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三萬軍,兵發草原,分兩批,一為……”
“末將率領一千兩百騎先行進入草原,三日……”
“漠北之戰有些許波折,我軍斥候周成……”
“……”
“程將軍親手寫下祭文,我軍於狼居胥山築壇祭天……”
李言書寫的戰報通過王德之口誦出。
此次北伐的具體經過就此在朝堂上徹底公開。
“都聽完了?沒聽完的話朕繼續給你們詳細說說!”
“李言率領的一千兩百騎在三日內橫掃漠南之後,頂著能凍死人的嚴寒在大漠過了一夜才抵達漠北。”
“之後李言更是獨自一人頂著近兩萬突厥大軍的進攻壓力,大開城門,誘敵深入。”
“你們說說,這李言可否居首功?”
李世民親口陳述了李言的功績,把張大柱告訴他的事情經過在朝堂上複述,一時間沒人敢搭話。
剛剛反駁侯君集的長孫無忌也是沉默。
說實話,在李世民正式宣讀李言的戰報之前,很多人並不相信李言做到了封狼居胥。
他們隻以為李言是在漠南戰場取得了勝利,然後在捷報回傳的過程中被百姓得知,然後無限誇大。
直到現在,百官才算是知道了,李言立下的功勞是何等難以想象,李言在其中的貢獻是何等的龐大。
在聽完了李世民的話之後,長孫無忌開始了沉思。
李言所立之功可謂滔天,如此貢獻必然會被記入史冊!
想要阻止這麽一個大唐的冉冉新星進入貴族階級已經幾乎不可能。
所以長孫無忌直接選擇了轉換思路,重新站隊。
“陛下,臣以為,李言當封侯!”
長孫無忌果斷改變了話風,朗聲建議道。
“老狐狸!”
侯君集瞥了長孫無忌一眼,他很清楚長孫無忌的想法。
這群老牌貴族一向很排斥新人入圈,他們寧願朝堂上多出幾位二品大員也不想讓大唐多出一個開國貴族。
現在長孫無忌之所以改口,顯然是感覺到了李世民的堅定想法。
“他確實應當封侯!”
“朕之前就說過,若是李言能擊破漠北,活擒頡利可汗,朕便封他為開國縣侯!”
李世民的語氣相當堅定,幾乎達到了不容置疑的程度。
“陛下聖明!”
伴隨著李世民幾乎拍板的話語,百官也開始了統一,他們一致讚同李世民的選擇,開始了讚頌。
“門下省,擬旨!”
“北伐兵馬元帥李言,率軍擊破東突厥,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實乃不世奇功……”
“封李言為大唐開國縣侯,封地萬年縣,食邑七百戶,封號定北!”
“令李言接旨後即日前往長安聽封!”
李世民早就在心裡打好了腹稿,此刻的封賞決定的非常痛快。
“定北
繼續閱讀!侯……萬年縣……”
朝堂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這一批老牌貴族頓時思索了起來。
定北侯這個封號說實話並不比霍去病的冠軍侯差多少。
此封號完美的詮釋了李言的功績。
可以說,若不是朝堂上還有這李靖、程咬金、尉遲恭這些開名將,
李言說不定真能如霍去病一般直接封侯冠軍,功冠全軍! 當然,長孫無忌等人的心思可沒放在定北侯這個封號上。
現在最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是李言的封地。
萬年縣!
這可是長安的附縣!
成為萬年縣的縣侯,這就代表著李世民有意讓李言留在長安發展,一如對待程咬金、尉遲恭這批人一樣。
日後只要有戰事,李言將會是朝廷考慮委派出征的一個極具重量的選擇。
“這是一腳直接踏進了長安啊……”
長孫無忌在心裡念叨著。
這是全體老牌貴族最不想見到的情況,這意味著從今往後,長安將再多添一個新晉門閥!
最重要的是,李言今年才十九歲!
誰能保證李言日後不會再立奇功?
這意味著在不就的未來,長安城中也許將再多出一位縣公,甚至會是國公……
李世民現在心情正佳,沒功夫考慮長孫無忌等人的心情。
他只知道用不了幾天,自己這位失散多年的長子就要抵達長安,他便能親眼見到自己的兒子了。
“兵部盡快統計此番北伐大軍的戰功,等定北侯來到長安,立即舉行封賞大典!”
李世民可沒忘記李言這封戰報的厚度,在封賞主帥的同時他自然要記得那些出生入死的將士。
李世民生怕自己忘記此事,會導致李言在來到長安後不給自己這個皇帝兼老父親好臉色。
“臣,遵旨。”
侯君集站出來答話,他回歸長安後除了任職右武衛大將軍之外, 還從李靖的手裡接下了兵部尚書這一實職,完全是妥妥的當朝重臣。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李世民在宣布完旨意後便進入了常規上朝的狀態,等待著百官的奏書。
“啟稟陛下,關內道近來幾乎沒有降雨,有大旱之勢,朝廷應當盡早處理才是……”
在北伐大捷的事情結束後,朝中的官員自然開始稟報各種雜事。
現在已經開春,各地官員的報告幾乎每天都要進入長安,因此李世民自然不能像冬天那般清閑了,瞬間就忙活了起來。
……
幾個時辰後,百官退朝回家,自然而然與家眷說起了朝堂上那些不算隱秘的事情,其中便包括了李言功拜定北侯的情況。
在交談的過程中,此事不免就被家中的仆人婢女聽到,緊接著當這些人外出後再對消息進行傳播,沒過多久,這則消息就傳遍了大半個長安。
“聽說了嗎?北伐元帥李言,飲馬瀚海、封狼居胥,陛下直
繼續閱讀!接封他為定北侯了!”
“真是一步登天啊,但李將軍確實配得上這侯位。”
“聽說用不了幾天定北侯就要抵達長安聽封了!定北侯立此奇功,為大唐雪盡渭水之恥,我們合該一同迎接!”
“不錯,立此奇功者,當得起萬民相迎!”
長安各處都開始了議論,其中不乏好事者開始了組織迎接李言抵達長安的事宜,並且迅速成風,席卷了整個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