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風起南海 ()”查找最新章節!
張燕的直系精銳還是攻打西門,這一天一上來,他們還是發起了不要命的攻擊,話說回來,如果不是這樣不要命的攻擊,他們和守軍都不會有那麽巨大的傷亡。
事實上,在中國的戰爭史上,圍城戰的戰例是非常多的,圍城戰向來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一般來說,攻城的誰也不會像這樣拚命,因為攻城的傷亡要遠遠大於守城,如果天天這樣拚命的話,那沒幾天就打得沒人了。
大多數的時候,攻城都是圍城,圍而不打,想將守軍困死在城裡,或者是圍城打援,所以,有個別的戰例甚至圍城圍了十幾年,攻城部隊甚至在城下種田,守城部隊也在城裡種田,如果不是這樣,根本不可能堅持這麽久。
張燕現在是非常特殊的情況,他手下的盜匪都不肯拚命,他如果再不拚命,人心就要散了,所以他不得不拚。
今天也就是決戰日,如果今天打不下來,張燕也沒力氣繼續打下去了,只能是退了。
在張燕的激勵下,他的手下精銳像瘋了一樣,通過雲梯往城頭上爬,由於城頭霹靂車的存在,其它行進速度慢的大型攻城器械都上不來,在半路上就被霹靂車給擊毀了,只有雲梯可以由人抬著往上衝。
城下張燕的弓弩手和城上官軍的弓弩手不停對射,空中的箭矢來來往往,密集得甚至像要遮斷陽光,有些箭矢在空中對碰,同時掉到了地上,大多數箭矢都射到了空處,有的扎在城外的土地上,有的扎在城牆上,不過,也有不少箭矢射中了人體,扎進肌肉裡,帶出一蓬鮮血,帶來一聲慘叫,帶走一條生命。
城頭的守軍和民伕將滾木礌石往雲梯上砸,將燒開的金汁、油脂往雲梯上倒,然後扔下火種,讓雲梯熊熊燃燒起來,雲梯上的攻城士兵要麽被滾木礌石砸中,要麽被滾開的金汁、油脂澆中,或者是帶著渾身的烈火,慘叫著倒栽下雲梯,那慘叫無比瘮人,空中都彌漫著令人作嘔的肉香。
有那些運氣好躲開了所有攻擊的攻城士兵,順著雲梯爬上了城牆,揮刀砍殺守軍,也許能夠砍死一名守軍,卻被幾名守軍的刀槍同時砍中、刺透,在慘叫聲中倒栽到城牆下面......
在每一瞬間,都不知道會有幾條生命被收割,死神獰笑著拿著鐮刀在空中巡視,不過,不管是攻城方,還是守城方,都像是瘋狂了一樣,不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重視對方的生命,他們唯一的想法就是殺死對手,而不是保全自己。
張燕看著這樣慘烈的景象,他的眼睛幾乎都要滴出血來,這倒下的,可都是他最精銳的兒郎啊,這也是他的實力所在,沒有了他們,就算打下了盧奴城,又能怎麽樣呢?
不過,此時他也是孤注一擲了,打到這個樣子了,不繼續的話,那就前功盡棄了。
因此,張燕在幾名盾牌手的保護下,親自擊鼓,催促手下精銳奮戰。
激昂的鼓聲讓攻城士兵血性更加被激發出來,他們攻勢更猛,守城士兵和民伕也是拚盡了全力在抵抗,因為他們也知道,如果他們頂不住攻勢的話,那滿城軍民,只怕再無噍類。
在這一刻,無論是攻城方,還是守城方,似乎都變成了野獸,有的人,拿刀的手都被砍斷了,他們都要撲上前去,用嘴去咬對手的喉嚨,或者是抱著對手一起從牆頭上滾下去,哪怕是死,也得拉一個墊背的。
這一天的攻勢,一直進行了大半天,守軍終於有一些頂不住了,他們準備的滾木、礌石、金汁、油脂有些跟不上了,
甚至就連箭矢都稀疏了很多,張燕看著自己手下一員猛將登上了城頭,他勇不可擋,一把鋼刀蕩出了方圓一丈的空地,隨即又有幾名攻城士兵從這個缺口登上城頭,幫助那名猛將穩住了這個灘頭陣地。張燕不禁心頭一喜,他的作戰經驗太豐富了,這一般都代表城破在即。
他用力吸了一口氣,便奮起余力,更加用力的擊起鼓來,他要激勵手下的兒郎,一鼓作氣,破掉此城。
就在張燕奮力擊鼓之時,他看到一名軍中斥侯騎著馬,臉色有些惶急的跑了過來,張燕心頭不禁咯噔一下,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張燕將鼓槌交給了一名親兵, 讓他繼續擊鼓,然後看向了那名斥侯。
那名斥侯滾鞍下馬,拜倒在地道:“張帥,官軍朱儁部一萬五千余人已至,其中騎兵五千人,現在正在盧奴縣城以東三十裡的地方,向盧奴縣城而來。”
張燕死死的盯著這名斥侯,他很想說這不是真的,是這名斥侯妖言惑眾,可是他知道,這不可能是假的,朱儁真的到了。
三十裡的地方,以騎兵的速度,不用一個時辰就到了,雖然官軍的騎兵只有五千人,可是也不是現在的張燕軍所能抵擋的。
張燕轉頭看向了盧奴縣,他的心中現在只有四個字--功虧一簣。
難道是老天爺真的要亡他嗎?
不過,他也知道,幸好還沒破城,如果真的破了城,現在全軍一定在盧奴城中擄掠,根本不會管其他事情,那個時候朱儁軍到了的話,那才真的是一場災難,他唯一的下場就是全軍覆沒。
張燕勉強向自己的親兵下達了命令:“鳴金,收兵,全軍撤退!”
說完這幾個字之後,張燕仰天便是一口鮮血噴了出來,左右親兵大驚,一邊喊著“張帥”,一邊扶著他,一邊開始鳴金收兵。
由於惶急,他們鳴金的聲音也是無比散亂,這讓張燕軍也是混亂無比,他的直系精銳軍紀森嚴,聞金即退,可是其他人就沒那麽好了,他們還在繼續進攻。
中平四年四月十五,燕賊聚太行盜五萬余人攻盧奴甚急,城將陷,錢塘侯儁將援軍萬五人至,擊之,賊大潰,死傷不計其數,唯燕賊率數千人退至靈壽,盧奴之圍遂解--陳壽《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