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以趙雲如今的身份尊貴程度,作為四方將軍,手下正常情況下都是統領至少數萬大軍、執掌一整個州的防務。
要不是這次事出突然,要以少量快速反應部隊單獨行動,趙雲都不會有這種隻領區區三千人的大材小用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部隊規模小,這次他身邊也沒帶什麽積年慣用的名將級下屬,都是些拚湊的年輕中層軍官負責具體指揮部隊。
軍中只有三名軍司馬級別以上的軍官,包括監督中軍旗陣和擔任軍法官的夏侯蘭,以及大材小用暫督左右牙門的兩名小都尉,魏延、張著。
趙雲觀察完對面程普的大陣後,先招呼魏延、張著吩咐:
“一會兒開戰後,你們先各帶左右翼五百騎兵,假裝試探往兩翼迂回,看看能不能繞到程普側後,直搗中軍。
不過千萬別衝動。程普擺的是鶴翼陣,主陣左右圍護,只有兩翼略微前出以利弓弩,隨時都能靈活縮回,多半是不會有機會的,保持距離就好。”
趙雲站在長阪的北面高處,所以憑高視下視野是非常開闊的,可以清楚瞭望到程普大陣後面的縱深布置,也就能針對性安排戰術。不像那種完全平地作戰,只能看到敵人前排。
所謂鶴翼陣,很多人受光榮三國志等系列遊戲的影響,會覺得就是一個“U”字形的陣法,左右兩端往前凸出,然後利用前凸帶來的射程優勢集火中央突破衝上來的敵軍。
但這實際上是混淆了鶴翼陣與雁行陣。雁行陣才是弧形兩端往前斜的,而且斜度沒那麽明顯,只是稍稍斜,便於射箭。
真正的鶴翼陣,更近似於一個“T”或者“Y”型陣,只不過T的那一豎沒那麽細,而是一個粗胖的橢圓,有密集的長槍兵分別防禦左右方向,那一豎的中心就是大將的旗陣位置,防禦非常嚴密。
同時為了確保遠程火力的充分發揮,鶴翼陣的遠程兵種是全部安排到那兩個“翼”上的,後面中軍就隻留近戰兵。因為中軍離前線太遠了,留下弓弩手也射不到前排,只會浪費火力。
而哪怕進攻之敵繞很遠、繞過前面的左右兩翼,直接全力攻打這一豎的中軍旗陣,兩翼也能像鶴收攏翅膀一樣縮回來,把那一豎的橢圓變成更胖一些的正圓,補強中軍的遠程火力,然後就變陣成最利於四面防守的圓陣了。
(PS:看過《高達SEED》的可以想象一下拉克絲那個機器寵物“哈羅”,鶴翼陣變圓陣就可以這麽理解,圓球削掉兩片翼往前張就是鶴翼陣,翼收回來嵌入缺口變回球就是圓陣。)
程普這麽布置,是又想發揮其遠程優勢、而且為“把趙雲堵在荊門谷口”這種情況預留了一手。
如果做不到,被拖到徹底開闊地帶,那就遠程輸出一波之後,雙翼適時回縮圓陣死守,不管趙雲怎麽利用騎兵之利繞,對於圓陣都是無從下口的。
程普的想法,趙雲當然也看得出來。趙雲都帶領騎兵打了十年仗了,而且都是高質量的戰役,什麽敵人沒見過?
所以趙雲的想法就是,既然你要留變陣的後手,就成全你,派出魏延張著遠遠繞過去,也不衝,讓你自己覺得側翼危險,還沒打就先把兩翼收回去。
張著並不知道這裡面的彎彎繞,他只知道執行趙雲的命令。魏延比張著多一些心眼兒,也愛學習,提醒了一句:
“後將軍,若是敵軍感受到兩翼的威脅,把鶴翼回縮,我們怎麽打?三千騎兵,哪怕有鐵甲,被三萬步兵圓陣長槍居外,也是不可能衝破的。
鶴翼回縮,只會導致敵軍的弓弩之利發揮不出來而已,對長槍的發揮卻是愈發擅長。我軍衝下去的分量,別說被槍頭扎中,就是被槍杆掃中,都會筋斷骨折,這種巨力不是鐵甲能防禦的。”
趙雲冷靜地說:“我早就想到了,程普如果收回鶴翼變圓陣,那就不打唄。這長阪如此寬闊,我們全軍從東邊繞過去不就好了。
我看過地圖,程普背後十五裡,就是當陽縣城了,我們跟城內的黃漢升會合就好。到時候就是程普該急了,他來攔截我,想圍點打援,卻把援軍放進城了。
要我說,他從頭到尾就猶豫了,如果是想把我堵在荊門,那就該提前發現、提前北上,搶佔狹窄地形堵住谷口。要不就索性屯兵當陽北門外不遠,以逸待勞等我到。
如果他就是在城外阻擊我,而且在另外三門設寨,讓我一時衝不過去,無論我衝哪個門他主力都能很快趕到戰場,那也可以做到利用步兵逼我野戰。
現在這距離不遠不近,用圓陣逼我我可以繞過不打,用鶴翼迎擊我又怕中軍縱深扛不住,破程普便在今日!”
