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到未來玩網遊了》一百六十九
15世紀90年代,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還只是個孩子,那時他在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修道士,他的叔叔維琴佐當時是那裡的院長。班代洛常會看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工作來打發時間,列奧納多當時正在繪製斯福爾扎時期一幅偉大的傑作--《最後的晚餐》。

班代洛描述:達·芬奇一大早就爬上腳手架馬不停蹄地就開始工作。有時他會在那裡從早乾到晚,手裡一直都拿著畫筆。他畫個不停,常會忘記吃飯或喝水。有時候,他會連續幾天不碰畫筆,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佇立在他的作品面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畫中的人物。也看到過他在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樣,放下手頭正在製作的黏土模具,離開韋奇奧宮直奔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他也不找個陰涼處休息片刻,就趕忙爬上腳手架,拿起畫筆在牆上塗上一兩筆,然後隨即轉身離開。

從牆的左側畫起

繪製《最後的晚餐》首先要在修道院餐廳的牆上均勻地塗上一層灰泥,牆壁中間的灰泥要比旁邊的灰泥粗糙一些,因為這樣灰泥才能與覆於其上的漆層黏合得更加牢固。人們發現《最後的晚餐》草圖的痕跡,草圖是直接畫在灰泥之上的,"極為簡潔的紅線條,用流暢的畫筆描繪上去,按照他的布局勾畫出眾人的輪廓或外形。"繪上草圖之後再打上熟石膏粉或底子。當時用的石膏粉是"一種小顆粒狀的混合物,100-200微米厚,是用類蛋白質將鈣碳酸鹽和鎂黏合而成",頂層再塗上一層薄薄的鉛白色的底漆。列奧納多故意在表面留下一些切口,主要是為了勾畫出建築背景的形狀和全景;為了追求作品的精確性,圖畫區域的中心還打上一個小孔,作為整幅壁畫的沒影點,這個點就在耶穌的右太陽穴上。

油畫大概是從已畫好的場景上三個刻有紋章的半圓壁開始畫起,現在大部分已經遭到損壞,但仍然能看到銘文的片斷和盾形紋章,以及一個用水果和青草編制的漂亮花環。壁畫的主要場景大概是從左側開始畫起。用馬泰奧·班代洛的話說,在這個時期,列奧納多不停地工作,有時還交叉雙臂長時間地專注看著牆壁。

"我不得不謀生"

1496年的夏天,列奧納多在繪製《最後的晚餐》的同時,還在裝飾某些房間(可能是貝婭特麗絲公爵夫人在斯福爾扎宮殿的房間)。6月8日發生了一件列奧納多有失風度的事情,這件事情被公爵的秘書記錄了下來:"裝飾房間的那個畫家今天鬧出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因此憤然離開。"這種緊張狀態或許跟寫給公爵的另外一封不完整的信的草稿有關,列奧納多在信中抱怨他的經濟困境:"我非常煩惱,你本應該發現我很缺錢,而且……我不得不謀生,這使我只能中斷這項工作,參與到不太重要的事務中去,而不能繼續執行閣下您委托我的工作。"這項重要工作指的是《最後的晚餐》。

他繼續寫道:"或許閣下沒有給瓜爾蒂埃洛先生更多指示,他還以為我的錢夠花……如果您以為我有足夠的錢,您一定是被騙了。"這裡指的就是瓜爾蒂埃洛·巴斯卡皮,還有人將他稱為"公爵的禮物審理員",即公爵的出納。列奧納多好像沒有收到某些預期的"禮物":所謂"禮物"本質上就是金錢,因為不是定期支付所以不能被認為是薪水。據班代洛所說,列奧納多的年薪是2000達克特,

但另一個消息靈通人士卻說摩爾人每年隻付給他500達克特。在這封信中可以從一個側面感到列奧納多繪製《最後的晚餐》時正承受著巨大的創作壓力,這種壓力非但沒有被其他事情緩解,還一直不斷加重。這也是被班代洛捕捉到的同一個列奧納多,那個在熾熱而安靜的大街上大步流星走向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的列奧納多。

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的一頁筆記,筆記上有一幅早期用鋼筆作的構圖習作:習作仍然以傳統的《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法為基礎---猶大沒有與眾人坐在一起,他坐在桌子的左側,頭扭向後面;而聖約翰則坐在耶穌旁邊,已經睡著了,旨在表示在耶穌宣布他被出賣的消息的時候,他"斜靠在耶穌的懷裡"。這兩種形象在最後的版本裡都被棄之不用。

這頁紙上還有兩幅相對獨立的素描。左邊那幅素描裡出現了十個人物,這群人後面輕淡地畫了些拱形結構,這是關於圖畫背景的最早想法,即"最後的晚餐"發生的"頂樓"。右邊的素描中出現了四個人物,但畫面重心主要放在耶穌和猶大這兩個人物身上。列奧納多在這裡集中表現明確叛徒身份那戲劇性的一刻:"與我共用一個碟子的那個人將要背叛我。"畫中的猶大從他的凳子上起身,正把手向那個碟子伸去。列奧納多試著給耶穌的雙手畫出兩種姿勢--一種是手抬起來好像要伸向前方;另一種是手已經碰到了碟子,與叛徒的手發生短暫的接觸。這幅小一些的素描突出了故事的焦點,找到了戲劇性的支點--兩手相觸的動人心魄那一刻。為了突出表現這一瞬間,列奧納多把傳統的"最後的晚餐"的故事追溯到《聖經》之前的一個場景,即聖餐儀式。

