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番外第三十一章 扶桑是遼東人的扶桑
最新網址:

李素還算見多識廣,前世看的各種正經科普也挺多,

所以短暫的驚愕之後,他仔細觀察了一下周瑜帶回來的這些巨型蔬菜,涵蓋了好多個種類,他心裡也就大致有數了——這怕不就是傳說中的庫頁島巨菜谷產物吧。

說起這事兒,不得不感謝他前世受教育時的環境,感謝他是一個80後。

80後小時候念書時,看科普讀物,大多還是嚴肅的紙媒,所以上面但凡提到“科學界至今未解之謎”,不管是庫頁島/阿拉斯加巨菜谷,還是通古斯大爆炸、亞特蘭蒂斯,好歹解讀都是很嚴肅的,不會亂來。

所以顧默至少從小就知道這些事情的現象確實是真的、只是原理不明。

95後乃至00後讀書的時候,讀者本身沒問題,但媒體環境著實惡劣了不少。

主要是大家都通過手機自媒體來獲取科普谘詢了,然後這些真的存在的離奇自然現象,很多就跟“飛碟論”、“51區外星人”以及其他明顯離譜得多的營銷號、震驚部段子混雜在了一起。

最後看的人也不知道哪些是編的,哪些是真的,通通一笑了之。

穿越之前,顧默記得有幾次自己跟某些年輕他十幾歲的新同事聊這些話題時,那些年輕同事居然就把這些真事兒、和“肯記的雞有八個翅膀六條腿”那些玄幻笑料混為一談了。

這也不能怪他們,不是他們的問題,是媒體環境的問題。

連震驚部的狗雜種都有資格發打著科普幌子的視頻、文章,實在是新時代互聯網紅利下的一個毒瘤苦果,也算是為新式言論自由付出的一個暫時還不知如何解決的代價。

好在,顧默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就完成了基礎教育,這讓他在分辨未解自然之謎和捏造的震驚假新聞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前世看到的那些資訊上就提過,這些東西應該是基於特殊的生產環境才長那麽大的,而不是因為物種基因有明顯差異,所以不具備移植到其他地方大規模量產的可複製性。

這一點稍微動動腦子想想也知道,要是可以複製的話,恐怕這些巨型物種早就全球都是了,有高產植物為什麽不種?可見確實是早在19世紀末就有人嘗試過,並且失敗了,過幾年物種就明顯退化到跟普通作物一樣了。

不過,為了不打擊周瑜的積極性,李素當著眾人的面,還是先誇獎了一番周瑜的進取精神和收獲成果,

表示不管怎麽樣,會不惜派下次回航中原運輸鐵器等物資的船隊,把他的奏表遞交給陛下,並且獻上一些曬乾後的蔬菜樣品,請陛下冊封周瑜一個大縣。

周瑜聽了,連忙謝恩,心中還有些忐忑,隨後悄悄說了自己的顧慮:“丞相……末將雖然得了巨菜,不過事情怕還是有些蹊蹺,丞相不可期望過高,也不可對陛下胡亂許諾……”

李素先屏退左右,宴會廳裡隻留下諸葛亮和幾個侍衛武將,然後他才成竹在胸地說:“放心,孤不會在陛下面前胡亂吹噓、保證找到可以持續移植增產的巨菜的。

孤也清楚,這些巨菜,如果是個別品種巨大,可能是物種不同。但個個都大,完全有可能是當地的環境導致,說明是環境好不是物種好。那塊土地,倒真是風水寶地呢。

給陛下的奏表,就實事求是,有啥說啥,隻說找到了這些祥瑞,是否能增產,還要因地製宜嘗試栽培。哪怕最終沒有增產,這個縣侯也是先從隗始千金市骨,該的。”

周瑜聞言大驚,這個道理雖然他也隱約想到了,但他是回程的路上,

想了好多天,慢慢琢磨明白的。李素居然是在看到這些新鮮事物之後,短短須臾之間,腦子立刻就轉明白了,而且從多個角度邏輯分析、設置試驗對比參照,一看就很嚴謹。

丞相的智數深遠,果然遠遠不是他能望及項背的!

