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告訴聖女,讓蠻軍也出手吧!”陳萍萍有些無趣道。
到了這一刻的時候,這場叛亂也是時候該落下帷幕了。
南蠻之中,共有兩大聖女,分別為紫萱與仙樂。而在各方面的影響力之下,聖女的影響力只在南蠻王之下。但是,南蠻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一個蠻王了,而聖女在很久以前也一直是南蠻各洞爭相拉攏的存在。
到了劉徹征服南蠻之後,為了更好的控制南蠻,也在這兩位南蠻聖女的身上下了功夫。其中一位聖人也由此居於成都,如果聖女更加接受漢家文化的話,那在南蠻推行漢家文化將會更加順利。
南蠻可謂是被劉徹給吃得死死的,荊襄一戰,南蠻的元氣大傷。但在劉徹之後攻伐交州之中,在劉徹的忽悠之下,依舊沒有少了南蠻的身影,並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既然有戰爭,就會有傷亡,劉徹攻伐交戰的大戰之中,對於南蠻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只是,絕大多數的南蠻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特別是那些最底層的南蠻人,曾經的他們生活環境惡劣,每年族人的自然損傷都佔據相當大一個數量,很多小孩子剛生下來都活不了幾天。
但是當劉徹征服了南蠻之後,一方面,大力任用南蠻幫他征戰,以至於南蠻精壯消耗嚴重。而另一方面,卻又發布各種對蠻措施,竭力提高南蠻人的生活質量。至少,自從劉徹征服了南蠻之後,南蠻新生兒的死亡率甚至下降了九成。
在那些南蠻普通百姓的眼中,劉徹絕對算是一位明主。
在南蠻之中,真的也就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看出劉徹對於南蠻的“良苦用心”。劉徹所需要的一個南蠻,也只是一個沒有威脅的南蠻,而就像現在,能夠征戰的南蠻壯士,大多折損在了先後的征戰之中,現在的南蠻對於劉徹來說就是一個沒有威脅的南蠻。
再加上劉徹在南蠻之中日漸上升的民心,未來的南蠻將會真正成為他子民的一部分,尤其是等到南蠻一步步走出大山,一步步接受了漢家文化之後。
對於這一切變化,段思平這些南蠻精英雖然憂心忡忡,但也無可奈何,本來就胳膊擰不過大腿,更別說現在的南蠻已經幾乎對劉徹很難造成威脅了。
而南蠻的兩位聖女之中,進入成都的仙樂屬於那種比較憂國憂民的。
一方面,因為劉徹的出現,南蠻元氣大傷,族民損失慘重。
可另一方面,又是因為劉徹的出現,現在的南蠻在不斷變好,南蠻的百姓安居樂業,相比之前他們的生活豈止是好了數倍。
對於劉徹的觀感,或許就是連她本人也說不清,道不明。
而隨著晉蜀之戰的進行,她的一位老朋友卻突然爆出了是晉軍的身份,想要勸說她帶領蠻軍歸晉。
他的這邊老朋友乃是商人出身,將南蠻特有的玉石皮草與蜀中的蜀錦賣去北方,再從北方買來戰馬運到南方,這一來二去之下,就發展成了蜀地首屈一指的商人。
蜀中對於這麽一個在幾年之內崛起的商人,自然是做過一番調查的,這幾年,雙方暗探在地下鬥爭的何其慘烈,這麽一名商人的突然崛起,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注意!
只是,也不能說這位商人完全沒有問題吧,至少在調查之中發現和晉軍的一些高官有相當多的接觸。不過,卻又都是利益上的接觸。而這些利益上的接觸,對於這樣的商人來說,再正常不過,就像是這位商人和蜀中的許多官員也有接觸一樣。
益州暗司一直找不出這位商人更多的問題,再加上這位商人從北方的戰馬大部分都被蜀軍所吸收,而這一點,恰好對蜀軍有利。因此,久而久之,這位商人也就徹底融入了益州之中。
甚至,就連益州的官方都在暗中和這位商人接觸,戰馬這種東西,益州自然是求之不得。而面對能夠搞到戰馬的商人,益州官方自然不會放過這條途徑。
這名商人不是別人,正是陳萍萍無疑。利用戰馬切入益州,這才是浮水房在益州能夠發展壯大的原因。畢竟,在益州看來,晉軍面對中原和南方諸侯最大的優勢就是戰馬優勢,本能的就會認為晉軍的人當然不可能會像他們輸送戰馬。
但事實上,陳萍萍成功的用戰馬打開了益州的縫隙。而陳萍萍輸送到益州的那點戰馬,難道就能讓蜀軍拉近和晉軍之間的戰馬優勢嗎?
而陳萍萍在和南蠻直接的商業交易之中,則是給南蠻帶來的大量的基礎生活物資,糧食,布匹,草藥這些東西都是南蠻所最欠缺的,而且正是抓住了南蠻這些最基礎但卻是最緊要的切入點,陳萍萍才有了最終接觸到仙樂的機會。
而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就算是他接觸仙樂被益州這些人發現了,也不會引人懷疑。或者說,陳萍萍依照自己給自己營造的這個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接觸仙樂。
戰爭初期,在仙樂這裡,陳萍萍依舊還只是一個商人的身份。隨著前線戰局的不斷發展,陳萍萍才一點一點透露出了自己晉軍暗探的身份。
在仙樂的認知之中,李翔和劉徹其實並沒有什麽兩樣。畢竟就打服的那部分羌人在晉軍的處境之中,甚至比南蠻在益州這邊還要淒慘。
那些羌騎被禁軍通過利誘上了戰場陣亡之後,他們的妻子轉眼就被晉軍分配給了漢人。不說是百姓,光是軍隊之中的單身漢可就多了,不愁消化不了一些婦女。
因此,南蠻繼續委身於劉徹和委身於晉軍,對於仙樂來說區別不大。甚至,說不定在劉徹這邊還要好上一點,雖然或許真的只是好上那麽一點。
由此,事實上,陳萍萍一開始在這裡的進展並沒有那麽順利。
但是,終究還是拳頭可以影響一切,弱國無外交。前線戰局的不斷發展,也讓仙樂對於陳萍萍的態度不斷變化。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