較小的那幅素描中還描繪了正在熟睡的聖約翰,耶穌的手臂放在他的背上,這裡表現出耶穌的"仁愛",正如《聖經》上所寫,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而在那些漠視宗教的懷疑論者們看來,約翰"斜靠在耶穌的懷裡"是同性戀的表現。一百年以後,在歸結克裡斯托夫.馬洛的諸多褻瀆行為中有一項便是:耶穌對約翰懷有"一種特別的愛",並"把他當做所多瑪的罪人利用"。

不久之後,列奧納多又用紅粉筆畫了一幅草圖,後來這幅紅粉筆畫又被其他人用墨水描了一遍,該圖現存放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該草圖顯得比較粗糙,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墨汁的影響,不過《最後的晚餐》均勻的布局在這幅草圖上已初顯端倪。眾門徒被分成了幾組,畫面更注重人物的個性特征。為了明確人物身份,人物形象下面出現了匆忙寫就的說明文字(其中菲利普被提到了兩次)。但猶大仍然在桌子的靠近觀者的一側,約翰依然睡得很沉。

不過在列奧納多的素描簿中有另一張年代更早的紙張,可以追溯到15世紀80年代,上面畫著三幅互有關聯的素描:一群人坐在桌子旁邊,有一人單獨坐在桌前,雙手托著腦袋,還有一個人就是耶穌,他的手指指向那個命中注定的碟子。這三幅素描並不是為《最後的晚餐》所作的習作,因為畫中只有五個人坐在桌旁愉快地聊天以打發時間,他們並不是耶穌的門徒。畫中場景可能是發生在某次鄉村的歡宴中,人們圍坐在桌前。但不知是什麽激發了列奧納多的靈感,使他在同一頁紙上迅速畫下吃聖餐的基督這一令人心酸的場景,十五年之後才把這個想法實現。

達·芬奇筆記中《最後的晚餐》習作溫莎皇家圖書館和威尼斯藏有的素描的重心逐漸從整體布局轉移到單獨人物形象特征上面。溫莎皇家圖書館藏有著名的系列頭像,大多數用紅粉筆畫成,有一些已經畫得比較完整:猶大、彼得、大雅各、聖菲利普(最後兩個形象用的是同一個模特,只不過在圖畫中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其中有一幅聖約翰雙手的習作,畫面非常精美;還有一幅習作上畫著聖彼得的衣袖。"福斯特筆記本"中還有一些簡短的評論,對這些習作進行了補充---某位來自帕爾馬的亞歷山大為耶穌的手提供原型;"住在比塔的克裡斯托法諾·達·卡斯蒂廖內的頭部的形狀很美"。其中有一處筆記,標題非常簡單,就寫著"耶穌"兩字,列奧納多在下面寫著"摩塔洛紅衣主教手下的喬瓦尼.孔蒂",這個人可能是耶穌的模特。

其中一些人物描寫在最後完成的壁畫中得到了體現,比如白胡子的聖安德烈(從左邊數第三個人)攤開他的掌心,聳起他的肩膀。而其他人的動作都發生了改變,轉過身、手中拿把刀子的那個人變成了聖彼得,而碰倒玻璃杯的則變成了另一個人,他就是打翻鹽瓶的猶大。這些姿勢中至少有一個早已出現在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的第一幅構圖素描中,即人數較少的那組人像中,耶穌和猶大之間的那個人"用手遮住了眼睛"。

與整體構圖一樣,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動作體現了列奧納多《最後的晚餐》中嶄新的理念:他摒棄了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構圖傳統,即信徒們沿著桌子呆板地坐成一條直線。在《最後的晚餐》中,用餐者的線條被打斷了,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波浪狀的一群人,門徒們被分成四個組,每組三個信徒:聚集成群的這些信徒突然處在了一個緊要關頭。列奧納多也找到了他戲劇性的一刻:不是聖餐儀式,也不是確認猶大的身份,而是眾人在聽到耶穌宣布消息時極度震驚的反應--"只有在你們面前我才能肯定地說,你們中間有人將要背叛我。"眾信徒悲痛萬分。因而,畫面布局的流暢部分是由基督的這個決定造成的,即講故事的那一刻出現的,幾乎就是電影中的一幕。

猶大是這幅畫的反面人物,但在為準備《最後的晚餐》而作的側面像習作(溫莎皇家圖書館藏)中,猶大是一個比魔鬼還要醜陋的人,幾乎就是一個怪物,但他也表現出某種懊悔和自我憎惡的意味,這也使這幅側面像帶有某種悲劇色彩,或帶有基督教的仁愛之意。關於猶大的臉,瓦薩裡曾講過一個趣聞: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修道院院長總是催促列奧納多"盡快完成這項工作",並向公爵抱怨這個藝術家如何拖延時間。得知此事後,列奧納多對盧多維科說他還在尋找一個長著極為陰險毒辣的臉的人作猶大的原型,但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臉,"他一定會用那個不夠善解人意、缺乏耐心的修道院院長的頭部"作為模型。聽到這番話之後,公爵頓時狂笑不止,而"那個不幸的修道院院長糊裡糊塗地回到家裡,還擔心在他的花園裡工作的工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