周瑜心中駭然之余,也不忘用眼神的余光去偷瞄諸葛亮,發現諸葛亮也是毫無意外的表情,只是一隻手轉著折扇的扇骨在那兒把玩,顯然諸葛亮也是把這個實驗對照組邏輯想明白了。

周瑜再次充分認識到了雙方在見識層面的差距。

可惜他不知道,諸葛亮是完全靠邏輯推理那麽快想明白的,李素則是借助了一部分先知掛。

周瑜盤算了一下之後,不由擔心起李素對他後續探索的重視程度了。畢竟李素只是想千金市骨作作秀的話,即使重賞了他,也未必真會繼續鼓勵他的實際探索主張。

這也不是周瑜願意看到的。

他便開口求告道:“丞相,巨菜之事雖尚不能明其根由,不過末將此番北去,還是覺得頗有收獲的。

主要是發現了扶桑島確實是個島,其北是有盡頭的,而且東北、西北角外隔著海峽,還有群島如鏈。

末將對繼續北進很有信心,既然摸清了臘月前風向就會轉變,順利把船隊送回來,今年可以趁著夏天北方也不冷,提前幾個月出發,肯定可以走得更遠!一個無名巨島就能找到巨菜,更北之地不知還有什麽新奇物種呢,還請丞相支持!”

第一年隻航行四個月,那是怕,不知道有沒有盡頭,不知道季風變化規律。現在這些都摸清,周瑜覺得完全可以六七月份甚至更早就北上,不用等到十月份了。

最極限的情況,就是往北航行五個月,返航五個月,肯定能開到非常遠。

周瑜陳情之後,內心還在忐忑,李素卻拍拍他的肩膀,非常支持:“哪怕沒有找到東西,孤也會支持你的。不過,你也累了,這幾個月,讓興霸去吧。你先休整準備一下,下次你再去,還有的是機會。

這次你從北陸而來,自鯨海靠岸,船隊都還停在鯨海一側,確實為後續補給休整增加了些麻煩……”

周瑜連忙表示:“這點丞相不必擔憂!末將稍作休整後,就可以把船沿著鯨海南岸至對馬海峽之間的航路,把船開回來的,再駛回內海。”

李素一擺手,製止了他的表態:“孤沒讓你這麽做。孤也想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要環島探索,甚至探索鯨海的每一片海岸、鯨海極北的巨島,等等,若是不再鯨海一側設立港口、據點,豈不是極為不便?

那十幾條海船,就留在原處好了——今年你就派兵征發數千乃至數萬扶桑本地奴隸、民夫,沿著澱川上遊的大湖,把通往鯨海岸邊的翻山馳道修通,

並且在鯨海邊你停船的海灣,修成一座海港城邑,並且組織扶桑人在那兒的沿海平原屯田。

做好這一切後,來年繼續探索,才好多一個中轉的跳板據點,不必一切補給都從如今的大和郡腹地支取,航程也更為靈活。”

周瑜一想,李素雖然沒讓他立刻繼續探索,卻給了他莫大的物質支持,顯然是打算力排眾議把這個地理發現的事兒堅持做下去的,也就徹底放心了。

他哪裡知道,李素的規劃,也是剛剛才在腦內形成不久。李素的目的,是讓周瑜在曰本海一側的沿海平原,建立足夠富庶和規模的據點,他好一點點從加賀往越州蠶食,

經過越前越後,可不就能順理成章探索佐渡島了。

當然,後來李素在詢問了周瑜實際情況後,得知周瑜船隊中有幾條船確實損壞得非常嚴重,有些大修得進入放空水的乾船塢裡修理才行,在水中修補只能是湊合著用。

周瑜考慮到在“加賀”造新的港口和船廠,今年之內都未必能達到這種施工規模,那幾條船還是修不好,

就懇求李素讓他把那幾條船單獨挑出來、到時候在加賀那邊先略微湊合修一下,勉強能繼續航行後,就繞過西國慢慢從對馬海峽、關門海峽駛回瀨戶內海,到大阪灣這邊的正規船廠修理。

