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風起南海 ()”查找最新章節!
荀氏八龍今日到場的只有三人,分別是荀緄、荀肅和荀旉,其余數人,有幾個已經逝世,有的重病於家中不能來見客,而名聲最大的荀爽也被董卓強征而去了。
周曄和荀氏這三龍聊起了學術問題,因為他平時比較推崇的儒家代表人物就是荀子和孟子,當然,像孔子的一些學說,周曄也是讚同的,但是他不會全盤接收,只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今天來了荀家,他當然要跟他們討論一下荀子的學說。
因為荀家便是荀子的後人。
荀子可以說是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天道自然,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這跟漢代推崇的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學說是完全相悖的,他還認為天道有常,也就是自然的運行是有它的規律性的,他同時還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律和職分,天道不能乾預人道,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亂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荀子覺得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律以為人服務,荀況強調“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這些觀點在那個時候,無疑是超前的,也是科學的,可是並不符合皇權統治,因此,在漢代,出於為皇權服務的目的,漢天子采納了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學說,並且獨尊儒術,罷黷百家,又打壓了荀子和孟子這樣的儒家領袖,讓他們那些危險的思想不能成為主流。
有趣的是,荀子主張性本惡,而孟子卻主張性本善,如果要讓周曄來評判,他反而更支持荀子一些,因為人生來就是自私的,這是為了自己的生存。
周曄並不想完全廢棄儒家,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且要百家爭鳴,而荀子的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無疑便是儒家中的精華,而那些對人性的束縛,對自然科學的打壓,對女性的壓迫,便是糟粕了。
於是,周曄便引經據典,跟荀氏三龍談起了荀子的這些學說,並且給予了高度評價。
荀氏三龍眼前都是一亮,荀子是他們的祖先,他們當然更認同荀子的學說,可是荀子的學說在漢代並不是主流,很少會有人會認同他的學說,這讓他們也不敢公開支持荀子的學說。
可是周曄這樣一個天下聞名的名士,卻如此高度評價荀子的學說,這不得不讓他們引為知己了。
他們並不是沒有懷疑周曄是否在投其所好,可是周曄對荀子的一些話都是非常熟悉,信口道來,再加上南海官學的語文教材裡便收錄了荀子的《勸學篇》,這證明周曄確實是真心認可荀子的學說。
這一下,他們對周曄的態度更加親熱了,剛開始他們對周曄還有一些客套,可是現在已經很自然了。
荀氏三龍年紀都比較大了,因此精力有一些不濟,跟周曄談了一會兒學術,便有一些疲累,於是,荀衍、荀彧、荀諶、荀悅、荀棐等荀家小輩的出色人物便跟周曄談論起來。
遺憾的是,荀攸此時不在家,他本來在雒陽為官,也被強行遷到長安去了。
他們幾人輪流跟周曄辯經,周曄倒也不懼,他記憶力驚人,博聞強記,又不知道看過多少論壇上的文章,對不少經書的理解都很深刻,所以以一敵多,也不落下風。
周曄心中也在感慨,荀家的出色人物真的是太多了,且不說荀氏八龍,就是這些小字輩的人物也都個個是人中之龍。
荀氏三龍和蔡邕等人都被周曄驚得目瞪口呆,周曄平時並不喜歡辯經,
他更加熱衷自然科學,這是蔡邕非常清楚的,他以為周曄對經書並不熟悉,所以才揚長避短,誰知道周曄的經書功底這麽好?蔡邕也不得不在心中對周曄寫下一個大大的“服”字。周曄的表現也折服了那些荀家小字輩的人物,他們一個個都竭力在周曄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華,周曄也知道他們的意圖,他們肯定是看中了周曄的實力,想要出仕交州,在這個亂世,誰不想擇一強者從之呢?
只有荀彧仍然很淡定,不緊不慢,很少發言,卻言必中的。
不知不覺間,他們又談起了天下大勢,周曄談起了此次討董之戰,不過他並沒有吹噓自己的戰績, 他的戰績也不需要吹噓,他只是痛惜這些關東諸侯個個逡巡不前,勾心鬥角,結果導致他們只能黯然回軍,他又談起了被燒成一片白地的雒陽,他言語中的那種沉痛溢於言表。
這讓座中一片唏噓之聲,有幾人甚至痛哭了起來,他們一邊痛哭,一邊痛罵董卓奸賊,禍國殃民。
荀彧並沒有哭,他突然對周曄道:“彧冒昧,敢問右將軍之志若何?”
荀彧的這句話,讓在座荀家的人都是一愣,他們都看向了荀彧,荀緄的眼神裡更是帶上了責備,他是怕荀彧得罪了周曄,引得周曄勃然大怒,會遷怒於荀家。
荀緄是一個性格比較軟弱的人,他曾經因為害怕得罪宦官,就讓荀彧娶了宦官唐衡的女兒,成為士族中的笑柄,若不是荀彧自己爭氣,只怕他早就抬不起頭來了。
可是荀彧卻像沒有看到這些目光一般,他的目光溫和的看著周曄,等待著他的回答。
其實,荀彧和周曄是同齡人,論生日的話,荀彧還要大兩個月,可是今天在這裡,由於父輩在場,還有周曄的身份,荀彧倒是只能以子侄自居了,他問這句話確實有一些冒昧。
不過,周曄並沒有生氣,他沉吟了起來。
他當然知道,荀彧這句話不是隨便問的,他是在尋找明主。
如果周曄回答他說自己的志向是匡扶漢室,造福百姓的話,荀彧肯定會納頭便拜,那自己就能夠收下這位能夠媲美蕭何的大才了,可是,周曄卻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內心說話,那樣的話,以後只會與荀彧反目,就像後來的曹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