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謀伐》第61章 陳毒士又開始了
“三國之謀伐 ()”查找最新章節!

能夠邀請到大儒鄭玄講學,是因為鄭玄本來就致力於學術。

在魏晉時期,鄭玄的鄭學,可謂紅極一時。即便是蜀國和吳國,也深受影響。

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教授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人接受他的學術,鄭玄沒有拒絕的理由。

三月下旬,氏儀前往廣饒赴任。

同時鄭玄也開始寫書信,利用他的人脈關系,邀請青州其他的名士也來齊國講學。

如北海人管寧,北海人邴原,平原人王烈,都是當時有名望之人。

原本歷史上在漢靈帝死後,這些人預感到天下大亂,就避禍遼東,跑去公孫度的治下繼續乾教育事業。

只是現在青州逐漸在恢復,北海和東萊平複在即,自然也就沒有離開,現在鄭玄邀請他們來齊國,有當時鄭玄的面子,紛紛欣然赴約。

新建的泰山學宮就位於泰山書院東面的杏林深處,如果說泰山書院只是個幼兒園,那麽泰山學宮,便是一座大學城。

這是陳暮花了大價錢打造的一處宮殿群落,佔地約有0.1平方公裡,也就是10萬平方米,只有故宮的七分之一,洛陽皇宮的七十分之一,跟現代的大學城也沒法比。

不過環境優雅,風景獨特。從學宮進去之後,就是前庭花園,園中百花綻放,亭閣樓台,林木茂密,沿著回廊拱門往裡走,就是中庭各個殿堂。

殿堂巍峨高大,鬥拱飛簷,每一處殿堂下方還鋪設了地暖,方便學生冬暖夏涼,給予他們一個非常舒適的環境讀書。

而後院則是個人工湖,同樣有大片的建築群,是老師與學生們的宿舍,都是免費入住。

從陳暮十一月下旬來齊國,滿打滿算也就不到五個月。

這麽短的時間內肯定不可能建造出那麽龐大的一處學宮,所以實際上這裡原來是一名豪強的大莊園,經過陳暮的翻修整改,變成了現在這樣,能同時容納數千師生,條件很不錯。

主要還是因為漢代的讀書人比較金貴,畢竟在一個連書本都無法普及的年代,普通人若是能夠認字,都可以輕松找一份謀生的職業,在官府當吏。

比如鄭玄雖然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鄭國的後代,但早年家境貧困,能夠讀書還是靠著祖上傳下來的一些書籍學習。

後來因為識字,就成為了鄉嗇夫、鄉佐等鄉間小吏謀生,直到杜密提拔,才入太學讀書。

而且實際上東漢時期的文字,如果是楷書,現代人認字也不難,因為是繁體字。只不過如果對文言文沒有研究,這些繁體字組成為文言文,現代人就看不懂。

對於文言文的晦澀難懂,現代人應該深有體會。一段話,逐個字因為不同解釋,就有可能造成不同含義的解讀。這也是為什麽光一本《論語》,總計不過一萬多字,就能有無數大儒為其注釋的原因。

從這一點上來看,白話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陳暮現在當然不可能推廣白話文,如今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讓讀書人更多,認識字的人更多。而不是推廣白話文,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飯都吃不飽,就別想其它亂七八糟的事情。

到四月初的時候,管寧、邴原、王烈就抵達了齊國,他們現在屬於名士,還談不上大儒,但他們的學識水平卻很高,而且極為尊敬鄭玄,收到邀請後欣然願來泰山學宮講學。

等他們到了之後,陳暮便立即廣邀天下學子來泰山學宮,有大儒鄭玄的名頭,再加上諸多名士,相信今年之內,泰山學宮很有可能重塑昔日稷下學宮的面貌,

變得百家爭鳴,讓青州變成像潁川一樣的文化聖地。而在這個時候,漢靈帝賣出去的官員也陸陸續續抵達了齊國,各縣有了主官,慢慢恢復秩序。

陳暮一邊派人暗中觀察這些官員的行為,一邊寫了幾封書信,分別派人送出去,一封給樂安郡守陸康,一封給平原國相陳紀,最後一封,則給泰山郡丞諸葛珪。

信的內容也很簡單。

給陸康的除了邀請陸康將自己的族子族孫送來齊國以外,還有就是詢問一下樂安出兵事宜,關羽在北海剿撫並用,眼看北海和東萊很快就要回歸朝廷的懷抱,唯有泰山山腳那兩縣是最大的阻礙。

既然打算今年年底之前收服青州,就得早做準備。不一定現在就要出兵,但合圍之勢得準備好,不能讓陳暮在穩定青州的時候,泰山黃巾跑出來搞破壞。

四月中旬,陳暮跟沮授張飛典韋一起啟程前往濟南。

如今濟南平原齊國樂安四地相對安穩的春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北海和東萊雖然還有些亂,但平定也是遲早的事情,所以這段時間沒什麽太大的事情,除了齊國的兩個學校招生。