魏延聽趙雲說得這麽有信心,而且幾種應對都想到了,這才慚愧沒有再說。
主要是連魏延都覺得很驚訝,因為他知道趙將軍是極為勇武果敢之人,腦子裡應該沒有“逃跑避戰”這個選項的。
魏延以為趙雲遇到圓陣也會硬扛硬衝,才有這個擔心,沒想到趙雲偌大的威名,居然還保持了謙虛的心態、肯放下面子跑!
趙雲軍很快就動了,趙雲自己居中,後面夏侯蘭幫他約束軍紀隊形,彈壓那些還沒輪到出擊的士兵,而魏延張著已經各帶著五百人往兩邊繞了。
……
“趙雲威名赫赫,率騎兵屢戰屢勝已有十年,成名天下也有六年。當初他跟關羽一起討董、在轘轅關撿漏擊退呂布時,便威震華夏,如此威名,對他也是一個負擔吧?這次他會怎麽打呢?”
對面的程普,明明握著八倍數量的步兵,直到開戰前的那一瞬間,依然是緊張的。
人的名樹的影,威風的壓製有時候就是這麽讓人無奈。
尤其是程普軍中這兩萬四千士兵,其實至今還有兩三千是七年前孫堅討董時就留下來的骨乾老兵,剩下才是後來到江東擴軍的。
在吳軍當中,那些老人如今至少都是伍長什長了,不可能還是普通基層士兵。這就等於程普軍中有大量基層幸存的軍官士官,都是見過當年轘轅關之戰血拚呂布、樊稠、胡軫的慘烈的,也見過趙雲最後擊退殘血呂布的輝煌。
可謂全部軍官心裡都壓著一層心理陰影,類似於中國隊當年背負著“28年逢韓不勝”的歷史戰績負擔。
當魏延和張著終於衝了出來之後,程普心中倒是不怎麽緊張了,他也很快做出應對:
吩咐指揮鶴翼陣東邊那個“翼”的呂蒙調整弓弩隊的警戒方向,提防魏延。同樣指揮西面那一翼的宋謙提防張著。
當然,程普並不知道魏延和張著的名字,正如趙雲也不知道呂蒙和宋謙的存在,畢竟大家都沒開上帝視野秘笈。
而那些無名下將就算掛了姓氏旗幟,對面的大將也不知道這些姓魏姓呂的雜魚具體是誰,誰讓他們現在官還太小呢。
魏延張著迂回到側翼後,見程普的陣型依然沒有變化。只是讓兩翼的弓弩手改變了架弩戒備的方向,卻絲毫沒有回縮護住中軍兩側,中軍兩側只有長槍兵嚴陣以待。
魏延見狀心中暗忖:“程普這是看不起我只有五百人,覺得不用把弓弩手縮回來,就光靠中軍長槍兵密集列陣便能擋住我的衝鋒。
而且他也不怕我背衝他左翼的弓弩手,那邊至少有三千弓弩、一兩千近戰兵,在我五百騎兵接近的過程中,就會被射殺不少,剩下的到了近處也沒有足夠戰鬥力破陣了。”
以騎兵對付有遠程火力的敵人,最怕的就是小股騎兵添油戰術,結果給對方分批輸出殺傷的機會。
倒是跟近戰步兵打的時候,騎兵可以小部隊騷擾,不怕添油,因為近戰可以一沾即走,人多的一方沒有射程也就沒法集火輸出。
魏延人太少,他很快就認識到,自己背衝呂蒙那一翼,恐怕會被射成馬蜂窩。人有鐵甲保護,戰馬也會成馬蜂窩。既然如此,還不如恐嚇性地衝衝看中軍的長槍兵陣,那地方可以打不過就跑。
拿定主意之後,魏延隨機應變地執行了趙雲給他的“逼迫敵人變陣失去機動性”任務,果斷帶著五百人往沒有弓弩保護的程普本陣側後衝去。
程普看到這一幕,驚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那打著魏字旗號的是何人?我軍兩翼各四五千人,中軍有一萬五。他只有五百人,都敢衝我一萬五?就算我弓弩沒縮回來,沒有遠程壓製,他也是找死!”
