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番外第五章 5年規劃
章武七年注定還是垂拱而治、休養生息的一年。

 關東百姓依然一整年都是全免農業稅人頭稅和徭役。朝廷的大型工程全部停工,軍事行動除了必要的剿匪,其他能停就停。

 部隊全部暫時參與軍屯,好好種地,恢復生產爭取自給自足。

 除非是有非每年保持維護不可的現有水利設施維修工作,那也盡量農閑時節讓工兵部隊參與施工、朝廷管飯發餉。

 實在人手不夠,才會帶薪征募一些民夫參與施工,但這顯然不算“徭役”。

 春耕的幾個月過得很是平穩,看起來今年大漢境內可以完全杜絕成規模的餓死人事件。些許水旱災害和寒潮導致的減產,也能靠免稅撐過去。

 到了農歷四五月份,第一波春季種下的蔬菜成熟,貧民也能用雜菜混幾口飯吃,就算是撐過最艱難的青黃不接時分了。從此開始,大漢算是進入了高度的內部穩定狀態。

 從皇帝、丞相到各部官員,也盡量在這一年內不整活,不搞新政,一切按照現有制度慢慢推進,不折騰百姓。

 唯一必須堅持推進的工作,只是對土地確權的檢地,繼續深化土地產權的國家登記制度。這活兒必須趁著秩序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抓,也算是人口普查後朝廷最重的一項行政任務了。

 不過檢地普查的律法,也不是統一之後才定的,前幾年就定了,所以也不算“變法”,只是對已有制度的全面深化貫徹。

 之前的人口普查僅僅花了一年就完成了,土地檢地大約需要三年。

 具體的制度,之前也說過:“凡是耕地不足一百漢畝的平民,即使不登記,也能確保其土地權益,並且按人頭征收農業稅時,按擁有一百漢畝來計算。

 而擁有土地超出一百漢畝的人,必須在三年內限期完成登記和核查,否則將來發生糾紛時,官府不予支持”。

 這個政策實行到今年後,主要的大地主已經被朝廷抓大放小先登記好了,丈量工作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主要是零零碎碎的小地主和富農,登記檢地工作很繁瑣。

 所以為了鼓勵大家都來登記,而且結合如今地廣人稀的特點,劉備跟李素、諸葛瑾商議之後,出台了一個惠民的政策:鼓勵百姓開荒,或者耕種因為戰亂而導致的無主之地。

 只要確保是自耕農的,而非雇傭佃農佔地,確有余力一家人種植超過一百漢畝土地的。那麽,只要到官府那兒預登記,就可以多佔田地。

 最高不得多佔二十漢畝,也就是實際佔有田地從一百漢畝上升到一百二十漢畝。登記了之後,三年內沒有異議和糾紛,官府就直接承認了對佔地的擁有權,並且寫進官府的“魚鱗冊”。

 當然,登記確權之後的最初十年內,官府可以不對多佔的土地征稅,但十年期滿後,那就按照登記實佔土地的三十稅一,來要求繳納糧稅。

 相當於原先每個正丁每年繳納四石糧食的,實際多佔田並登記的人,可能要繳納五石。但相比於多佔田拿到的好處,肯定還是有很多年富力強種田多的人,或者是家裡能獨力養得起耕牛的人家,會樂於多佔的。

 這也相當於是一項鼓勵開荒的政策了,還強化了朝廷對民間農業的控制力。假以時日肯定能把現在還比較粗放的“租庸調輸”法中的農業稅部分,往後世晚唐到宋朝的“兩稅法”的“履畝而稅”原則靠攏。

 哪怕這一步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徹底轉型,也算是對國家有長遠好處了。

 ……

 除了上述的土地登記深化,整個章武七年朝廷沒有任何變法折騰的動作,百姓鼓腹謳歌,欣喜於太平之世終於來臨。

 官員們的工作壓力也有所降低,沒那麽忙碌了,連科舉取士的規模也有所下降,今年會少錄取一些明算科的人,因為各種稅務官民政官也沒那麽缺乏了,爭取未來幾年降低一點朝廷的行政開支負擔,更快還清之前的戰爭債券。

 說起戰爭債券,章武七年也是朝廷最後一年發行戰爭債券性質的帶息抄引,發行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打仗,只是為了堵住關東免稅帶來的財政缺口。

