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個陶罐去扶貧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第二百一十七章說乾就乾
鄭克爽轉向於春民,問到:
“你們還有村辦小學多少所?我看改造成敬老院,也就用一兩排校舍就夠了。關鍵就是配套工作人員,兩到三名工作人員,負責給他們做飯、洗衣、照料日常起居。對有病的人特珠照顧,可以適當多配個懂護理的。”
回到張家樓鄉,鄭克爽副市長要求於春民,“下午召開個座談會,就讓每個村的村支書到黨委來,我和鄭畏參加座談,逐村研究一下,發展經濟和扶貧兩項事。看看能不能都借鑒一下韓信溝的做法,上個富民項目,利用起閑散勞動力,在家創創收。集中供養,有條件的搞起來,不具備條件的,就近借用外村的供養點,黨委補貼。”
午飯,就在黨委食堂裡吃了些大鍋菜,味道還挺不錯,鄭畏吃得有些多,就在鄉黨委大院裡散了一會步。
鄭克爽也是如此,倒成了他陪鄭畏。
兩個人商議著,集中供養,原來每個鄉都有敬老院。
可是那個地方是純養老的,進去的老人也是孤獨的,離開鄉鄰,過得並不愉快。
如果每個村建一個集中供養點,把那些不符合進鄉鎮敬老院條件的老人,集中到一處,組織適當地手工勞動,論工計酬,再把他們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有規律些,生活就真正小康了。
因地製宜,每個村的情況不一樣,既不能浪費資源,也不能搞得太過簡單。
至少吃飯要豐富多樣,營養跟上,定期洗澡、理發、體檢什麽的。
三至五村的老年人集中供養起來,身體素質可以的,也可以邊參加勞動,邊集中供養。特別是那些不會做飯的老漢子,乾活沒問題,進行互助養老,也是一種辦法。
兩位臨港開發區的領導,就這麽一中午沒睡覺,把張家樓鄉政府大院轉了兩三遍。
於春民上午就安排黨政辦下了通知,陪著領導吃過午飯後,就回到辦公室,親自準備座談會發言材料去了。
他從窗戶裡望了好幾眼院子裡散步的兩位領導,知道這活得馬上乾。
他讓財政所長把家底與這次領導安排的事項,進行了預算,還能承受得了,辦公經費上就得過過緊日子。
這些都好說。
於春民在心裡暗道,這次就是搭上些個人工資積蓄,也務必乾好乾到位。
這可是關系著自己在臨港開發區的未來發展前途,一大一小兩位鄭領導,都不可怠慢了。
行動迅速,雷厲風行,是於春民接觸鄭畏後,受益最大的一方面。
凡事都保持這種風格,就不會被批評,還被認可。
累並快樂著。於春民可是搭上快車了。
其他的鄉鎮書記正紅眼呢,有的還沒撈著與兩位鄭領導私下接觸過呢,只是在會上見過面而已。
於春民對於整天跟著兩位鄭書記忙活,心裡美滋滋的不說,那股乾勁也是空前的高漲啊。
座談會按時召開,會議室裡除了三位主要領導和幾位秘書,其他全村支書,四十三個村,四十二位村支書。
其中還不是村支書的韓永三,也在座談會上。
鄭克爽讓鄭畏主持會議,把會議規格直接提高起來,會議進行第一項,讓於春民書記先發言,把意圖滲透下去,讓各村支書也有個參照。
當然,鄭畏主持會議時簡要說明了座談會的主題,說明座談會,需要放開了談,不必顧及太多。只要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不管什麽想法,都可以大膽地談出來。
會議進行得很熱烈,真的讓各村支書腦筋開動起來,好主意還是不少的。
當場就有十幾個村要合並起來,共同建敬老院,把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全部集中起來供養,最受歡迎的就是自食其力與集中供養相結合。