李素本來也不是反對周瑜修船,他只是反對周瑜“把所有船都弄回來”。

畢竟,只要留下一部分在那兒,李素就有借口往加賀和越州開拓。剩下那些回不回來,也就不重要了。

李素便非常慷慨大度地恩準了這一安排。

如前所述,他並不知道曰本的“石見銀山”其實並不是《信長野望》裡那個位於毛利家“吉田郡山城”的銀山,相反是在島根縣,在靠近曰本海一側的沿岸地區。

周瑜的破損船隊不得不貼著曰本海一側回航,恰好會經過那一帶。

雖然未必能巧合發現石見銀山,而且周瑜麾下那些人也不是抱著這個使命去的,所以不可能深入岸上搜索。

但不管怎麽說,卻多多少少能給李素帶來一些額外的線索和啟發,這些都是後話了。

……

周瑜是正月裡回到大阪灣的,而且是正月已經過半了,所以上元佳節都沒趕上在城邑裡過,是在旅途中隨便對付了一下。

李素安排好了周瑜這邊的任務後,因為時間馬上會來到二月春耕,所以那些新的城邑、港口擴建計劃,也沒法立刻就鋪開。

今年農忙時節還是得先擴大墾荒、提升當地的農業技術、擴大移民。扶桑多了那麽多人口,農業生產肯定要跟上,要確保徹底擺脫對外的谷物依賴,開拓事業才能長久。

修新城鎮和港口,只能是農閑下來再說。扶桑這邊氣候相對中原更加寒冷一些,說跟冀州大部、幽州南部差不多溫度,春耕時間也就相對較晚。

中原的兗豫江淮等地,二月初就要春耕,這兒基本上能拖到二月下旬,所以四月過半才會陸續開始農閑。

周瑜倒也不急,就領受了這個任務,先帶著他的數千士兵、近萬漢人移民,往北沿著後世京都-琵琶湖-金澤一線,開荒屯田,

把漢人的控制區切實延伸到曰本海沿岸,正式實現橫跨本州島東西兩岸的統治。

還別說,李素這個進度,也不算太超前歷史原貌,

因為根據後世的考古發現,歷史上以奈良為中心的大和國,在把統治延伸到西北側的曰本海沿岸、在後世以金澤為核心的加賀藩建立國家統治,基本上也就是神功皇后時代的那五六十年裡。

至於從加賀再往越州發展,進入新瀉平原,則是神功皇后之後的應神天皇任期內完成的。這個判斷可靠度也挺高,因為可以同時得到考古發掘和《曰本記》的支持。

所以,李素無非是把這兩步分別提前了僅僅四十多年和六十多年,並不算怎麽劃時代。

有了漢人鐵製武器、農具、工具的加持,要徹底讓當地還跟蝦夷人混血的扶桑土著臣服,並沒有難度,提前區區六十年簡直輕輕松松。

後世史書上,也算是把這一舉措的意義,解讀為漢人在扶桑建立早期統治時的“西進運動”,

就跟原本歷史上大洋彼岸某國建國後,花了數十年追求到了“同時面臨和控制兩大洋”差不多性質。

只不過到了李素這兒,是“同時在太平洋一側和鯨海一側建立起漢人的統治跳板”。

周瑜很好地秉持了“先種田開發農業,農閑後再草草造個城鎮和港口”的優先級思路,在大阪灣稍稍休息了幾天,就親自回到了後世的京都附近,

並且把他麾下的幾個部將,分別派到琵琶湖對岸的其他屯田點,乃至加賀,每個人都分管一塊大約一兩千平方公裡的轄區。

當然,每一塊實際的核心平原農墾區,也就區區數百平方公裡,誰讓曰本多山呢。

折算下來,每一塊屯田區也就不到兩三百萬漢畝的面積,按照中原給每戶貧農分田一百漢畝納稅的標準,每個屯田區也就養活兩三萬戶。如果考慮到休耕輪作、粗放作業,可能也就一萬多戶一個點。

好在,李素在移民方面,也確實給了周瑜足夠的支持。

因為前兩年的移民開拓工作完成得不錯,基礎打得好,李素覺得今年再從中原擴大招募幾萬漢人來,完全可以容納。

扶桑本地剛剛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型過程中,需要人養也願意被人養的土著女人,也足夠多,可謂一拍即合。

當然,在選擇移民問題上,最大的難點,反而是中原的漢人這些年已經安定下來,不願意太遠地背井離鄉。畢竟中原的田地也夠種的情況下,誰會想到太遠不知道情況的地方種呢?

