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日城,八月廿九,晴。
連綿的大雨終於徹底停了下來,封日城一連五天的晴天一掃之前的陰霾,但白江的水還沒有降下去多少,需要多等一些時日,等上遊的水位下去了才會輪到封日城這邊。不過災情正在向好,城裡受災的百姓也慢慢緩過勁來了,只不過心裡苦得很。
其實結果已經算是不錯了。玄清衛開了口子讓出了校場當臨時駐地給災民搭帳篷,後面衛戍那邊也有樣學樣,加上七皇子聽聞災情後酌情減免災民的錢糧緊縮,也算給了這些災民活路,等水退了,靠著衙門給的救濟再打點散工緊巴巴的也能熬大半年,等下一茬莊家起來了也就能恢復日子了。
至於那些沒勞力又徹底被水災破了家的災民,衙門不會兜底,要麽自己賣了自己活命,要麽就街上當乞兒。慘的人多了去了,衙門管不過來的。靖舊朝還沒富裕到那份上。
所以最近施粥的棚子周圍人格外多,拖家帶口的還算好的,家裡有勞力有男家,就算受災了也不會被誰瞧不起,知道災過了就能重新把日子過下去。那些沒男家或者老弱當家的那就很麻煩,一個個愁眉苦臉的估計也是不知今後日子在何處。
但有一點,那就是靖舊朝對強買強賣的人**易一直嚴打,你若是敢威逼、脅迫別人為奴,一旦被人告上去那就是是徒三千裡的大罪。當然,這條律法針對的是販賣靖舊朝的百姓,外邦人不在此列。
雖然罪名很重,但也有人自詡隻手能遮天,陰悄悄的總想瞞天過海乾這些齷齪勾當。
以前遇到這種事情就算有誰知道了也只是冷眼旁觀,即便心裡不平也只能憋在心裡,畢竟別人再慘也是別人的事,自己若是打抱不平萬一惹火燒身怎麽辦?
如今不一樣了。黑旗營設在各城裡的銅櫃可是還在的,甚至在靖西地界上已經成了一個很有用的發泄渠道,即便是最下層的老百姓也可以將自己心中不平通過舉報信和銅櫃來向上傳遞,雖說並不能每一件都起作用,但總是個切實的希望。
就這兩天,沈浩已經在王一明送上來的每日文書裡看到了好幾次了,都是白江沿岸遭災後家破,孤苦無依的那種可憐蟲,被人逼迫脅迫為奴的舉報案子,全是銅櫃裡收上來的。
不過這些事還夠不著玄清衛插手,除非有證明地方衙門在裡面充當保護傘,不然的話就是將情況轉交地方衙門查辦而已,頂多跟進一下了解後續。
當然,若是地方衙門不作為,或者沆瀣一氣,玄清衛還是會抄刀子過去幫助地方衙門清理門戶的。
“這些東西發下去,讓唐清源和陳勝好生研究研究,後天上午讓他們過來最後再議一議。”沈浩將自己整理出來的《靖西黑旗營統領衙門誅邪行動計劃草案》拓印本遞給了王一明,讓其傳下去。
這份草案已經是第三稿了,沈浩自己斟酌了數次,也征求了下面人的意見,以及黑水的一些想法。如今基本上已經成型,等後天和唐清源還有陳勝最後確定完細節就準備正式上報給鎮撫使薑成了,這將是他就任靖西黑旗營統領之後燒的第二把火。
“是大人,我馬上就去辦。”躬身之後,王一明又將剛拿到的一份銅條遞了過去,說:“大人,這是剛送過來的條子,是鎮撫使衙門那邊抄送的南面監察使軍報,給您的。”
沈浩接過,揮了揮手將王一明屏退之後才打開那份銅條。這是靖西鎮撫使衙門專門抄送他的,黑旗營統領衙門裡就他有資格看,所以檢查了銅條上的封禁之後才用自己的腰牌打開。
內容簡單,但卻讓沈浩眼前一亮,主要是稟報前天,也就是八月廿七開始在白頭峽的大戰。
按照玄清衛駐白頭峽一線的監察使回報說,目前左玉良在白頭峽布置二十余萬的重兵,並且采取了連綿的進攻方式,從八月廿七開始,晝夜不停的已經展開了兩天攻勢了,並且在昨夜的突襲中取得了重要戰果,成功分割了三萬蠻族一線陣列並殲滅之,一舉將靖軍的戰線往前推進了四十余裡,已經抵近蠻族在白頭峽最後一道防禦工事了。
沈浩自從在軍伍裡待了半年,還上了戰陣,之後就對兵事相當感興趣。不過他也明白自己不是將帥的料,但也不妨礙他喜歡沒事對著地形圖瞎琢磨他覺得的戰局走向。
其實接觸得多了,想得多了,時間一長,很多事情就算談不上精通也能琢磨出些門道來。
看完銅條上的戰報,一邊拿出南面的軍伍級地形圖,看了好一會兒,又是自言自語又是比劃,之後沈浩算是對如今南面的戰局心裡有數了。
看白頭峽兩軍對壘的位置,以及軍報裡所說的推進四十余裡,那就是說左玉良的主力如今已經把蠻族在白頭峽的力量逼迫到了懸崖邊上。
白頭峽的地理位置重要,且地廣平坦,除了目前兩軍對壘的那一片區域還勉強可以依賴一些地形稍加防守的話再往後可謂真正的一馬平川,一旦蠻族失去在白頭峽最後的據點那麽他們就將再無立錐之地。
而最重要的是白頭峽打開門戶之後,直接受到兵鋒所指的就是桑比丘這個霜月氏族如今最重要且最具象征意義的地方。類似於靖舊朝的天瀾皇城。
按照沈浩的認識,一旦白頭峽被拿下,桑比丘就會面臨無險可守的狀況,而根據之前的情報南面的紅土氏族已經和霜月氏族協同了,那就是說蠻族王庭已經具備了設立的條件,那會不會為了保住桑比丘以及白頭峽這塊重要的糧食產地,蠻族將被迫展開最終決戰呢?
當然,最後的戰局會怎麽展開,最終又會是什麽模樣,沈浩這半灌水都算不上的菜鳥是不敢篤定的,但他看出來的這些東西也確實是南面如今存在的態勢。
甚至沈浩可以清晰的感覺到左玉良在有意識的加快推進戰爭進程,極可能是在配合皇城裡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