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從大周開始》第 二百二十一章 3國和談,簽訂盟約
永安二年二月初十,遼國使臣抵達汴京,為的便是此次三國和談的事宜。

 這一次遼國的使團之中,有一個在遼國朝堂舉足輕重的人物,遼國魏王,北院樞密院使,兼領太子太師的耶律乙辛,也是這一次遼國使團的主使。

 遼國自重元之亂後,耶律重元身死,耶律乙辛可是現今遼國朝堂之中最受遼帝耶律洪基寵信的官員,加之其出生遼國宗室,深受耶律洪基倚重,手握大權,地位與大相公韓章在大周的地位一樣,尤其在權勢之上甚至猶有過之。

 遼國竟然將耶律乙辛派了出來,可見他們對這次和談的重視程度,遼國這一次出動了三十萬大軍,若是不狠狠的西夏身上撕下一塊兒肥肉,絕不會善罷甘休,西夏這一次只怕是要大出血了!

 而且大周這邊也勢必不會讓步,這一次大戰打了大半年,將大周將近百年積累下來的充盈國庫消耗掉了一大半,而且戰後的重建、撫恤等工作,又是一筆極大的開銷。

 若是不從西夏身上狠狠咬一塊兒肉下來,只怕西北的三十多萬大軍都不同意。

 先前派往遼國的使團在遼國出兵之後便回了汴京,這一次的和談事宜,自然還是由鴻臚寺主持,不過因著遼國方面派出了耶律乙辛這個大佬,出於對遼國的尊重,永安帝和曹太后還有幾個大相公商量再三之後,決定還是讓上次出使遼國的秦尚書來負責。

 怎麽說雙方也是老熟人了,上次秦尚書能夠說動遼國君臣出兵西夏,這一次的和談定然也不在話下。

 和談的時間定在了兩天之後,也就是二月十二,這也是西夏和遼國一力要求的。

 畢竟如今兩國出動大軍,每多一日,便是多一日的消耗!

 就在三國準備進行和談的時候,小白楊已經悄然找上了梁昊,見是小白楊來找自己,而且還有些遮掩,梁昊便隱約察覺到了到了衛允的用意。

 “什麽?康家?”梁昊有些詫異,汴京城只有一個康家,在梁昊的印象之中,康家雖然也是世家,可卻早已沒落了,如果是十幾年前康家老大人還在的時候,康家雖然不如那些武勳世家,百年世家們那般顯赫,但怎麽也勉強排在了世家之列。

 可自從康老大人仙逝之後,康家就徹底沒落了,如今康家不論是嫡系,還是庶出旁支裡頭都沒什麽出色的後輩。

 幾年前,如今的康家家主還在禮部領了個虛銜,可現如今,卻只是個白身,康家之中也沒幾個出仕的,一大家子全在坐吃山空,啃康家祖宗留下的老底!

 白楊道:“就是和表小姐的父親盛大人是連襟的的那個康家!”

 白楊這麽說,梁昊就確定了:“就是這個康家,汴京城裡能勉強算作世家的,隻這一個康家!”

 “不知指使想要什麽結果?”

 白楊道:“咱們家三爺聽聞這個康王氏心性狠辣,手段暴烈,不僅僅在外放印子錢來斂財,便是在康家之中,也動輒打罵妾室庶出,手上攥著好些人命。

 三爺說了,律法無情,他不管這個康王氏是哪家的人,不管他們有什麽姻親故舊,咱們錦衣衛乃是天子親衛,何況這是在汴京城裡,在天子腳下,絕不能容許有觸犯咱們大周律法威嚴的事情發生!”

 梁昊聽罷,也是一臉的義憤填膺,義正言辭的高聲說道:“哼!如此婦人,心如蛇蠍,歹毒無比,勞煩白楊小哥回稟指使,此事就包在屬下身上了,定不然指使失望!”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就把康王氏扣上了帽子。

 白楊又道:“有梁鎮撫這句話,小的就放心了,此事就勞煩梁鎮撫多多費心,小的這就去回稟三爺!”

 正說著,小白楊忽然話音一轉,“不過三爺有言在先,此事還需···········”

 白楊的話未說完,梁昊就立馬心領神會,抬手道:“白楊小哥放心,在下明白,此事定然不會和指使扯上半點關系!”

 “梁鎮撫果然是個明白人!”白楊露出個燦爛的笑容,衝著梁昊拱手道:“那小的這就告辭了,梁鎮撫多費心!”

 “應該的,應該的,白楊小哥兒慢走!”梁昊衝著白楊拱拱手,沒有相送。

 ··········

 衛府,衛允聽著白楊的回稟,頗有些哭笑不得,轉來轉去,最後竟然還是轉到了梁昊的頭上。

 “此事梁昊可以參與,但錦衣衛卻不能出面,只能在暗中推動,必須的由開封府那邊出面!”

 “那小的這就去轉告梁鎮撫!”小白楊說著就欲走。

 衛允卻道:“不用了,梁昊是個聰明人,你既然已經和他透露了我的意思,他自然知道該怎麽處理,這事兒你多關注著,有什麽情況隨時來報!”

 “是!”

 “還有!不要以為這事兒交給梁昊你就可以不管了,你這邊也繼續跟下去!”