這時候,李素能想到的唯一吸引力,還是發女人,別的似乎都沒用。

但發女人要有吸引力,也得當地缺女人、光棍多。

中原曹操袁紹當年的轄區,戰爭倒是結束六年了,但戰爭時期男人死掉的比例遠比女人多,六年還不足以恢復男女比例,需要給人做妾以求庇護的寡婦還比比皆是。

所以袁曹統治區要找到足夠多需求很迫切的好色光棍,實在是難。李素倒是可以用強製手段,但劉備未必支持,朝廷上下也容易不理解,這種事情最好還是自願,免得被政敵攻擊導致不必要的麻煩。

思來想去,要麽從劉備已經成熟統治了多年、人口稠密沒有被戰亂禍害過的地方移民。比如益州其實是最符合底層貧窮男人找不到老婆這個要求的。

說來理由也是可笑,竟是因為益州是漢末少有的191年開始就實現完全和平的地區,後來再也沒打過仗。而男丁的自然出生和撫養率高,那兒確實天然有光棍,畢竟191年出生的光棍,到208年也17歲了。

可惜,益州年輕人之前也多年被劉備以每年二十萬人左右的規模往雍涼、雒陽移民,抵消益州的人口膨脹,所以這個需求已經被緩和了。

李素也不可能五千裡迢迢從川中拉人到曰本。

想來想去,他在年關的時候,忽然想到一個來源——那些191年、因為曹操殺陶謙、屠徐州時,被糜竺從海路由徐州老家接到遼東的百姓,如今也已經過了17年了。

當初的移民一代,當然是已經安頓下來了,也不會想再折騰。但17年時間足夠土生土長在東北的移民二代也長大成人了,

而且糜竺是個富商出身,很會經營領地,他跟袁紹虛與委蛇、每年包稅給袁紹五千萬錢的物資助軍,換來了遼東地區一直沒打仗,是個平安種田的世外樂土。

只要不打仗,不瘋狂把男性人口殺少。那麽按照古人“孩子多了就淹死女嬰,留下勞動人口”的殘酷劣習,加上古人能納妾,富有階級會佔有更多女性,底層窮男找不到老婆的矛盾, 就必然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尖銳。

於是乎,李素就把目光盯向了這批“祖籍青徐、但本人出生在遼東的”年輕新東北窮人身上。

相比於生長在青徐的父母,這些人是把自己當成東北人的,也就沒那麽對中原戀棧不去,畢竟糜竺治下的東北,很多也都是最近十幾年剛開荒出來的,原本也被認為是蠻夷之地。

從一個蠻夷之地移民到另一個蠻夷之地,還能發老婆,留在老家還沒老婆,這就沒什麽可抵觸的了。

最後,李素都沒有讓朝廷中樞掀起波瀾,只是給劉備秘密上表,表示這事兒可以不出亂子、你情我願地辦成,不擾民,都是百姓自願的,只要跟糜竺通個氣就行。

劉備一看不會造成朝中物議,可以大事化小解決掉,也就順水推舟了。他給的旨意是“只要糜竺能自願組織好這事兒,就準丞相自行裁定”。

糜竺那邊可行就可行。

糜竺那邊當然可行,事情也就辦成了。

李素從東北找了四五萬血氣方剛的移二代光棍,而且普遍是家中的次子、已經有兄長可以留在中原贍養父母那種,不用擔心分家的,走的時候還可以給父母兄長一筆安家費補貼,到了之後則在曰本給他們本人分田地分女人,皆大歡喜。

事成之後,李素自己回頭想想也挺諷刺的:歷史上,後世曰本人侵略華夏,都是把曰本剩余的人口拚命往東北移,現在輪到他把東北漢人反過來往曰本移了。

而且過程中並沒有任何報復或者惡趣味的考量,完全是公事公辦、實事求是,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都最大化。

最新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