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四百零八章 種田幾乎上癮
在僰道的煉鐵廠和鍛造廠廝混了幾日後,李素總算是好不容易親眼見證了張裔和左校工匠們造出了第一套用新開模具衝壓量產的山文甲。

 胸甲部分還是前兩年生產的鋼質胸板甲造型,只不過遮蔽的面積又變小了一些,靠近肩膀的部位被板甲覆蓋的更少了一些,裡面有皮帶吊著,外面換上山文甲的襯肩罩著。

 李素看著這套在自己親自指導下造出來的好物,也是非常欣慰,吩咐張裔精工細作趕做個十幾二十套的先,他過年的時候好拿去送人,送給其他高級將領。

 至於後續的大規模量產,肯定要細水長流。當初這邊的工坊鍛造胸板甲的時候,一年也就五千多塊的量,僅此一項消耗鐵料二十多萬漢斤。後來加了點水車、改進了工藝,產能又提升了一下,也就到年產七八千片胸甲的程度。

 現在有了“把冬季閑置民用繅絲水車改為軍用生產”的思路後,張裔這邊用於造盔甲的總產能提升了一半多,加上後續不再需要造太多重騎兵胸甲,把重騎兵胸甲重新減少到每年三千片到五千片。擠出來的水車鍛錘,全部改成高速低力量衝壓錘頭,倒也能生產大約每年三千副山文甲所需的人字形蜂窩拚接甲葉。

 當然這個產能需要大約一年的磨合才能達到,初期估計也就每個月一百來套,李素要的最初二十套,更是可能要做上十天八天的。

 搞定山文甲工藝、等待工匠開模的日子裡,李素也沒閑著,每天泡在將作左校沒事兒乾時,就跟張裔聊古今兵器變化展望。

 張裔也是幹了這領域兩三年的專業人士,基本功倒也扎實,現有的諸般軍中製式兵器的優劣長短也都知道些。聊著聊著,就提到對未來敵軍也仿製山文甲和胸板甲的擔憂,認為目前的製式兵器破甲能力不足。

 畢竟這是正常人很容易有的思維,自己一方的防禦強了,就擔心攻擊端變成短板。

 李素跟他聊這個擔憂時,第一反應也很直接:學軍中那些丹陽老兵的裝備,上戰斧,上釘錘狼牙棒啊!

 張裔對這個建議倒也接受,隨後提出了更細致的擔憂:“戰斧、釘錘沉重,都難以及遠,短兵只能用於步戰格鬥。若是柄太長,士卒難以揮舞,只有猛將能使用。

 當初丹陽兵多在南方山區作戰,在平蜀平南中、荊南、交州諸多戰役中建功頗多。可未來天下諸侯除了孫策之外,其余都在北方平原開闊之地,最多只剩區區河東韓暹、郭太需要打些山地戰。

 之前北伐李傕時,丹陽兵建功已經不顯,平原反製重甲騎兵的兵器短缺也暴露出來了。多虧李傕軍鐵甲重騎比例也不高,偶爾要以步製騎,靠裝備斬馬劍的陷陣營也能勝任。可李傕覆滅之後,天下定然要安定數年,我軍已經暴露的胸甲,袁紹、曹操、袁術未必不會模仿。

 就算他們無法以水錘廉價廣造,無非也是價錢靡費、產量較少,但我軍也不能不防,完全不考慮如何克制。如今步軍可以破重甲的長兵還是完全沒有,普通槍矛即使用精鋼打造槍頭,面對正片的鐵甲全力捅刺,也是難以徹底扎透,除非是對方也全速策馬往槍尖上撞,可遇不可求。”

 能說出這些擔憂來,看得出張裔也是做過功課的。李素有那麽多經驗可以借鑒,雖然自己不會造,但給點想法還是很輕松。

 他順著張裔的需求慢慢討論,很快就給出兩個意見。

 “要讓長兵也能破重甲,我倒是有些想法,可以參詳。首先斬馬劍可以把柄進一步加長,而且要用比普通槍矛更堅韌的柄,甚至可以用細鋼筋、外纏竹片麻纖為杆,讓斬馬劍扮演近似長兵的交戰距離,訓練使用斬馬劍的精兵‘以刃迎擊、主動撞上劍刃’的列陣防禦戰術。

 不過,目前的斬馬劍還是隻適合主動斬擊,擺著等敵人撞效果還是不好,主要是只能單側刃迎敵,無法像普通佩劍和長槍那樣破甲刺擊。所以,可以設法升級一下斬馬劍,變成劍脊更厚、但兩面開刃、頂部也更為尖銳。如此可刺可斬,又能及遠,就算遇到鐵甲騎兵也可一戰。”

 李素之所以把思路往這個方向引導,也是因為他很自然就會想到唐朝人從漢朝斬馬劍思路上發展出來的“陌刀”。

 歷史上陌刀隊的推進,可是“如牆而進,人馬俱碎”,而事實上,不考慮時代進步導致的鋼材質量上升的話,漢朝的斬馬劍跟唐朝的陌刀,在單側斬殺效果方面其實沒有優劣。

 只是因為斬馬劍單側開刃、又要保證劍刃強度,所以哪怕劍尖部分脊背也要厚,那就沒法在尖端形成刺殺鋒銳。

 如果是中間厚、左右兩側都開刃的厚脊劍,那就不用擔心尖端太脆弱折斷了,完全可以把尖端形成一個菱形截面的鋒利錐頭。陌刀相比於斬馬劍的破甲刺殺優勢,也就體現在這兒。

 張裔腦補了一下,拿過兩柄斬馬劍,把劍的脊背和脊背靠在一起,臨時拚起來,果然眼前一亮:

