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二百九十五 劉備牌鹵肉飯
幸好劉備不是什麽嗜酒如命之人,他喝酒更多只是為了氛圍,喝著舒坦就好,不用追求高度。

所以僅僅在僰道享受了一晚烈酒和盛宴、舞樂之後,第二天劉備就把心思收回來了。

聽說有南中的“雙季稻”運抵僰道,這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所以他拉著李素非要視察一下,看看雙季稻長什麽樣子。

糧食這種東西,哪怕是作為種子運輸,也不可能隻運一點點,否則按照三十倍到五十倍的繁殖率,要多到能在蜀地大規模種植,不知道要拖延多少年呢。

所以李恢和顧雍還挺給力,李素帶著劉備到碼頭糧倉看貨的時候,劉備看到了七八條每條載重上千石的糧船,倉庫裡還已經堆了一些卸下來的貨。

劉備看到這個規模時,也是嘖嘖稱奇:“這麽多?一共多少分量?李恢他們出了不少力吧?聽說南中的路很不好走,有些地方還是要翻山的吧。”

李素:“這兒才一萬石,今年還能再這麽多,一共兩萬石,明年二月就能春耕種下去了。運輸確實不易,主要是永昌的不韋縣到葉榆、昆明,都得走陸路,八百多裡陸運呢。

其中有兩三百裡連車都不能拉,就靠大象、滇馬馱運,幸好顧雍治理民政倒也算得力,他擔任建寧郡守以來,深入民間教化生產,派漢人獸醫教了昆明夷如何用滇馬和驢子雜交騾子。總算讓當地黑夷也跟漢民一樣學會了養騾,此畜山區馱運比滇馬還好用。才把那麽多糧米特產運道昆明。

相比之下,今年李恢負責的撣國到不韋的水運,倒是比去年便捷了不少。自從去年冬天不韋那邊的造船廠,也學會了糜家造船工匠們剛鼓搗出來的‘龍骨造船法’後,他們也造出了能在周水中航行的、載貨數千石的大船。

長度超過十丈,寬僅為兩丈,長寬比可以超過五倍,在周水狹窄之處也不會有觸礁危險。而且激流中上下前後縱向顛簸也不大,不像去年那樣有顛散架的。”

眾所周知,船體越胖越寬,對於橫搖的穩定性有好處,而越瘦長,對縱搖的壓製效果更好。在怒江那種水勢洶湧的地方,船隻行駛最需要抗浪的就是縱向顛簸,而且需要龍骨結構來提升所能抵抗的最大扭矩。

所以沒有益州軍的造船技術改良,光靠原本哀牢土人的活動范圍,還真不好蔓延到怒江入海口、也就是後世緬甸港市毛淡棉周邊。

而現在,從李恢發回來的奏報看,他們已經在兩千一百多裡的“周水”(怒江)航線上,成功設置了足足六七處“殖民屯墾點”,每處間隔在兩三百裡。

給拓殖營配發精良的兵器、鐵器農具,充足的糧食給養和牲畜,專找肥沃的河谷衝積平原燒荒堆淤開墾,已經成功扎穩了腳跟。

整個過程也沒死多少人,因為漢人去的並不多,就算拓殖營裡有漢人,也都是類似於李恢家族等永昌郡本地人。

而其他三成拓殖人口是昆明黑夷,由孟嘗孟信提供,六成哀牢白夷,由朵思大王等歸附較早的哀牢蠻王提供。雲南的氣候跟緬甸南部差距已經不大,給蠻夷以精良鐵器加持,在熱帶雨林中殺出一條路來並不太難。

也正是靠著這種拓殖,才從東南亞的散居撣族部落那兒弄到了足夠的雙季稻貿易。李恢買的兩萬石雙季稻,累計花了幾萬斤的鐵質農具交換。

當地的撣人和哀牢夷連鐵器都沒有,還停留在刀耕火種,而且氣候炎熱也不需要保暖的衣物,除了鐵器以外其他東西對他們根本沒什麽吸引力。北部山區的哀牢人或許還缺鹽,

而南部平原地帶的沿海沼澤叢林,就連鹽都不需要了。……

李素一邊給劉備解釋,還把李恢的奏章原文指點給劉備看——其實這些東西劉備都有收到,李素這兒的反而只是抄送,他還不至於“欺上瞞下、截留奏章”。只是劉備不喜歡讀書看奏章,所以都是讓屬下挑要緊的講解給他聽,懶得自己讀文縐縐的原文。

理解了弄到這些東西的不易後,劉備也很好奇這種新糧食本身有沒有什麽特征,會不會跟目前的稻米搞混,所以親自拆了一些糧袋驗看。

看了之後,他倒是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兩種米長相就截然不一樣。

“這種林邑稻的米怎麽這麽細長?咱漢地的米比它粗短一些吧?”

