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逐漸走向正軌,白妮妮和徐陽這倆人也不那麽忙了,這不,竟然又有時間玩遊戲了。
“下周要開發布會,來的人一定魚龍混雜。”
郭一道:“絕對有不懷好意的人混在其中,你倆的任務很簡單,把這些人找出來。”
“好!”徐陽和白妮妮當然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而通過網絡上能夠找尋的有限的公開信息去尋找這樣的人不也正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嗎?
想想微說,就是被他們這樣整死的,現在還在停止運營呢,估計永遠也開不了吧。
“我保證,只要他用手機,只要他在網絡上存在過,只要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樣的人要搞事兒,絕對提前發現,一個都跑不掉。”
徐陽第一次這樣認真地表態。
“嗯,利用這次機會,我們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防范系統。”
郭一接著說道:“這是一個秘密系統,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前發現所有可能的潛在威脅。
在這個基礎上,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突破底線。
在公網或者局域網專有網上出現過的任何可能夠危害到我們的人都要揪出來。
但是要謹記突破底線不是沒有底線,不要損壞、破壞任何其他第三方的系統和數據。
我們的目的只是保護自己。”
“明白。”白妮妮和徐陽鄭重的點頭,這不是一件小事兒。
“這幾天,我用先前信息安全實驗課上做的幾個小工具改造了一下,核心都在了,你們倆無比盡快足見其這個特殊的系統。”
郭一特地對先前信息安全實驗課上做的幾個小工具進行了全方位的推演和改進,為的就是萬無一失。
其實即便不改進,郭一做的那幾個小工具也已經是頂尖級別的了。
徐陽和白妮妮也是點了點頭,心裡明白,這事兒確實重大。
以往郭一實驗課做的小東西那都是拿來即用的,就算是微說架構核心和安全核心都如此。
進行改進和優化,這還真的是頭一回,足以證明郭一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
這也由不得郭一不認真不重視,輔助神經系統的第一個成果一公布,尤其是那件在外界眼裡幾乎集成了所有的技術的衣服一現身,這實在是太誘人了。
不過郭一並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除非對方派來的人不用任何現代化的通信工具,交通工具,否則是逃不過這防范系統的感知的。
“嗯,至少在現階段,這樣的防范足夠了。”郭一沉思了一番,這樣想道。
……
郭一三人在謀劃防范系統的時候,另一個群體也炸了鍋。
普通的網友都能發現安然衣服的玄機,作為專業人士的他們更是第一時間就發現了問題的關鍵。
“輔助神經系統”
“全真全量視覺感知”
“特殊形態的設備”
……
從中午開始,這些東西就一直不斷的縈繞在幾乎所有科研人員的腦海裡。
有那麽一瞬間,他們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穿越時空來到了未來——這怎麽看都有些科幻。
這一時刻,所有人都意識到:
輔助神經系統這個大寶藏已經比他們預想的更早更早的展現出了它的魔力。
“我現在就特別想知道,林炳申和郭一的這個課題研究組對輔助神經系統的研究究竟到了哪種程度?”
北華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這樣說道,
要說就是公布的這程度,別說是他,所有人都不會不相信。 輔助神經系統從僅僅只是猜想到如此重大的應用成果問世,僅僅就隻用了半年。
這怎麽可能!、
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可能!
這理論,肯定早就有了,這個課題組說不定早就研究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這些應用成果也肯定早就被發現且被證實了!
這幾乎已經成了所有人的共識。
現在,大家關心的,也都在猜測的是:
林炳申和郭一的這個課題組對於輔助神經系統的研究究竟到了哪一步?
“院長,我們根據《輔助神經系統總綱》的理論猜想和應用展望做了一個應用成果預估周期。”
說話的是研究院的課題組負責人米波,他接著說道:
“其中最容易實現的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研究的這個,人造肢體的精細化控制。
幾乎可以肯定,郭一那邊已經完全能夠做到了。”
院長點了點頭,說道:“恐怕不止如此啊!”
米波也知道,自己這邊一直研究的就是義肢的精細化控制。
比如,一個人手部缺失了,安裝了機械手。
在他的上臂放置傳感器監測,當他想要有手部動作的時候,傳感器就能監測到相關的生物電流。
通過對這些生物電的分析,通過機械手的弱動力裝置,現在已經能夠讓機械手做出簡單的握拳、擺動等一些簡單動作了。
同樣的東西,國內外很多機構都做到了這樣的程度。
除了郭一這個課題之外,大家的進度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哈工大機器人實驗室,也是做到了跟他們差不多的程度。
米波現在的工作就是在攻克一個下一個技術難題:讓機械手能夠從容的握筆,寫字,從容的做一些精細的動作。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從生物信號到物理信號的轉化與控制。
人有握拳的舉動→產生生物電流傳到上臂→傳感器監測到電流→根據數據統計分析出這是握拳的指令→啟動機械手關節控制馬達做出動作。
這就是機械手握拳這個動作的示意流程。
“但,郭一的課題組顯然已經掌握了從物理信號到生物信號的轉換了啊!”
米波也是這樣感歎著。
生物信號轉換成物理信號簡單,監測到信號,然後統計分析就就行了。
但,要將機械手的觸摸、壓力等物理信號轉換成生物信號再反饋給大腦,這個就非常難了。
研究院對此甚至還只有一個展望,連日期都沒有的那種長遠展望。
現在,人通過機械手握東西,比如一個杯子,機械手雖然能夠做出動作,但是是沒辦法獲得反饋感知的。
那感覺,就像你拿一個大號扳手去抓一個杯子,你不知道該施加多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拿起來。
要麽可能力度小了,拿不起來摔了,要麽用力過大,杯子直接碎了。
要想完美控制,必須有眼睛和其他輔助手段去判斷力度的大小,然後調整機械手上的力度。
而這,是需要經過長時間非常艱苦的特別訓練的。
這也是研究所的這項成果已經出來兩年多了,卻沒有真正上市的原因——對於普通人來說,學習和訓練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這項技術確實全世界多家機構都有研究,也有成果,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