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二百一十九章 當你覺得我還要謙虛1下,這個要價就不…
“劉備縱然忠義感天、勤王奮而忘身,機緣巧合之下天授良機立此殊勳,但封王也太過了吧?劉備之功,比我如何!”

 王允也是知道今天是關起門來分贓的場合,不管說什麽過分的話,李素也抓不到證據,所以一時之間也顧不得把話說重了。

 在他看來,劉備滅劉焉、救雒陽、平南蠻、這次又“懷著討伐篡漢之賊的動機,實際上機緣巧合隻混到一個殺董氏余孽的助攻”,就算四件大功加起來,四件大功都還沒來得及封賞,那也不至於比他王允的功勞大。

 他王允才是滅董毫無疑問的首功,劉備不過是敲敲打打攢了四次小助攻。

 當然最後這次的助攻,雖然事情小,但人家手上的籌碼比較多,人家如果不要臉的話,原本是有機會把郿塢倉庫裡的錢財搜刮走相當一部分的。但劉備願意留給百廢待興的朝廷作為交換,這個私底下也得認。

 看王允反應那麽激烈,李素倒是不著急,讓對方先冷靜一下,然後直白地說:“可你不是漢室宗親啊,你要是姓劉,立下如此存亡繼絕之功,我也支持你封王。”

 王允剛才發作過之後,驚乍的氣也平了一些,不再惱怒,只是冷冷搖頭:“劉備是不可能封王的,太快了,他原本只是征西將軍,現在朝廷百廢待興,連皇甫嵩都朝廷公議無法恢復車騎將軍之職。要我說,劉玄德的前兩件小功勞,升到前將軍、益州牧就不錯了。後兩件功勞,我再另想辦法補償封賞。”

 李素沒有立刻接話,而是等對方說完後,冷場了好幾秒鍾,讓對方自己先反省一下,才說:“益州牧?王司徒,恕我直言,去年袁紹就已經自稱冀州牧了,連曹操都自稱兗州牧——如今大漢朝的州牧,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得其地而自表州牧的還少麽?

 有誰像征西將軍那樣謙退自守?有誰像征西將軍這樣聽說陛下一時失察就不顧漢中兵力不足、大軍主力都還在征發南蠻,就不顧自身安危斷然堅持要出兵幫助朝廷?

 王司徒,你難道真以為如今局勢之糜爛,能以朝廷權術駕馭地方諸侯?其他那些討董的將領,會因為你消滅了董卓,就任由朝廷再隨意任命牧守取代他們自己互相攻伐奪取的基業?

 現在有外鎮牧守的表率第一個支持朝廷,你卻吝惜封賞,力度連那些逆臣的自表都不如,天下還有誰會來討要朝廷的封賞?你就不怕他們依然把你視為第二個董卓、說你是挾天子?至少,你應該知道我和征西將軍肯定是真心救國的,不然我們不會這麽快來,這是善有善報、天意如此。”

 李素這番說辭的關鍵,是提醒王允:你別以為現在的世道法則還是兩三年前,現在朝廷的權威已經淪落到需要地方實力派的支持了!還有,同樣是在這兩三年裡,官位和爵位其實在貶值!人家自己表的瞎搞的太多,你還按照舊思路封賞,力度明顯偏小了。

 而且李素這麽說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慚愧:畢竟幾個月後,李傕郭汜那些原本只是區區校尉的家夥進京了,剛一殺王允,都敢直接要四方將軍、縣侯爵位了。

 王允必須立刻認清“貶值”這個現實。

 王允悶聲自斟自飲喝了兩杯悶酒,慢慢消化接受了一些外部現狀信息,折衷說道:“封王還是邁太快了,要不綜合劉備四件大功,越過皇甫嵩,給車騎將軍吧!比皇甫嵩還高,還不滿意麽?”

 李素:“征西將軍孝義素著,皇甫公有恩於他,盧尚書是他恩師,征西將軍從未想過要壓過他們,封王就是封王,宗室爵位而已——

 這樣吧,我再提醒司徒一點,您可能知道,去年從逆賊手中保衛雒陽時,河南尹朱儁都曾公推征西將軍保管因天意運氣而失而復得的傳國玉璽。

 征西將軍也曾對天盟誓,待天子不再被賊臣挾持時,自當將玉璽奉還朝廷。現如今,司徒你誅殺賊臣董卓,足以證明朝廷氣象一新,君側已清,征西將軍自當將玉璽奉還天子——你以為,此功如何?”

