利劍,這才是我擔心的。”蒙恬指著地圖,“北方三郡,有長城護衛,關隘數十處。匈奴人突破一處,以騎兵奔襲,不過三日,就能踏入關中,出現在鹹陽城外。”
“嘶——”
蒙恬這樣一說,眾人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
邵平、顏卸、李超心裡尋思著,等議事結束,回去好好的整頓關隘的守衛力量,決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秦與匈奴,必有一戰,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蒙恬說完,坐回座位,喝了一口水,靜靜的等待嬴政的決斷。
秦國攻打匈奴,受到後世許多人的批判,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與匈奴人開戰。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這句話未必準確。比起當局者,旁觀者遊身世外,並不清楚當局者面臨的實際情況。
秦國定都鹹陽,關中為秦國之本。匈奴人威脅著鹹陽,秦國不能坐視不管。
漢代的時候,匈奴人突破長城,出現在甘泉宮外,嚇得景帝夜半驚醒。這樣的事情,只要出現一次,或者有出現的可能,總是令人不得安寧。
“蒙恬說得有理。”嬴政讚賞的點頭道,“匈奴人的單於,號稱‘撐犁孤塗單於’,意為天所立的大帝,豪氣之余,可見匈奴人的野心。”
嬴政一番話,說得座下的諸位隴西官員,緊緊低頭,絲毫不敢大聲出氣。嬴政這是在提醒他們,邊境的情況,他心裡有數。
蒙恬環首一瞥,見到隴西官員大氣不敢出的樣子,心裡一陣感歎。
秦國出了嬴政這樣的君王,真是贏氏一族的帝王因子,通通集中到了嬴政身上。
秦國發動兼並六國的戰爭,前方打仗的是王翦、蒙恬等將領,但是戰略的制定,嬴政一直參與集中。嬴政跟後世的毛偉人很像,沒有真正帶過兵,平生隻手刃過荊軻一人。不過,他的軍事素質,並不比手下的將領差。
要不然,王翦、蒙武等人,也不會為嬴政收服。
嬴政到雍城祭祀宗廟,沒有回鹹陽,而是繼續西行隴西,蒙恬就知道,嬴政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已經在考慮對北方用兵了。
“蒙恬,什麽時候出兵合適?”
嬴政的文化,打斷了蒙恬的沉思。
迎著嬴政的目光,蒙恬心念一動,莫非嬴政已經決定,由他擔任攻打匈奴的主將。
秦軍將領中,王翦、王賁等人,一直跟山東六國打仗,只有蒙恬曾坐鎮上郡,跟匈奴人打過交道。蒙恬還年輕,放在朝中,不打仗,就只能擔任官職。
蒙恬跟李斯的政見不合,列朝只會增加兩人的矛盾。嬴政計劃,等王賁完全平定齊地後,調王賁回朝,蒙恬則外放。
王氏、蒙氏,一家在內,一家在外,形成平衡,相互牽製。
“臣以為,三年之後,出兵最為合適。”蒙恬想了想,回道。
“三年?”嬴政一愣,隨即笑道,“蒙將軍怎麽有了武成侯的風范?”
武成侯王翦,平生打仗,最是謹慎。嬴政過了三十,感到身體衰退,迫切的想要快速的完成很多的事。王翦打仗的風格,不受嬴政喜歡。
“秦國剛剛兼並六國,廢分封、行郡縣、造戶籍,需要時間。三年的時間,秦國的制度,施行於山東六國,調度六國的糧草物資,支援北伐匈奴,北伐大軍,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秦朝建立時的天下,土地廣大,遠遠超出了當時人的認知。治理這麽大的國家,秦國的官員,需要時間去適應。
山東六國,原有大量的封君,廢除他們的封地,斷不會如請客吃飯那麽簡單。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放到任何年代,都適用。
站在國家的角度,蒙恬不希望短時間之內,再動兵戈。
“三年太久,兩年。”嬴政說道,“兩年之後,朕要收回河南地。”
······
一個月後, 隨同嬴政巡行的車駕,轉道北地,從上郡回到鹹陽,實地考察了北方邊境。
回到鹹陽後,嬴政出兵匈奴的決心,更加堅定。
見嬴政決心已定,蒙恬心裡清楚,再勸說沒有任何用處。繼續勸說,以嬴政的固執,沒準兒會更加堅定他用兵的心思。
“甘羅,陛下決定對匈奴用兵,時間定在兩年後。”
鹹陽北城,武威侯府書房,蒙恬招來甘羅,從長計議。
甘羅曾經深入匈奴之地,對於匈奴人的情況,沒有人比甘羅更清楚。
“攻打匈奴,陛下想要獲得什麽樣的戰果?”
甘羅沒有感到意外,秦國攻打匈奴,原本就在甘羅意料之中。
蒙恬伸出手,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河南地,還有河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