這個辦法,在韓信溝已經見成效。
唯一沒正式擔任村支書的韓永三,成了座談會上的人物,村支書私下裡加著他在工作群裡的微信,希望也能把工藝品加工引入自己的村裡,為老百姓創收。
關鍵的是,他們也看好自己組織人手一送一收,也有提成。如果量大,收入不會低於他們的工資。
基本達成共識,首要的是發展經濟,發展適合在家留守老人家乾的工藝品加工,或者村裡提供些公益性的保潔看護工作,也能讓他們多少有些收入。
然後,再談集中供養,也就簡單了。他們手裡有些錢,吃喝上有食堂,日子過得也就不那麽苦哈哈的了。
集中供養點上,無非是加些床鋪,建兩個適合老年人用的浴室和洗衣房什麽的,一切都就解決了。初級階段這樣,發展好了,還可以專門建設集中供養點,凡是缺人照料的老年人,都可以入住,自負一部分,集體補貼一塊,就成了。
有錢好辦事。村支書們的腦袋活絡起來,互相商議搞些什麽致富項目。
一個村靠河流,有一大片砂性土地,計劃著種植蔬菜,還想請鄭畏給協調些種子和種植技術和銷路的問題。
鄭畏一口承諾下來,直接把七老嶺蔬菜管理辦公室負責人的電話公開各位村支書,讓他們聯系他就行。
他安排七老嶺蔬菜管理辦公室上門服務,送種子,收蔬菜,提供技術指導。
重點指出,幫他們種植,就是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這點必須明確。
鄭克爽最後講話,他肯定了座談會的成效,又向村支書們傳達了一條振奮人心的上級精神。
臨港開發區成立後,要探索實行社區化管理服務,工作突出、能力強、符合條件的村支書可以招考到社區或者開發區管委會工作,身份轉為國家公務員,甚至擔任社區副書記、書記。
重大的利好信息,把村支書們給鼓動得喜不自禁,紛紛磨掌擦拳,想著大乾一場。
鄭克爽緊接著提議,各村的計劃報上來,他向市裡爭取些補貼,盡快在張家樓把集中供養與自食其力結合起來。
臨港開發區籌委會第一個現場會,就是扶貧工作現場會,就以張家樓鄉和林桃鎮為兩個典型,然後在面上推廣開來。
會後,韓永三沒有急著走,找到鄭畏說話。
“何清荷那裡放的活,快乾得差不多了。我還回原公司爭取了部分工藝品加工活,就是薄些,怕其他村裡有意見。”
鄭畏聽說後,“不怕,跟他們解釋清楚,等何清荷再拿到訂單時,多放給他們些就是。再就是你乾過這行,廣開門路,不愁沒有活乾。”
韓永三得到鄭畏的認可,高興地走了。
鄭畏從樓上看到,韓永三剛出辦公樓,就被五六個村支書給圍住了。
這是爭取加工活來了,那個勁頭,沒有乾不成的事情。
鄭克爽還在會議室裡,整理著自己的筆記本記錄的內容。
每次會後,特別這種座談會後, 他都是重新梳理一遍,把其中最有用的東西提練出來,列成提綱,再記在自己的另一本筆記本上。
“上年紀了,不快整理一下,就會遺忘掉。基層最富創造力,群眾的智慧,有無窮的力量。這舉一反三式的座談會,以後要常開啊。”
他摘下老花鏡,喝了一口茶水,跟鄭畏聊了起來。
“我們就住在張家樓鄉裡,待上兩天,轉轉看看,幫著他們解決些實際困難。剛才,我跟市財政說了,下周一就給你們九家澗生態開發園區撥款五百萬元,專門用於扶持這些村裡建設敬老院。動作要快,必須有開發區速度才行。這可是高市長特批的。”
鄭克爽副市長說到高市長,又認真看了一眼鄭畏,沒見他動聲色。
接著,他又冒出一句讓鄭畏感到意外的話。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17章 說乾就乾)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帶個陶罐去扶貧》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