 (將來還會持續發行抄引,但不是戰爭債券性質的,大部分時候也不給利息,只是可以折抵工商稅和特許經營權)

 劉巴估算之後,給皇帝上報,也顯示今年會是最後一年財政赤字繼續擴大的年份,明年開始就能穩住並略微收窄。到章武九年時,就能開始進入穩定還債的周期。

 官僚系統自己就能把日常行政工作搞定,李素這個丞相當然也是早早地進入了半休息狀態。

 這一年的李素,倒不像是蕭何的人設,反而有點像是提前轉型成了曹參,自己的規自己隨,每天喝點小酒鍛煉一下身體,養養生,安排點娛樂活動。

 當然了,李素的性情也絕對算不上怠工,他只是不想被繁瑣的事務性工作纏住。如果有那些建設性、創造性的活兒,能讓他有興趣並且帶來足夠成就感,那他還是很樂於投入精力的。

 被他所影響,這一世的諸葛亮,其實也有點往這種稟賦靠攏,工作的時候不再“事必躬親”,而是盡量抓大放小,挑難的,非自己不可的挑戰性工作來做。

 如今天下太平了,他們師徒倆的這種性情稟賦就愈發明顯了。

 閑來無事,師徒倆不約而同盯上了幾件有趣的事情:

 首先,是他們發現在海外殖民了五年之後、剛剛重新投降歸順的周瑜,似乎帶來了一些好東西,還有一些奇人異事,值得好好鑽研一下,看看如何為大漢所用,把周瑜貢獻的收獲消化掉。

 其次麽,就是李素覺得,趁著眼下休養生息,可以對大漢朝未來幾年要搞定的問題,先未雨綢繆做一個展望,然後寫一個計劃,跟劉備匯報備案一下。

 晴天的時候該修補屋頂,戰略規劃當然要趁太平的時候寫,居安思危。

 ……

 五月底的一天,李素完成了一個規劃草稿,也沒刻意挑日子,就直截了當去找劉備匯報。

 劉備也沒有覺得意外,很適應這樣的工作模式,也不覺得需要“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反正只是個遠景規劃,沒必要跟群臣商議,先聽聽就是了。

 李素把草稿在劉備面前鋪開,通俗直白地說:

 “陛下,趁著今年沒什麽事兒,臣這幾個月在府上隨便琢磨了一下,給未來幾年朝廷要解決的事情,列了個優先級。

 今年就不必說了,不會再有任何擾民。明年開始,免稅全面結束、稅賦徭役恢復,差不多可以著手解決公孫度的問題了。

 大漢如今還有東夷、東北的扶余、逃到草原上的高乾、河套與並州以北的鮮卑、已經被重創的河西羌和海西羌等等邊患。

 這些外患裡面,還是從東邊開始解決比較好,因為補給相對容易,可以走水路運兵運糧,而且大漢如今普遍是南方各州在朝廷統治之下年限較長,建設也好。

 而關東的北部地區才剛光複兩年,破壞嚴重。河北還不足以支撐北伐草原的軍需供給,從其他州再調運則損耗過大,用民過重。先東後北,正好充分節約資源。”

 李素說到這兒,先停頓一下讓劉備消化信息。

 他的這番規劃,如果是對原本歷史上的大漢而言,那肯定是不合適的,因為原本歷史上的海船製造水平和海運經驗、海軍水手規模,都不支持,也就談不上“海運比陸路遠征草原成本低”的問題。