泰山書院要招12歲以下的小學生,泰山學宮要招12歲以上的初中生。以鄭玄的名氣,學宮招生很容易。反觀書院那邊就不太輕松。

漢朝時候孩子也是半個勞動力,貧窮人家不會讓自己家裡少個勞動力去讀書。

像鄭玄早年讀書,就是靠著有父母兄長耕種,有祖上傳下來的一些竹簡書籍,童年才能讀一段時間。

但他光吃飯不乾活也不行,長到10多歲的時候,迫於生計父母就不允許他讀書了,不得不出來乾活,就可見讀書的艱難。

也許有人說,你免費提供食宿,難道還有人不願意把子女送來讀書?

這就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除了出生那一段時間,等到五六七歲,就得幫助大人乾活。

太重的體力活做不了,一般是放牛放羊喂雞割豬草種菜之類的事。

等到十一二歲,就得跟著大人去田裡耕田犁地。

在嚴重缺乏耕牛的時代,人就是牛,就是在田裡乾活的牲口。

古代一畝田地的產出有限,正常情況下,漢朝一畝地產3石粟,一戶五口人家,每天要吃最少30漢斤食物,相當於現在6.6公斤左右,一石是120斤,四天就能吃完畝田半年產糧。

再加上挖野菜、自己種菜,打獵抓魚蝦等食物來源,五口之家要想吃飽飯,最少得耕種二十畝田地,所以百姓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之大可想而知。

不說古代,單說現代社會偏遠農村當中,讓孩子隻念完九年義務教育,然後回家種地打工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

因此招小孩子讀書,非常困難。只能招有錢人家,比如豪強和官宦人家的孩子。

這件事情陳暮也有安排,在生產力沒有提升上來之前,一切宏大的設想都只是空談,現在最要緊的,便是盡快平定整個青州,讓青州恢復秩序,讓生產力提升,盡快發展。

抵達濟南後,陳暮和劉備在於陵城會面。

今日春風吹斜,城外亭舍下,劉備立於亭中,笑吟吟地看著他們。

“大哥。”

“翼德子歸公與。”

劉備上來跟張飛陳暮一個大大的擁抱,笑著打量陳暮道:“四弟的個頭好像又長高了些。”

“是嗎?”

陳暮比劃了一下,發現好像確實長高了一點。

他是167年生人,兩年前黃巾之亂的時候17歲,個子大概一米七。

不過男生要到22歲才定型,如今19歲了,確實長高了一些,應該一米七四左右。等到二十二歲的時候,應該可以到一米七八。

“子歸確實高了很多,兩年前在雞澤時,在我胸口,現在到我頜下。”

沮授笑著打趣。

陳暮翻了個白眼,漢朝人明明營養沒有現代人那麽好才是,但一個個基因突變似的,個子很高。

像關羽張飛那一米九兩米的大漢就算了,諸葛亮也是身高八尺,大概一米八四。沮授則是七尺八寸,也是一米八的個頭,反倒是自己這個現代人比他們矮大半個頭。

“對了大哥,那司馬俱有何動向?”

陳暮之所以現在過來,除了是因為泰山書院和泰山學宮暫時還沒有走上正軌,他現在還有空閑時間,最主要的是打算對高苑的司馬俱采取軍事行動。

司馬俱的位置很尷尬,被濟南樂安齊國三地包圍,又不像徐和那樣有泰山做倚靠,形勢對於他來說非常不妙。

而對於陳暮來說,司馬俱同樣是插在他腹地的一根刺,如果不拔除的話,他沒法騰出手去對付徐和。

所以趁著春耕時分,他打算聚集三郡之力,先把司馬俱除掉。

“沒什麽動向。”

劉備一邊招呼他們進城,一邊說道:“高苑的人口已經被盡數遷走,司馬俱只有四萬人,每日坐吃山空,糧草是個很大的問題,他現在也只有種田地維持。”

“嗯。”

陳暮說道:“徐和佔據了二縣,這二縣二十多萬人幾乎全是黃巾,所以徐和有糧食有兵,最難對付。司馬俱被我們三地包夾,正是剪除他的機會。”

沮授問道:“能不能勸降,若可以收服,免於戰兵,是最好的情況。”

劉備搖搖頭:“已經寫了幾封勸降信,都石沉大海。”

張飛惱了:“這廝看來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不如點齊兵馬殺將過去,我來剁了他的狗頭。”

“三哥別急嘛,我既然過來,肯定是有仗打。”

陳暮笑了笑。

一行人進城,來到縣令府就坐。

劉備高坐主位,陳暮張飛沮授坐在他的左手邊,典韋和於陵縣令坐在他的右手邊。

太史慈簡雍並沒有來,他們二人駐守在梁鄒,防備高苑的司馬俱。

而於陵離徐和所在的昌國般陽很近,所以劉備屯兵在這裡,是為了防止徐和。

眾人坐定之後,劉備看向陳暮道:“四弟,現在正是春耕時機,到處都需要勞動力,這個時候出兵打仗,恐怕不是好時機吧。”

陳暮笑著答道:“正是最好的時機。”

劉備納悶道:“為何?”