 “若是真雙側開刃,打造起來確實比普通斬馬劍更為耗時耗料。劍刃要磨礪兩側,磨礪費時多一倍,不過總的鋼料消耗倒是不用到兩倍,我估計比斬馬劍多六成就好了。劍身變寬闊之後,每一側沒必要跟單柄斬馬劍一樣厚,有三分之二厚就不會折斷了。

 製造的時候,先用水錘把刃身鋼材鍛造成菱形,然後再開鋒、開刃、磨礪。能最大節約工匠人力。斬馬劍鍛好後鋼質部分重十五漢斤,鍛造時還要幾成損耗。這種新式雙刃刺砍兩用闊劍,估計鍛好後鋼質部分有二十五漢斤,士卒還要穿鐵甲,即使是如今的陷陣營精兵,也是負擔頗重,上了戰場耐力恐怕比現在還低不少。”

 張裔井井有條地把帳算明白了。

 二十五漢斤的金屬部分,那就是折合後世十二斤、六公斤,加上強化後的杆子,總重大約十公斤以上。這對於雙手長兵器而言還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重量,因為雙手握持可以最大限度克制一頭太重的杠杆負擔。若是單手兵器,遠端重六公斤,根本揮不了幾下手抖酸了。

 而長柄部分之所以要加強,也是沒辦法的。因為傳統長槍的杆子只要抵住正面刺殺時的衝擊力,就算被馬撞到了,只要受力方向正,強韌的矛杆未必會折斷。而斬馬劍和陌刀是兼顧砍殺的,一旦長柄揮舞砍殺時被馬撞到刃上,橫向的扭力太大,現有的杆子肯定是扛不住的。

 張裔準備後續幾個月好好琢磨一下這款精兵路線的破鐵甲長重兵,但他也很快意識到,這玩意兒太貴太沉重,肯定沒法普及,弱一些的長槍兵也使不動。

 張裔歎道:“使君所言的這個‘陌刀’美則美矣,太過刻意求全,若是能有一種比陌刀略簡輕便、但比現在的槍矛又更強一些的改良式長槍。能夠發揮陌刀的刺殺破重甲效果、舍棄砍殺破甲,則槍頭、槍杆用料都能節省很多。或許全重能減到二十漢斤以內、讓普通槍矛手都能擅長掌握。”

 李素應聲說道:“那應該也容易吧,陌刀的刃部是雙刃厚脊斬馬劍形製,水錘鍛打環節是鍛造成菱形截面的。如果把刃的寬度縮短,縮到跟厚度一樣,起碼節省一半以上鐵料。

 而且到時候水錘只要先把槍頭鍛造為截面正方的四棱錐。後續再讓鐵匠延展錘打,把四楞略微開刃打磨,截面修成類似十字形的四棱刃。如此槍頭強度起碼比如今的扁葉形槍頭高出數倍,戰馬全速衝撞上來也不虞槍頭折彎。而且四棱錐進氣放血效果也比如今的槍脊要好。”

 漢末的長槍,主要還是扁平梭形槍頭的,進氣放血的血槽,主要靠槍刃中間微微拱起的脊來撐開傷口皮肉、讓空氣流入。有些做工考究的還會把凸脊打造成兩道,這樣兩脊之間的凹槽進氣效果更好,更不容易被肉堵住出氣孔。

 但不管怎麽說,這種出氣放血效果肯定是不如後世三棱軍刺或者四棱錐的效果好的。

 李素也只是基於物理常識這麽建議,他其實並不知道四棱錐槍式的槍頭,後世到宋朝的時候, 就被寫進《武經總要》了,就是受唐代陌刀的設計思想,與傳統破甲效果較差的長槍相結合,鼓搗出來的,算是一種觸類旁通。

 當然了,既然這一世是李素建議的,張裔自己去想辦法,最後做出來的東西未必就是宋人《武經總要》上寫的那樣。

 這樣改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缺點就是原本用槍的高手可以用槍頭兩側開刃的部分,抖出槍花用側刃劃割要害來傷敵。改成四棱錐的槍頭後,就算四條棱都開鋒,畢竟刃的深度沒有原來扁平槍頭深了,哪怕劃到敵人脖子,傷口最多也就入肉半寸,然後就會被十字形的脊擋住,割傷深度會銳減。

 不過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因為四棱錐頭的槍肯定造價要比普通長槍貴兩三倍,也不可能全軍都換裝這種槍,只要給一部分專門反製重騎兵的槍陣配屬這種裝備,有的放矢專打針對性敵人,也就揚長避短了。

 張裔對於使君的種種教誨非常珍惜,把所有意見都記錄了下來,準備明年慢慢一項項整改。

 
高速文字手打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章節列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