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今年以來一直風調雨順的南海刮起了台風,這其實一點兒也不稀奇,要是哪年南海沒有台風,那才叫稀奇了。
不過對於南海的老百姓來說,台風就是一場災難了。
台風帶來的暴雨淹沒了老百姓的農田,大風吹倒了田裡的二季稻,吹得樹木瑟瑟發抖,吹得老百姓房子上的稻草漫天飛舞,不少老百姓的房子裡都被水灌了進去,連人都住不了了。
幸好海上的水手和漁民們對台風來臨的征兆早有察覺,因此,絕大多數的船隻都早早地躲進了番禺港口。
而工坊裡的建築物都是用水泥紅磚蓋起來的,排水設施也非常完善,所以抵禦台風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再加上工匠們的努力,所以台風對工坊的影響並不大。
官學也暫時停課了,這是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著想,順便也放一個月的暑假,不過士廞、賽魯斯和官學裡的其他教師並沒有休息,他們再次辦起了一個教師短訓班,由賽魯斯給大家上課,上的課主要是算學、自然、物理等等,以加強這些教師們的科學素養,等這次台風過了,這些教師們能教這些課程的一定能再多幾個人,這也能夠減輕一下賽魯斯的負擔。
賽魯斯現在確實很累,他既要譯書,又要看周曄寫的那些科學方面的書,還要上課,這讓周曄有點擔心,怕賽魯斯堅持不住,能夠多教幾個老師出來,也能夠讓賽魯斯輕松一點兒。
不過賽魯斯倒是一點不覺得累,也不覺得苦,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他精神百倍,而他現在吃得好,住得好,所以氣色看起來比他剛到南海的時候要強得多了。
周曄這些天每天都到全郡全縣去視察災情,他還讓郡兵全體出動,幫助老百姓救災。
這對漢朝的老百姓來說,倒是一件新鮮事,當兵的什麽時候能幫老百姓做事了?
周曄到軍營裡向郡兵們發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說,說得郡兵們熱血沸騰的,特別是周曄稱他們是“人民子弟兵”,他們感覺到自己特別光榮,恨不得立刻奔向救災第一線。
他們確實是子弟兵,這些郡兵跟東漢時邊郡的軍人不一樣,東漢邊郡的軍人一般都是服兵役的,帶有強製性,大部分都不是本郡人,而南海的郡兵大部分都是在本郡招募的,都是本郡老百姓的子弟,他們的親人都在本郡,幫老百姓救災,就是幫自己的家人救災。
就算是來自會稽的那些老兵,不少人也學蘇懷、唐崇一般將自己的家人全都搬遷到了南海來,因為他們到南海來都能夠授田,而且還能夠免去五年的賦稅,周曄對老百姓也好,他們當然都願意把家人都搬到南海來。
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們的鄉人也有不少搬遷到了南海,特別是之前那些跟隨朱儁平定梁龍之亂,卻在平亂成功之後解甲歸田的人,他們聽說以前的袍澤在南海過上了好日子,不少人也都扶老攜幼來到了南海。
有著這種種的親情、鄉情,南海郡兵又怎麽會不願意去幫老百姓救災呢?
周曄一直很注重培養郡兵的軍人榮譽感,而幫助老百姓救災就是最能體現軍人榮譽感的一件事情了。
郡兵們全體出動,就連輪到去清剿山越人的那部分郡兵都被召了回來,一起幫助老百姓們救災。
郡兵們幫助老百姓苫屋頂,周曄讓磚瓦工坊將生產出來的瓦片給那些受災最嚴重的人家,讓他們把屋頂蓋上,要不然用稻草苫屋頂是沒有任何抵禦台風的能力的。
郡兵們還到屋裡進了水的老百姓家裡,
幫他們把水往外舀,而周曄也設計了一種能夠利用氣壓差抽水的設施,將低窪處的積水抽到鬱水裡,然後排入大海,這種設施按照真實的歷史,將會在幾年之後被宦官畢嵐發明出來,叫做渴烏,不過現在這第一個發明的人又變成了周曄。 有的人家屋子被台風刮倒了,郡兵們將他們家裡的人一個一個送到郡衙設置的集中安置點進行集中安置,有的老人或者是孩童走路不方便,他們還一個一個的背過去。
那些房屋還算比較堅固的人家,家裡如果缺少食物和乾淨的水,也有郡兵將乾淨的食物和水給他們送過去。
郡兵們還能幫助災民防疫,因為他們長期在軍營裡訓練,而軍營裡有一套完整的衛生防疫體系,所以他們都是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的,一些常見的疾病,他們甚至能夠送一些軍營裡的成藥給災民服用。
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般來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能夠提前就進行預防,發生重大疫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
除了郡兵在進行防疫,郡醫曹田恆也和他的徒弟在各縣奔波,進行著防疫工作,現在田恆的徒弟又多了幾個,都是周曄安排給他的,因為南海郡的醫匠真的是太少了,在合適的時候,周曄還準備開辦醫學,大量培養醫生,當然,現在還不是時候,現在南海郡識字的人都少,而要當醫生,必須要有相當的文化水平。
等到南海的官學開辦了幾年了,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那個時候才能談開辦醫學,批量培養醫生的事情。
這一次台風災情,郡兵和醫曹出色的表現,讓他們贏得了南海郡的人心,本來這兩個職業在漢代都不是太受人尊重,可是現在,這兩個職業卻成了南海郡最受尊敬的兩個職業了。
子弟兵的名號很快在南海郡傳了開來,因為這個名號太貼切了,這些郡兵基本上都是本郡百姓的子弟,他們不是子弟兵誰是子弟兵?
而周曄的聲望在這一次台風的災害裡,又一次升高了許多,因為郡中的百姓都知道,郡兵是周曄派出來的,自從周曄到南海之後,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許多,就連受災了周曄都管他們,這真的是一個難得的好官,給周曄立長生牌位的人家,又多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