李素:“大王所見甚是,正是如此。林邑稻要稍長一些。”

原來,長江流域自古的稻米品種,更接近後世的“粳米”,而林邑稻扮演的相當於後世雙季稻裡的早稻,也就是“秈米”,秈米確實要比粳米顆粒長一些,口感也沒有粳米軟糯。

一般稻米有個比較普遍的規律,就是越粗短越圓的口感越軟糯。糯米就是最軟糯的,而糯米也是最粗短圓胖的,粳米、秈米逐漸變長,口感也逐漸變粗,燒飯的時候要加更多水。

口感最沒有粘性的米,就是後世抖音上經常看到的“印度美食”短視頻裡那種印度咖喱飯用的米,長得跟四季豆似的,但糯性差到跟吃石灰粉差不多散,一點都不黏。

李素知道這裡面的問題,現在既然遇到劉備來視察了,他當然也要提前打好預防,讓劉備意識到“新農作物雖然高產,但味道不一定好吃”的弊端。

亂世嘛,高產和好吃,養活更多人和提供更好飲食質量,本來就不能得兼,必須取舍的。

所以他讓人擺了幾個菜,又煮了一大鍋林邑稻的米飯,讓劉備親自嘗嘗。

劉備還有些責怪:“這些糧米運來多麽不易,可謂是萬裡迢迢,都是要拿來做種糧的,為何現在就要拿來吃?”

李素:“大王不必擔心,兩萬石呢,拿幾石給眾臣嘗嘗沒什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要讓大家意識到此米的優劣特性,才好讓他們用心推廣,遇到問題也能向百姓解釋。這米的口感,不如咱平時吃的好吃。”

劉備聽了這個解釋,才坦然坐了下來,拿過一大碗米飯,就著兔肉吃起來,一入口,他也果然覺出差距來了。

不過劉備也不愧是個有品味的吃貨,吃了一會兒之後,他就給出了點評意見:“此米既然高產,能多種一季,無論如何還是要推廣的。至於口味,對於喜歡精糧的膏粱子弟而言,或許不能接受,但貧苦百姓應該不會在意。

而且,伯雅,你今日這配菜不得法,蒸飯配燒烤的肉菜,那當然顯出此米的粗散。但若是熬粥、或者以湯、茶泡飯而食,米質的粗散就無所謂了。明年各郡縣官吏勸農的同時,也要宣講新米的吃法,讓百姓多做粥和泡飯——來,去讓庖廚做個豉醬的鹵肉來,再試試。”

李素倒是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他自己本來就沒打算吃這種米,也就沒想到“如何揚長避短把這種新米煮好吃”的問題。

被劉備點播了之後,他還一愣,但完全沒耽誤吩咐廚子立刻加菜。

廚子當然不會讓大王多等了,很快弄了一道釀造發酵的傳統醬油燒的鹵肉醬汁來,劉備直接用鹵肉醬拌飯,有油湯浸潤之後再吃,果然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難怪熱帶地區米質粗散的多季稻,一般都是做比較潮濕的蓋澆飯吃法,不是灣灣鹵肉飯就是泰國、印度的咖喱汁蓋澆飯。

連跟著李素的劉巴、諸葛瑾,吃了都連連叫好,發自內心地說:“大王真是體察民間疾苦,只是吃一頓飯,都能想到讓百姓苦中作樂的辦法。”

劉備也不居功,隨和地擺擺手:“孤也是貧寒到十四歲,從小吃苦過來的,這點還是容易想到的。你們諸人,小時候的貧苦,未必如孤這般需要精打細算。尋常百姓連豉醬豬油的鹵肉也未必吃得起,但做湯泡飯更容易掩飾粗糲是肯定的。”

一邊說,劉備也不浪費,把碗裡剩下的那點秈米鹵肉飯扒拉乾淨,肉汁也吃乾淨,這才放下碗筷,喝了口湯,又想起一個問題:

“伯雅,今年運到的這些存糧,大約能播種多少田畝?每一季都留種的話,要多久才能推廣到益州全境?”

這個問題很好算,劉備只是懶得算。而李素顯然兩秒鍾就能回答:

“一般種收比是三十到五十倍,根據田地質量不同。按每漢畝收糧一石多、撒種四升。這些種子能種五十萬漢畝,大約是一個五千戶縣。一季之後全部留種,就能覆蓋十五萬戶百姓。兩年就能讓蜀地全部種上。”

194年開始種植、擴大種子。196年的時候,蜀地都能至少種一季早稻。

李素之所以這麽算,是因為林邑稻主要是用來當早稻種,也就是雙季稻裡的第一季。第二季最好還是種原本的本土晚稻,否則可能積溫、日照這些氣象條件不合適。

當然,第一年小范圍多做對照實驗也是可以的。實驗浪費不了多少糧食,就當是搜集科學數據了。

劉備也點頭覺得很有道理:“還是伯雅想得周到,確實地方相差千裡,未必能直接全種,徐徐圖之也好。兩年就兩年吧,兩年之後,再想辦法往荊南推廣,那兒也氣候溫潤濕熱,南中物產應該也適合挪過去。

對了,說起荊南,也不知子龍那邊怎麽樣了。之前說盛夏酷暑,零陵煙瘴之地不宜用兵。現在都十月了,他還沒趁著秋高氣爽把劉度滅了?再過陣子孤都打算調他回來準備北伐了,讓子敬去換防。”

聊著早稻推廣的事兒,劉備才懷念起趙雲來,冷不丁說起這事兒。

李素算了算時間,寬慰道:“子龍向來可靠,我算了日子,恐怕現在零陵已經得手了,只是路途遙遠,信使拖延,軍情送到蜀中,恐怕也要半個月,在路上耽擱了吧。”

劉備一想,應該也是如此。

李素果然沒猜錯,因為劉備結束了在僰道、江陽這邊的視察,準備回成都時,趙雲的戰報就送來了,完全有驚無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