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人一發話,而且這個上頭的人還是他頂級的上司。因此,李牧只能想盡辦法發揮出更激烈的攻勢,給袁術這一邊製造更大的壓力。
袁術手底下的新起之秀呂蒙領十萬大軍迎敵,但卻被李牧一戰敗北,連他本人都被生擒。徐世英、亞文黨、艾章等袁軍大將盡皆戰死。這些人一個都沒有逃命回來,盡皆喪命在了晉軍大將的手中。
至於袁術哪裡的十萬大軍,可別忘了當初李泌給袁術提的那個建議,直接全民皆兵,就如同當年的黃巾那樣盡可能地爆兵。
當然,這麽一來,袁術手底下的兵馬數量雖然看著嚇人,但這質量……就如同當你的黃巾軍一樣,看起來人多勢眾,表面上的氣勢極其嚇人,但很可能就算是當初的漢軍人數極其少於他們,這些黃巾軍也不是對手。
而且,呂蒙與李牧這一戰,背後有沒有其他的貓膩,又有幾個人知道呢!
這麽將一系列的因素綜合算起來的話,呂蒙面對李牧,要是能夠打贏,那才叫離譜呢!反正,呂蒙經歷了這麽一場慘敗,這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至於徐世英、亞文黨、艾章等袁軍大將,李泌並不知道這些人是忠於袁術的,還是忠於其他人的。
只是,李泌卻知道,他的另一個任務便是削弱薑小白或者是王莽,甚至有機會的時候還得除掉他們。
一個不留神,居然讓薑小白給從這個亂局中直接跳了出去。因此,李泌對於剩下的王莽就更加上心了,就算是除不了,他也要將他的實力盡可能的削弱。
而且,王莽可不見得會比薑小白差多少,薑小白這個時候已經從這場亂局之中跳了出去,誰知道王莽的背後有什麽算計,誰又知道王莽接下來會有什麽打算,會不會也像薑小白那樣,從這場亂局之中抽身而去。因此,李泌也得適當加快一下他的進度了。
於是,借用這場戰事,李泌通過袁術將那些與王莽接觸頗多的將領,也不管他們究竟是不是王莽那一派的人,直接將他們分別派遣到幾個最為險要的戰場之上。
因此,李泌雖然並不確定徐世英、亞文黨、艾章等袁軍大將究竟是不是王莽那一派的人,畢竟,王莽也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擺在明面上。
就像李泌,雖然袁術勢力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和他處於同一個陣營的。可是,這種關系怎麽可能清楚明白的表露出來?至少在明面上,這些人很可能不僅不是一派的,說不定相互之間還會針鋒相對以迷惑別人!
可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反正不管究竟是袁術的人,還是王莽的人,總歸都不是晉軍自己這邊的人。不管殺對殺錯,對於晉軍來說,都不是吃虧的事情。要怨,就怨他們被李泌發現他們這些人和王莽私底下有過不少的接觸了。
呂蒙兵敗,而且還是敗得這麽淒慘,再一次震動了整個袁術勢力。
如今,龐煖、王莽、魏斯等名將抵禦曹操,而先軫、裴行儼等名將抵禦趙匡胤與朱棣,袁術手底下剩下的其他的那些將領,雖說不至於連一個領兵出征的人物都找不到!可是,剩下的那些將領們也不見得可以強過呂蒙!
如今,呂蒙都已經敗了,而且還是敗得這麽淒慘,其他的那些將領,就算是勉強領兵出征,最後的結果比呂蒙也好不到哪裡去!
因此,被這麽一逼迫,壓力滾滾而來,袁術終歸還是重新升起了之前的那一個想法,將先軫暫時先從趙匡胤與朱棣那裡調回來,來抵禦西面晉軍的威脅。
於是,一場李牧對戰先軫,一場春秋戰國時期兩位名將的對抗也該開始了。只是,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其實雙方就處於不公平的位置上。
當然,戰爭也從來都沒有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而且,最終也只有勝利者才可以追逐這些。
而在此之前,晉軍的突然出手,也令得趙匡胤、朱元璋、曹操這三路諸侯疑慮重重。
區區一個袁術,他的地盤他們三個人分,這已經相當窘迫了。如果再加上一個人和他們搶利益的話,他們能夠搶到的東西,那就更少了。
換而言之,就袁術的這一點未來的遺產,有他們三個人來分就已經足夠了,並不需要第四個人過來分了。
況且,就算是真的開搶的話,這些諸侯也不認為他們可以搶得過晉軍。甚至,對方如果真的下了狠心的話,說不定他們不僅可能搶不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就連他們自己也得搭進去。
因此,當李翔到達南陽,當李翔派出李牧出兵豫州,曹操、朱元璋、趙匡胤這幾位諸侯就已經坐不住了。互相相互之間秘密串聯起來,商量起了針對晉軍的策略。
只是,曹操、朱元璋、趙匡胤這三位諸侯麾下的謀士卻多數認為這一次晉軍絕對不可能是為了搶奪地盤而來。
以晉軍現在的情況,提前插手中原這個四戰之地,甚至可以說是戰爭泥潭,對於晉軍自己絕對沒有什麽好處!
別說是晉軍如果不準備發起一場大規模戰役的話,也不可能搶下袁術手中所有的地盤,也頂多只是搶下一部分罷了。可就算是晉軍可以搶下袁術所有的地盤兒,但也只是得一時之利,而危及未來的發展。
如果李翔真的這麽短視,隻貪圖這麽短暫的利益,而不考慮長久的局勢發展的話,那這些謀士們反而會感到開心了!
當然,如果李翔真的那麽短謀的話,他也就沒資格將勢力發展到今天的這種程度,甚至成為了天下最強的一路諸侯,乃至於有可能逼得全天下剩下的諸侯一起聯起手來對付他。根據這一點來看,這幾位諸侯的謀士們都不認為李翔現在就會來搶中原這邊的地盤。
但是,猜測歸猜測,為了以防萬一,最後在見面之後終究還是商量著派出一名所謂的使節前往南陽,試探一下李翔的口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