 但現在的實際情況顯然是反過來了,李素和糜竺、魯肅多方努力,把大漢的航海實力提升了那麽多,東征成本還真就更低,還能充分用起來南方富庶的資源。

 同時讓河北再多休息幾年、種田恢復,先別去折騰。

 劉備稍稍捋了一下李素的思路,覺得很合適,就繼續往下看李素大致列的時間表。

 按李素的規劃,朝廷今年還是完全休整狀態。

 從明年(204)開始,要著重建設揚州的會稽郡和吳郡,乃至揚州的廣陵郡和東海郡,發展長江口南北岸的航運和民生。

 李素建議在長江口附近擇地建設良港,並且再由朝廷規劃、官民共辦弄一個大型的海船造船基地。便於將來朝廷的南北物資調度盡量走沿海,擴大海運。

 同時,這也是考慮到長江口以南的東海,和長江口以北的黃海,水文地形完全不同,北部淤淺嚴重,只能開大型沙船,南部才可以用“福船”。

 所以,在長江口設置大型港口,才便於河海轉運集散。

 因為哪怕是都在海上航行,沙船到了長江口後,只能要麽進入長江,在內河行駛,卻不便於直接南下,否則平底的沙船到了南方,很容易被浪打翻的。

 同理在長江裡和東海南海很適航的福船,如果要去北方,直接進入黃海也容易被“滾塗浪”破壞。所以長江口附近搞個大港口作為換船集散地肯定是必須的。

 此前大漢也已經有三處大型造船基地了,最早的是在荊州,是趙雲、魯肅任內花了多年建設的,還為後來的平江東做出了突出貢獻。

 荊州造船基地分別在夷陵和長沙,夷陵的更早也更小,無法造海船。長沙的在洞庭湖裡,可以造河海兩用船。不過隨著大漢統一,有更好的沿海城市,當然要往長江下遊挪。

 大漢另外兩大造船基地,分別是魯肅後來去交州時,在南海郡番禺建的船廠,以及糜竺歸順後,遼東遝氏縣的船廠。

 這兩個分別位於大漢最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交趾和林邑不算在內),中間也缺乏一個作為銜接的沿海基地,現在在長江口補一個,區位正好合適。

 等長江口的河海轉運港和船廠造好、再略作準備,差不多就能渡海把公孫度徹底滅了。

 李素記得公孫度肯定沒活到207年,所以204年開始準備,正好趁著公孫家權力交替的時候,輕易滅掉。

 有了東海上的絕對海權,哪怕公孫度已經滲透到了對馬甚至曰本的九州,也能全部收掉。

 最後,東海長江口的港口和造船廠,也能更好地對剛剛歸降的周瑜所獻夷洲地區,進行更好的控制和交流,進一步強化官府的統治,加速建設。

 在李素的時刻表裡,207年之前搞定東海問題後,再預留一兩年略作休整、或者應對後續的突發情況(比如公孫度的後人要是真繼續東逃到了曰本,那可能就要多花一年時間追擊掃清殘敵)

 那麽,到了209年左右,屆時河北戰後平靜恢復也有整整六年,恢復河北全面收稅也有四年了。北方的物資已經足夠靠本地產出支持對草原的戰鬥,到時候高乾等袁家叛國逃亡者,正好摟草打兔子全部乾掉。

 考慮到支持高乾的主要是死忠劉和的一小撮烏桓部落,這個問題一兩年內可以徹底搞定。

 210年之後,朝廷計劃的主要敵人,就是鮮卑了。考慮到鮮卑的體量、對大漢危害的持久,要徹底解決鮮卑問題,需要的物資還是比較巨大的。

 所以李素建議到時候在動手之前,花點人力新挖一些河北的運河,並且疏浚河南的運河,確保中原腹地和荊、揚的物資抵達代郡、上谷等地能更容易些。

 損耗至少要壓到當初衛青甚至竇憲時的三分之一以下。

 對於運河的規劃,李素心裡也很清楚,現在的大漢朝,對運河的需求跟原本歷史上隋甚至明,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也沒必要搞那麽大的工程量。

 隋的運河主要是為了集結天下物資到東都洛陽,次要目的才從涿郡繼續往東北北伐。而明朝的運河更是只為了吸收江南的物資到燕京。

 相比之下,李素現在已經瘋狂點航海科技,經營海運,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把江淮的物資弄到薊縣周邊,大漢完全不需要運河,直接“漕糧海運”就能搞定了,成本不會比運河高。

 所以,大運河的建設規模,肯定會比隋朝小,黃河以南那些運河,只要把歷史上的故道疏浚拓寬,連接鴻溝、討虜渠、南陽渠、邗溝、淝水濡須水等故道,基本上有現成的了。

 至於歷史上隋朝大運河的“江南河”部分,如今的大漢甚至可以完全不在乎,或者晚修,或者減少修建規模、以連接現有自然河道與太湖為主。

 因為從會稽到廣陵這段,直接走長江口沿海也行嘛。哪怕修了運河,未來也只是為了優化沿途小縣城的運輸環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