陳暮看向沮授,說道:“公與覺得呢?”

沮授摸著下巴:“這麽做的話,有點傷天和,太卑鄙了些。”

“不卑鄙不能盡快平亂嘛。”

陳暮笑了笑。

二人打著啞謎,眾人一頭霧水。

張飛急吼吼道:“四弟公與,你倆在說什麽呢,就不能說明白點?”

沮授便解釋道:“司馬俱所佔的高苑地理很不好,被我們三地包夾,他沒法出去劫掠,只能就地種糧,但田地都在城外,我們派兵攻打,也不攻城,毀壞他的稻田即可,再過幾月,司馬俱無糧,軍隊必然崩潰。”

“這麽陰......”

劉備瞪大了眼睛,他本來想說陰險毒辣來著,忽然想到是自己四弟提出的辦法,便只能改口道:“英雄氣概的主意,真是......”

“真是棒對吧。”

陳暮接過話茬道,微笑道:“這也是為什麽我一定要四月份才過來的原因,一者趁現在我還有時間,二者則是剛好春耕,就要打司馬俱的七寸。”

劉備擔憂道:“可是我手裡只有八千人,陸國相那邊據說也只有五千人,就算加上翼德的兵馬,也只有一萬出頭,還得防備徐和,恐怕兵力不夠。一旦我們對司馬俱攻擊,那徐和不會坐視不理吧。”

當初司馬俱佔領高苑的時候,因為橫征暴斂,當地百姓和豪強紛紛逃走,最後給他留了一座空城,司馬俱四萬人馬坐吃山空,又被四麵包圍,才不得不自己想辦法種糧食。

徐和就比他溫和多了,佔據二縣,善待百姓,如此二縣十多萬人,全都依附於他,成為了黃巾賊。

這也是為什麽徐和能養得起二十萬大軍的緣故。

因為徐和現在有人口和土地,憑借著以前的底子和掠奪豪強的錢財糧食,他可以撐很久,這樣全縣的百姓種地,每年就能收獲很多糧食。

如此一來,官軍和黃巾軍之間維持著這種關系,頗有點井水不犯河水的意味。

但徐和跟司馬俱互為盟友關系,如果官軍攻打司馬俱,徐和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到時候趁著三地兵力空虛偷襲,闖進三地搞破壞,損失就不是他們能夠承擔得起的了。

“無妨,我還怕他不出來。”

陳暮卻笑了起來:“二哥那邊在擊潰了張饒管承等人之後,又得了李波數萬人馬,如今浩浩蕩蕩接近十萬大軍,現在靠我養已經十分吃力,而且北海戰場已經用不到那麽多人,正該把這些兵馬調過來,只需要三萬人,就能防住徐和。”

別看徐和有二十多萬人,但實際上那是他對外宣稱。

兩縣確實有二十萬,然而他把男女老幼所有入口全算上,現在是春耕,徐和自己也需要耕種土地,所以徐和能夠派出來的人手,大抵也就幾萬。

李波率部投降關羽,關羽帳下就有八萬人,然後又四處收攏投降的黃巾,如今麾下有十多萬青州兵。

曹操後來得的百萬青州兵,現在被關羽拿了十分之一。

雖然都是些烏合之眾,但一個個本事不大,胃口卻不小,都是要吃飯的,每日消耗的糧草數以萬石計,陳暮的後勤壓力相當大。

因此趁著這個時候,應該把關羽麾下的人馬解放出來,挑選其中精銳,留一兩萬強悍之士即可。

再挑選其中三萬稍微差一點的可戰之兵,在臨淄、西安、於陵三縣每縣一萬人駐守。

這三縣將徐和的昌國縣牢牢地堵死在泰山腳下,就能達到阻攔徐和援助司馬俱的戰略意圖。

這樣做的同時,關羽帳下的十多萬大軍,就消化了小半,剩余七八萬人,以及關羽後續蕩平的北海東萊黃巾,統統給陳暮去巨澱湖種田去。

如此一來,一緩解陳暮的後勤壓力,二剛好有一部分兵馬用來盯防徐和,讓官軍能騰出手對付司馬俱。

這是一石三鳥的計劃。

而且時機也選得剛剛好,春耕時節青黃不接的時候,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好時機。

這也是陳暮經過深思熟慮,進行全方面謀略做下的布局。

根據他的戰略謀劃,這一戰後,最少也要把司馬俱這顆釘子拔掉。

到那個時候,自己腹部區域就沒有了敵人,就可以專心致志地包圍徐和,慢慢處理。

至少今年入冬以前,他要把整個青州收入囊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