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國抄家滅掉的親奧分子大多數都是擺在明面上的,以及那些有錢的資本家商人。
數十年的俄奧同盟在沙皇俄國社會各階層培養了大量的親奧分子,甚至不少人都已經被策反成了俄奸。
這些俄奸雖然是沙俄民族的人,但他們對奧地利的觀感非常好,甚至被洗腦到認為沙皇俄國與奧地利合並後,才可以讓自己的民族真正發揚光大。
沙皇俄國政府的腐朽讓很多沙皇俄國的社會精英分子失望至極,所以鼓吹奧地利制度甚至合並到奧地利當中或作為奧地利附庸國的聲音十分響亮。
俄奧同盟的破裂又是沙皇政府一手促成的,導致大量的工廠倒斃商業凋零,經濟指數腰斬一般往下跌。
這一下子讓多少社會精英人士傾家蕩產?
對沙皇政府的不滿輕而易舉的就在社會精英群體中建立起來,其中不乏沙皇俄國的大貴族!
這些大貴族早已與奧地利私下裡溝通,弗朗茨大帝自然不會流露出吞並沙皇俄國的企圖,他只是想要沙皇俄國爆發一場推翻尼古拉斯政權的革命,然後扶植起來一個親奧的傀儡政府。
這對於利益至上的沙俄大貴族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很多沙俄大貴族都覺得沙皇的權利太大了,應該向隔壁的奧地利學習,由內閣和議會限制帝王的權利。
弗朗茨大帝登基之處,也不是一言九鼎,需要和內閣議會商量著來。
只不過後來奧地利在弗朗茨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變成了神聖羅馬帝國,恢復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榮耀,弗朗茨大帝的個人威望才穩穩壓製住內閣和議會。
要是尼古拉斯二世有弗朗茨十分之一的成就,那些沙俄大貴族也不會升起改革的心。
但看看尼古拉斯二世登基後的行為。
唯一一次對外戰爭就是侵略瑞典,結果小小的瑞典愣是打了好幾年也沒有個結果,然後還把上一任乃至上上任沙皇定下來的俄奧同盟給破壞了!
對於求穩的那些沙俄大貴族來說,尼古拉斯二世就是沒什麽本事,還野心十足的狂妄之主。
這種沙皇還掌握著沙皇俄國的獨裁君主大權,真的是太不應該了!
現在沙俄陸軍在前線被奧地利陸軍暴揍,國內民眾反應強烈,親奧分子在沙皇俄國各個階層大肆活躍起來,沙皇俄國的大貴族又不是傻子,自然想要火中取栗。
即便遠東地區神聖羅馬帝國打了個大敗仗的消息傳過來,都沒有讓沙皇俄國境內的革命氛圍下降。
有貴族和社會精英層次引導的革命,跟底層牲口掀起來的農民起義有著本質區別,就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都感覺到自己屁股下的位置有不穩的跡象。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前線俄軍在巨大的傷亡下,戰鬥的時候開始消極怠工,那些將領也變得不再‘勇敢’。
終於,在燕武41年二月,沙俄帝國的首都莫斯科爆發了革命。
革命領導者不光是那些專業的革命黨,還有大量的貴族和資本家參與。
貴族手裡有職業士兵,資本家手裡有金錢,革命黨的領袖就是專門乾造反買賣的,熟門熟路。
三方聯合起來後,莫斯科首都僅僅堅持了一天就宣告被革命軍取代。
好在,當時的尼古拉斯二世提前得到消息,在革命爆發前一個晚上逃離莫斯科,躲過一劫。
革命軍佔領莫斯科後,革命組織內部複雜的成分立刻引起巨大的後遺症。
理想主義者盛行的革命黨想要建立一個共和國政府,真正實現人人平等的偉大政治理想。
資本家們想要建立一個金錢至上的資產階級社會,用金錢操縱議會的方式來控制國家政權。
貴族則想要以沙皇俄國的杜馬議會推舉出來一個新的沙皇傀儡,然後讓杜馬議會組建沙俄內閣,繼續由沙皇貴族掌控整個國家。
其中,沙皇俄國的貴族一方由於改革幅度不大,被成為保守派,資本家一派由於沒有直接掌控軍隊,在革命成功後又不夠團結,政治理念剛提出就被另外兩方肢解掉了……
共和派的革命黨掌握的軍隊雖然都是雜牌軍,但架不住數量大,在民間的名聲好,所以在莫斯科首都跟保守派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雙方的爭奪給尼古拉斯二世充分的時間討到聖彼得堡,重新建立了新的沙皇政府,團結忠於沙皇的舊勢力,開始鎮壓國內的叛亂。
理所當然的,前線的幾十萬沙皇俄軍土崩瓦解,還被奧地利陸軍反攻了一波,俄佔波蘭地區被奧地利徹底吞並。
如果不是反奧同盟為了防止神聖羅馬帝國重新恢復元氣, 加緊攻勢,逼著奧地利不得不抽調兵力,估計奧地利能一路推進到基輔地區。
莫斯科首都革命兩派的爭奪中,從文鬥變成了武鬥,崇尚暴力的保守派貴族率先帶領貴族軍隊對革命軍展開攻擊。
共和派內部也是派系林立,革命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一盤散沙,只是在保守派的逼迫下才暫時聯合起來。
結果被軍隊質量更高的保守派貴族聯軍進攻後,短短兩天時間就被趕出莫斯科。
兵敗後共和平的聲望一落千丈,逃離莫斯科的革命軍當天就散去一大半,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本來這時候保守派的貴族私軍乘勝追擊,可以將共和平的殘孽趕盡殺絕,那些德高望重的革命領袖有一個算一個,都得在斷頭台走一遭。
然而,這時候回過氣的尼古拉斯二世卻已經集結忠於他的軍隊,開始反攻莫斯科!
尼古拉斯二世的做法在他的立場上並無不妥,只要趁著革命形勢沒有鋪展開,奪取莫斯科首都,沙皇政府就能快速撲滅這場革命。
可是,尼古拉斯二世的反撲不光沒有奪取莫斯科,還把民望很高的共和平革命領袖們放跑了!
在尼古拉斯二世和保守派爭奪莫斯科時,共和派度過了最危險的虛弱期,在沙俄各地重新組建起一支支革命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