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異地造物系統》第五十五章 浮星深處路難行
  盡管護送托馬斯的運輸飛船船長是有經驗的老探險家,但在去太陽系殼膜層前沿的基地的途中還是遇到了突發險情。飛船被一股浮星碎石流擋道而不得不繞很大的圈子,甚至脫離殼膜層返回奧爾特雲。托馬斯明白,就是這個殼膜層與奧爾特雲的接合部位,就是常竄到太陽附近的行星與彗星孕育的搖籃。這個地區的景觀,算是以浮星為主的天界。這兒寒冷無比,太空中運行的多為緩慢移動著的浮星。地球人也許一看這些描述,就想象白雪皚皚的極圈,卻想不到那兒是一片漆黑的天界。這裡,除了柯伊伯探險家們的飛船上的照明燈外,其實什麽也看不見。有些地球人也許想象既然探險家們的飛船有強光燈射向太空,總會有一速射向太空的光束吧?其實呢,這種想象力並不正確。因為這一帶並沒有空氣或煙塵,燈光是不成光束的。因而,這裡其實除了看到自己的飛船殼外,四面八方全是一片漆黑。有些人也許說,既然有大量浮星,飛船挨近它們,在飛船燈的照射下,必然看到它們的影子吧?那當然,不過,他們也有疏密之分。密的地方當然象樓層間那樣國面八方都看到懸浮在空中的浮星。不過,一般航行的線路,則往往是選擇星疏的地方,以求高速飛行。這時四面八方都離浮星比較遠,也就是說,飛船周圍一片漆黑,什麽也看不見。

  因一股碎石流而繞大圈,折回奧爾特雲,這對於急於達到目的地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形容的煩心。不過,人在大自然面前,總會感到自己的力量十分渺小。

  別小看太陽系殼膜層與奧爾特雲邊緣地帶的這些浮星,那些內太空太陽周邊的行星其實也是從這裡孕育的。這也是一個從星雲到恆星與行星及衛星變化的的自然的法則。與人間一樣,充滿星鬥的天界,也是經歷著分分合合的過程。從小浮星到大行星,也是通過聚合由小變大的過程。在這個無數個浮星懸浮的天界,由於浮星的相互作用,由振動,位移與旋轉,爆裂,常常使原來相以穩定,近乎靜止的浮星,因某些浮星內部變化造成爆裂而使其周邊的眾多浮星失去平衡,一旦其中某一較大的浮星因此而轉入旋轉運動,其周邊的小浮星即被其吸引並落到其上邊,使其不斷變大。當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因奧爾特雲太陽引力較弱而無法承受聚合變大的物體所受的太陽的引力而使變大的浮星向太陽系內側移動,掉落到柯伊伯帶後密度變大,體積變小,最終快速滑向太陽。如這類天體挨近太陽時速度加大到足以逃離太陽的捕獲力時,他們即憑借近太陽時所獲得的加速度快速逃離太陽且重回柯伊伯帶附近,成為長周期行星或彗星。

  浮星的這一情況,對於大自然而言,是一種平平常常的現象,但對於在奧爾特雲與太陽系殼膜層探險的柯伊伯人而言,是一種叫苦不迭的壞天氣。地球人有氣象局,但柯伊伯探險者則則靠自己的飛船上的測振轉像儀把這類險象由波轉換成圖像,能形象地看到其真實的場面。而且,這種場面是用人眼無法看到的。因為這一切,都在一片漆黑的天界中進行著的。對一般地球人而言,波,只是一條上下跳動的線條,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波,在比人類更高文明的地外太空人而言,也能通過儀器轉控成可見的彩色影象。也就是說,漆黑只是一種給人的感覺器官中分不出明確的差別的粒子流。只因人的感官觸覺無示分辨在其視覺神徑感知范圍外的微小顆粒的衝擊,僅此而已。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

高級文明的人類,也能把漆黑的環境轉化成色彩鮮豔的世界。當然,柯伊伯人作為地球上的史前文明時期的人類,也是從地球的自然界的物質的產物,自然也帶著同一環境所擁有的物質的烙印,從這種物質上形成的意識,也帶著自己的共有的特色。所以,對於柯伊伯地源太空人而言,他們的視覺構造與地球人沒多大差別,在漆黑的天界,仍和背對陽光的漆黑的地界一樣,是不能直觀地看到鮮豔的物體的色彩的。托馬斯也如此,如他的太空船上沒裝高靈敏度的粒子轉換器的話,他當然也無法直觀地感知周邊的漆黑天界裡的物體的色彩。用光照亮,當然能看到。但柯伊伯人采取何種感知方式,也只能根據自身的條伯而定。“渡口”的接應船上當然有各種探測儀,但這些只能是駕駛人員的裝備,所乘人員則隻由其工作點提供。  老船長是用其飛船上的震波轉換器測知通道被堵的,他因戴著景物轉換器,他所看到的周邊物體,直觀上雖然是漆黑不見物的世界,但通過其眼鏡式轉換器,他所看到的景物也與地球人白天所看到的物體一樣,也是彩色的。不同點只是因冷熱不同而與太陽照離下的地球表面景物的顏色有所不同。其實呢,溫度也是一種粒子的衝擊強度的標志。強度弱時,人的感官感覺不到,強度大時,人就感覺到熾熱,當這種粒子的衝擊力足以破壞人體組織時,人就感覺難受並被燒傷。因而,色調是由粒子的大小構成,溫度則由粒子的衝擊強弱構成。人的視覺區域是一個高靈敏度感覺區域,它能感知自然界的其能感覺到的粒子的撞擊所產生的“坑”的大小,這也就是人的視覺生成彩色的重要原因。但是,當某種環境下,這些粒子的衝擊被阻止而變弱時,也就無法在人的視覺區撞出其應有的“坑”,人也就感到眼前一片“漆黑”。這時侯如借助比人眼的感覺區的靈敏度更高的物質來感知並轉換給人的視覺裡的話, 人也就感知這片漆黑裡的色彩了。道理不過如此。

  在這個漆黑面陰冷的天界,柯伊伯人雖能借助顯形眼鏡仍象陽光下一樣的景物前活動,但他們的生活是十分單調的。好在能通過顯示屏能與遙遠的家鄉的親友聯系,也能通過數億年來太空探險者們在太陽系各角落布置的小型攝錄機觀測各種各樣的天象,他們也並不感到孤獨,只有工作不順利帶來的煩惱。托馬斯本來以為事情象老船長說得那樣,繞道兩天就能達到自己的探險隊作業點,沒想到這股碎石流的體積大,移動慢,老船長本想繞過它到作業點,哪曾想,他想它的上方繞過去,結果繞出了太陽系守殼膜層,繞到了奧爾特雲外緣。諸位地球人可別用自己的平面觀去想象柯伊伯人的立體觀。這個碎石流不是地球人感覺得那中地面流動的泥石流一樣。因這個碎石流是從其上方向下擋住其路,向它的前進方向繞,當然不行,只能其反方向繞,但這是一塊團狀移動物(注意,這裡不能用重力作用下的地球環境來理解,因為太空中的物體沒有重力所以,這裡說的碎石流,也只能是一種由液體,碎石之類組成的,移動的漂浮物。),其位置是從奧爾特雲邊緣突入太陽系殼膜層的,也就是從托馬斯他們的飛船後上方衝下來並住了他們的去路,這樣他們不能向前趕,而只能向後繞過這股碎石流,結果繞進了奧爾特雲裡去了。

  這讓托馬斯很失望,非常後悔自己當初太衝動,從內太空來這樣的一個倒霉的地方。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