 跟下去自然不僅僅是看著,而是雙管齊下,貓有貓道,鼠有鼠道,小白楊跟著衛允在汴京城混了這麽多年,可不是白混的。

 “小的明白!”

 ···············

 永安二年二月十二,大周、遼國還有西夏三國和談正式開始!

 至於吐蕃,如今吐蕃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根本沒有資格參入到這一次的和談之中。

 而且這一次吐蕃出兵的只是一個諸侯,還是一個被西夏扶持的諸侯,在西夏的幫助之下侵盡全力才湊足了八萬大軍。

 戰力雖然比起南境六路的府兵強上一籌,可與西夏的大軍相比還是差了一些,不過現如今,那個諸侯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八萬大軍直接損失了六萬,還有兩萬成了俘虜。

 手底下沒了兵,成了光杆司令,就算大周不出手,那個諸侯也蹦躂不了多久,要麽就是被西夏徹底架空,要麽就是被吐蕃境內的其余勢力吞並。

 秦尚書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強硬姿態,耶律乙辛亦絲毫不讓,唯有一個西夏弟弟,苦哈哈的喪著臉,只能任由兩國索取。

 和談隻進行了三日,便敲定了所有的細節。

 若是換成往日,這所謂的和談沒有一兩個月絕對下不來。

 可如今西夏形勢已然岌岌可危,南境的蘭州已然淪陷,顧廷燁領著大軍向北,一路攻城拔寨,朝著位於興慶府的西夏國都而去,衛於河套的遼國三十萬大軍,死死的拖住了西夏另外的二十萬邊軍。

 還有榆林的十余萬大軍,已然成了甕中之鱉,被周軍困在了榆林之中,進退不得,一開始甚至連消息都送不進去,更別說糧草輜重了。

 事關十余萬大軍的生死,若是再拖下去,局勢只會越來越惡劣,而且若是遼國繼續增兵的話,那西夏很有可能亡國之危!

 三國和談最後商定的結果:

 首先是大周,周便軍所下之城,皆不退還,自此之後歸屬於大周,兩國重新界定邊境,以綏州,宥州、延州、以及蘭州為界,重新劃分兩國疆域。

 另外西夏須得賠付大周此番出征的損失,合計白銀五百三十萬兩,往後每年向大周納歲幣十萬兩,馬五百匹!

 其次是遼國,最先一點,西夏須得向遼國稱臣,每年同樣需要向遼國納歲幣十萬兩,絹五萬匹,兩國同樣重新界定疆域邊界,以銀川為界,連同銀川城在內,一直往東的大半個河套平原,悉數割讓給遼國。

 大周西北軍放西夏十余萬大軍出榆林,令其回歸西夏,遼國亦不再繼續西進,三國就此達成一致,立下友好和平之約,互不侵犯。

 同時,遼國與大周亦簽訂了合約,雙方在北地增開互市十二處,開放商路,鼓勵商人通商,互通有無。

 整個的和談過程當中,西夏使臣的臉全程都是黑的,沒有一刻露出過笑容。

 和談之後,三方交換國書,訂立了正式的盟約。

 隨著這一份盟約的簽訂,天下局勢再一次發生變化,西夏國力被一削再削,短期之內定然再無力和兩國相爭。

 相對於大周獲得的那些疆域而言,遼國才是這一次和談之中最大的贏家。

 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了遼國君臣心心念念十余年而一直未能得到的河套平原,還獲得了西夏的稱臣納貢,面子裡子都給他賺了個乾淨。

 大周這一次的損失同樣不小,西北軍損失了將近五萬,重傷輕傷的也有好幾萬,黑甲軍的八萬四千大軍只剩下七萬不到。

 大周向遼國索要的五百三十萬兩賠款,便是為了撫恤陣亡的士卒,補充耗損超過大半的國庫。

 若不是大戰持續了大半年,西夏的國力亦被耗得差不多了,大周絕不會隻提出這麽一點點的賠償。

 大周雖然實力不弱,可還沒有做好和西夏死磕到底的準備, 而且還有一個遼國在側虎視,三國鼎立的局勢若是被打破的話,那接下來就是大周和遼國的角逐了。

 以如今兩國國力而言,大周雖然略強,但兩國在戰力之上的對比,卻是遼國要強上一些,否則的話,大周豈會坐視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這麽多年。

 永安二年二月十六,永安帝和曹太后破例召開朝會,於朝會之上接見了兩國時節,向滿朝文武正是宣布了三國之間簽訂的盟約。

 同時,永安帝下達聖旨,令西北軍放被困榆林的西夏十余萬大軍北去,同時,令英國公和伏老將軍兩位統帥暫時坐鎮邊境,於新得的州府之中布防。

 同時,將顧廷燁、沈從興還有張千均還有黑甲軍統領袁文紹這些有功之臣先行召回汴京接受賞賜冊封,而英國公和伏老將軍這兩個三軍主帥則需要受累一些,待邊境的防務部署好之後,再行回京受賞。

 另外,將此番自西夏所得之地,悉數並入陝西路,由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三司協同,恢復陝西秩序,安撫百姓,全力協助邊軍處理一切後續事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