 王允心裡咯噔一下,徹底坐不住了。

 確實,他意識到,劉備相比於其他地方實力派,還有一個獨到的優勢,那就是人家去年在雒陽跟其他幾路進了雒陽的諸侯盟誓過,大家都把失而復得的玉璽委托給他。

 劉備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判斷天子還有沒有被賊臣裹挾”的權威,他交還了傳國玉璽,就說明他認可現在這個朝廷輔臣不是挾天子的國賊。

 王允現在也是非常需要這樣一個外部認可,來盡快鞏固其地位的。

 “再加上一塊玉璽……似乎封個王確實挺合理了。”王允內心都忍不住這樣想。

 當然了,他也知道這事兒沒那麽容易,因為他雖然近似大權獨攬,但還得說服皇帝,皇帝十二歲,已經稍微有點見識了。另外,楊彪、士孫瑞、馬日磾這些重臣、同謀,多多少少也要商量一下。

 玉璽這個籌碼,就能拿來堵住殺董同謀的嘴,那倆朝臣也急需被認可“現在的天子已經不算被人挾持”的狀態。王允到時候私底下一轉告,大家都能支持。

 徹底想明白這些後,王允神色轉向和藹:“不知征西將軍以為封什麽王合適?”

 李素假裝很順其自然、完全沒經過大腦:“征西將軍原本為了北伐討董,將幕府設在南鄭,當然以漢中王為好。”

 王允臉頰上的法令紋一抽:“不行!此名有僭越之嫌——李中郎,別說你沒有想到這一點。”

 李素不卑不亢承認:“是我有些疏忽了,不過,如若朝廷刻意回避,不是反而顯得有疑忌之心?征西將軍連玉璽都奉上了,還有什麽好多疑?

 要不這樣吧,我給你個辦法——我過幾日就離京回南鄭,正式具表章上奏征西將軍及幕府諸將佐功績,並傳國玉璽,一並送回長安。司徒可以說服天子,第一道詔書先願封征西將軍為漢中王。

 詔書到南鄭後,征西將軍自當以朝廷禮法辭讓,咱也不用再辭了,就辭一次,而朝廷也在第二道詔書中改封蜀王,兵附加‘朝廷新定未久、道路不靖,四方依然擾攘,此非拘執虛禮之時,不得再辭’,而後征西將軍便拜受蜀王之封,如何?”

 這裡必須提一句,蜀王雖然是一個字的王,但李素說的蜀王顯然是封地一郡的常見藩王,就跟“中山王”、“河間王”、“東海王”一樣,沒什麽特別。

 這裡的蜀指代蜀郡,而非蜀地甚至益州。

 王允當然知道這些常識,所以他的關注重點不在這兒,而是李素提出的“辭讓之後,朝廷誠懇減封,以此誠意讓受封者別再辭了,一錘定音”。

 封王雖然不比王莽已經有先例的“篡位禪讓”那樣要“三辭而後受之”,但稍微辭讓辭讓的姿態還是要擺的。

 當然了,分兩種情況——如果是因為血緣,比如你是皇帝的兒子或者親兄弟,那直接封王是沒有辭讓的。但遠一點的漢室宗親,因為對於挽救大漢有重大功勞,這種封王是要謙虛的。

 王允也就明白,如果朝廷第一封詔書給漢中王,第二封再給蜀王,那劉備是不敢第一封不辭就直接接受的,那樣會被天下罵,對名聲的損失說不定比封這個王得到的好處還嚴重,得不償失。

 “你真能確保劉備會接受第二道改為蜀王的詔書?”念及此處,王允忍不住問。

 李素笑了:“你應該問,征西將軍會不會在拿到第一道詔書的時候,就交出玉璽——至於第二道,還不是任憑司徒改換名分?”

 王允一想也對,劉備手上的籌碼,在交換第一道“冊封漢中王”的詔書下發的同時,已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徹底交付乾淨了。第二道的時候劉備手上又沒籌碼了,還不是任由自己稍微壓壓價?

 至於郿塢府庫裡那些錢財,等劉備的玉璽送到時,肯定也早就全部運回長安了,所以第一道虛高的詔書, 只是一個“確保對方交付的框架協議”,交付之後自己還能壓價出“實施細則”,對方卻不能抬價了。

 這麽一想,虛情假意先表態給漢中王,倒也沒什麽大不了了。

 “好,這兩日,李中郎先在京城盤桓一陣,明日、後日我帶你赴宴幾場,與馬日磾、士孫瑞等朝臣共飲,老夫也得取得他們的諒解。

 三天后,就請李中郎回去另寫征西將軍的表功奏章,並傳國玉璽一起送回,表功奏章與玉璽到京之日,就是封王詔書下發之時——放心,你與征西將軍麾下其他將佐,也都另有升賞。李素,我倒是想問問你的真心話,你是想一直跟著劉備,還是入朝為官?”

 李素深呼吸了一口:“我為征西將軍效命,一為報恩,二為除國賊、卻外敵,揚大漢威名於異域。不過如今大功基本告成,未來當然也會希望入朝,三公九卿,誰人不想。”

 這番表態是必須說的,這樣才能降低王允對劉備割據的懷疑。而且李素也不怕說話說滿了不好收場——他連“辭漢中王改蜀王”這樣的條件都敢答應,顯然是因為李素知道王允活不久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