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中醫見聞錄》中藥功效的來源
  每天晚睡覺前我喜歡聽半個小時左右音頻學習,聽到一段音頻在講我們中藥藥效的來源,大多中藥功效源於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獲得。

  《內經》指出:“天地萬物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取象比類”。

  “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清代名醫張志聰稱之為“用藥法象”,這裡的“象”即某藥之所以有某種功能的根據。

  吳以嶺在《絡病學》蟲藥通絡、藤藥通絡中,認為取象比類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常用原則。藤類纏繞蔓延,猶如網絡,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其形如絡脈,對於久病不愈、邪氣入絡者,可以藤類藥物通絡散結,如雷公藤、絡石藤、忍冬藤、青風藤、雞血藤等。

  為什麽中藥能治病?

  中醫用來治病的藥物是中藥,而中藥大多取自於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其中尤以植物為多,所以在古代,中藥也被稱為“本草”。

  相傳,中藥的發現和運用,都來自起源於神農氏,自古民間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為什麽草根樹皮能夠治療人的疾病,中藥能治病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正所謂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體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藥物之偏性來調整人體的盛衰。

  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中醫用藥是草根、樹皮、昆蟲、土石的形、色、氣、味來劃分其陰陽五行歸屬。

  比如,根莖的藥可以鑽在土地裡生長,所以有通裡的作用,如白芍;樹枝、樹梢則有生發之性,如桂枝;樹皮有包裹、收斂的特性,如肉桂。

  而果核的收斂性質又大於皮類;花兒有宣散鬱結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實生在高處卻最終要下落,所以有使氣下行的作用。

  中藥能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這個偏性是恢復人體內在平衡、治愈疾病的關鍵所在。

  中藥的偏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藥物的“氣”,另一個是藥物的“味”。所謂中藥的“氣”,是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特性,也稱為“四性”。如薄荷給人清涼的感覺,它的氣就是涼的;生薑給人溫熱的感覺,它的氣就是溫的。不同的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其中寒和涼屬於同一種性質,溫和熱屬於同一種性質,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異而已。

  而中藥的四氣,就是用來糾正人體在生病狀態下寒熱失衡情況的。寒涼藥可以抑製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器官髒腑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熱證。溫熱藥可以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髒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寒證。中醫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說的就是藥物四氣對寒熱證的治療作用。

  中藥的“五味”對於疾病治療的作用

  中藥的“味”,是說味道,本義上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地,主要有酸苦甘辛鹹五種,所以也成為“五味”。

  其中某些藥物沒有特殊的味道,中醫稱為“淡味”,由於味道不顯,因而中醫常把淡味並附於甘味。

  又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由於澀味與酸常並存而類似,所以中醫又把澀味並附到酸味之中。

  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對於疾病的治療具有什麽作用呢?

  大家都吃過芥末,知道吃芥末時常常有通鼻竅的感覺,這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辛味的這一作用。

  比如平時受點風寒、鼻塞流涕、頭痛惡寒,這時熬上一晚薑湯,趁熱喝下,再蓋上一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會感覺輕松很多,這就是利用了生薑氣溫味辛的特性,來發散風寒。

  同理,中醫發現,酸味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苦味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甘味藥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鹹味藥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從藥物的味道上來推測和發現藥物的作用,比如酸棗仁、五味子、山茱萸等藥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斂止汗的功效。而黃連、黃柏等藥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熱燥濕的功效;再比如,茯苓、薏苡仁這些藥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滲濕的功效等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