“槍陣戒備!”程普讓身邊的傳令軍官把令旗一招,擂鼓助陣,中央的橢圓槍陣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刺蝟狀。
魏延當然不是真的亂撞找死,他在發起衝鋒前,已經交代過了身邊的軍官。這也是小部隊的好處,人少可以隨時靈活改變戰術,通知傳達很方便。
他真正的指令,是衝到近前之後,橫掠過陣,然後少量會騎射的騎兵可以拋射箭矢騷擾打擊敵士氣,剩下的士兵也能逼近到二十步內丟一輪標槍。
用一次性的標槍削弱敵人,這個戰術已經是兩年前馬超在西北的時候漸漸發揚光大起來的了。趙雲的部隊一開始不會用,兩年下來也訓練磨合出來了,但沒馬超的西涼騎兵那麽精熟。
不過,趙雲要交戰的敵人是南方諸侯,敵人也缺乏長槍騎兵,步兵的長矛也短一些。所以趙雲不用帶那根隨時會折斷的超長備用騎槍,帶的一次性短標槍數量也減少了一根,隻帶兩根,省出負重節約馬力,綜合戰鬥效率更劃算。
魏延氣勢洶洶地衝到程普中軍側後方,眼看著雙方距離逼近到五十步之內,魏延那五百騎裡有一兩百武藝高強、略懂騎射的士兵就開始胡亂攢射,對面的長槍兵本就是肩並著肩,架盾也就前幾排在架,只要拋射到後排,幾乎都不用瞄準,就能濺起一朵朵血花。
前排頂盾的長槍兵倒是不怕這種箭矢,但很快魏延軍前排三百騎逼到近前,六百根標槍分兩波密集投擲,因為標槍巨大的慣性和馬匹的初始速度附著的動能,許多盾牌被輕易磕偏甚至洞穿,隨後就是一篷標槍雨往陣型微微撕裂的薄弱環節繼續傾瀉。
魏延瞅準一個機會,在程普槍陣的某個位置被砸出缺口之後,他親自撥轉馬頭,直挺挺往那個槍陣已亂的側切口扎進去,大刀飛舞,連斬了五六個吳軍長槍兵。
這一切,都沒有軍令的指揮,完全是對瞬息即逝的戰機的臨場把握、身先士卒。
旁邊的鐵騎也絲毫沒有等魏延的將令,只是看魏都尉親自衝在第一個,那他們也義無反顧跟了上去。甚至還想吼幾句“陷陣之志,有死無生”。
“快調整!缺口左右兩翼的人堵上去!”程普眼看瞬息之間己方就被近戰殺了數十人,還有近百人被撞翻,口子有被越撕越大的危險,立刻催督後排預備隊上前堵漏。
好在魏延的標槍都丟完了,剛才的遠程攻擊階段造成的總殺傷也不過百余人,不可能再靠遠程火力撕開新的缺口。所以看後排預備隊密密麻麻頂上來,魏延也沒打算繼續正面突破。
魏延只是再次往左撥轉馬頭,往左邊衝殺那些敵軍前幾排長槍兵的側身。密集大陣之中長槍兵掉頭轉向非常困難,容易混亂戳到自己人。所以被敵人撕開口後往兩邊衝殺,實在是有苦難言。
鋼甲騎兵巨大的衝擊慣性、加上長阪坡本來就的北高南低地勢, 瞬間就導致魏延在程普大陣東側南段前排趟出一條血路來——
這裡必須強調一個細節,當時魏延是從東往西側擊撕開程普陣線口子的,程普堵口後,魏延可以選擇左轉往南側衝,也能右轉往北側衝。
但魏延非常果斷地選擇了全軍左轉往南衝,絲毫沒留戀傷口北側的戰果,正正是因為魏延心中始終裝著對戰場全局地形的判斷。
從北往南是下坡,從南往北是上坡。在長阪坡上鐵騎衝鋒一定要往下坡衝!否則克服爬坡重力都能導致鐵騎的速度慢不少,衝擊力大減。
於是乎,那些轉身不及、長槍還朝著東邊的吳軍前排長槍兵,簡直就如同高速公路下坡路上的減速帶,被大貨車一輪輪地碾過。
——
ps:今天反正寫不完,就這樣吧。明天七千字大章把長阪坡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