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宋末玩三國》第二百九十三章 梟雄?
卻說蕭乾自入得析津府,弑殺得天賜帝之後,便甚麽也不管,隻死死守住析津府。
  眼見著耶律大石大軍到得城下,蕭乾心中自是大驚。
  以蕭乾看來,此番必有一場大戰。
  自己假天祚帝之命弑殺得天賜帝,又自號為大遼攝政王。此二者皆為逆上之舉,自己雖然詐為天賜帝自盡,又假刻印章偽造得天賜帝遺詔。
  奈何此等事體能瞞過天下愚民,卻必然瞞不過滿朝文武,更何況耶律大石一向以賢明著稱。
  耶律大石同天賜帝之間外有君臣之誼,內有骨肉之親,對遼國又是忠心耿耿,見得自己如此行事,必定憤而攻城才對。
  自己雖有得二萬大軍,又有堅城為恃,似乎不用懼怕耶律大石大軍攻城。
  然則這種事情怕就怕萬一。
  自己大權在握,又曾於奚人之中大舉征發士,隻如今權力尚且未曾轉化為實力。
  於自己而言,只要守得析津府不失,隻待新召集的十萬大軍南下,自己便是必贏之局。
  故此,蕭乾又豈敢於此時同耶律大石對賭?見得耶律大石駐軍為城外,蕭乾也隻得據城自守。
  這天下不缺乏人才,但缺乏發現人才的眼睛。
  當初蕭乾入得析津府,弑殺得天賜帝,自號為攝政王,隻數日間遼地權勢便已盡歸其手。
  眼見著蕭乾大權在握,自有大把落魄文人前來相投,欲以自身才學求取富貴。
  其中便有一人名耶律阿古哲者,此人文武雙全,不管是領兵打仗,還是用謀設策都有一手,只可惜一直未曾得志,乃至於常以賒借度日。
  這也是困苦久了!實在熬不下去了!眼見著蕭乾用政,耶律阿古哲便也顧不上明主不明主,隻孤身前來求見。
  當下二人一相見,蕭乾與之語,大悅,又試之以數事,事事皆稱心意!蕭乾此時已有相見恨晚之意,複見得耶律阿古哲衣衫襤褸,便解自身之錦袍以賜之,引之於謀主,以代郭藥師之位。
  俗話說相見好,長處難!蕭乾為人頗為殘暴,阿古哲為人又頗為清高,不能如同郭藥師一般伏低身子伺候。初時蕭乾猶自能按下性子忍耐,到得後來,便也漸漸不耐煩起來。
  恰此時耶律大石引兵欲去,耶律阿古哲此訊大驚,隻此時已是半夜,當下耶律阿古哲也顧不上許多,星夜前來求見。
  蕭乾新得謀主,倒也給了這貨幾分面子。聞聽得阿古哲求見,雖心中有幾分不耐煩,到底也命人引入。
  阿古哲入得房內,只見得蕭乾猶自未曾起身,但於床上擁被而坐。
  按此時的禮節來說,蕭乾此舉實在無禮得很!當初漢高祖劉邦一面洗腳一面接見文人,便淪為千古笑話,何況如今蕭乾此舉更是不堪!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阿古哲猶自強行忍耐,便開口道:“大王,下官聞聽得耶律大石已引兵西去,此事果真?”
  蕭乾笑道:“今日間曾有探馬來報,果有此事!”
  阿古哲趕緊開口道:“大王,耶律大石此人素有大志,安可縱其離去?當速遣大軍追之!”
  蕭乾便笑道:“參讚此言何意?”
  阿古哲便開口道:“大王行此大事,耶律大石頓兵城下卻未曾攻城,可知其城府何等深矣!便唯有此等人物著實可懼!且此人忠心遼國,又於大王有深仇在此,今日若縱之離去,隻恐他日必有大禍!莫如遣得一軍星夜出城與之交戰,若彼大軍回轉,我軍則往北而退。若彼複往居庸關逃去,我軍自當返回,尾隨襲擾之。如此定能將耶律大石大軍留於析津府內!下官亦曾聞聽得大王曾大發奚兵,如今時日已經過去得十來日,想來大軍業已齊備,數日間便可南下為用。如此只需拖延得耶律大石數日,待到十萬大軍南下,則此賊必定授首矣!”
  蕭乾聞聽得此語,心下大動!自己眼下所求著,唯有二事,一為割據南京道稱帝,二為殺得耶律大石、郭藥師為義子報仇。
  隻如今新佔據得析津府,蕭乾便不敢冒險了。沉吟得良久,蕭乾這才搖頭道:“此事不妥!如今我軍佔據析津府為守,說不得便是耶律大石見得析津府城牆堅固,便不肯前來蟻附攻城,乃詐為西去,引誘得我軍出城,冀圖借野戰破之。”
  阿古哲便力爭道:“大王休要憂心!我軍無需全軍盡出,但遣得三五千精銳出城便可!待到精銳既出,自當將城門緊閉。城中正有二萬人馬,去得著三五千人,於守城無礙。即便耶律大石回軍攻殺,我軍隻往北而逃,不可逃回城內。城門不開,亦勿用擔心耶律大石乘機偷城。”
  然則蕭乾此人雖然殘暴,卻遠遠稱不上梟雄。所謂見小利而忘命,遇大事而惜身,說得正是這種人物。
  當初這貨未曾掌得大權,只因義子之死,便敢起大軍報復。如今大權在手,正如暴富的叫花子一般,這貨反而處處小心翼翼起來,這也怕,那也怕!
  聽得阿古哲此語,蕭乾隻猶豫再三,到底不敢遣兵出城。
  阿古哲無奈,乃喟然長歎:“今日縱得耶律大石西去,隻恐他日我等當死於此人之手!”
  蕭乾聞言不喜!隻阿古哲這才新近用事,蕭乾勉強忍耐了下來。
  待到耶律大石既去,阿古哲複獻策於蕭乾案前,以私通宋人為借口,將李處溫等文臣盡皆斬首,複以親近蕭乾之文官代之。
  自此析津府權勢悉數歸於蕭乾!
  又過得數日,便有士卒來報,薊州之地十萬奚兵已經征召完成,唯有攝政王未曾遣得大將前去,眾人便公推攝政王外甥乙室八斤為將。
  蕭乾聞言大喜,便使王猛北上,與乙室八斤各統領五萬新兵。
  且以薊州為界,使乙室八斤清剿東面景州、灤州、平州等地盜賊;王猛領大軍自檀州緩緩而下,自北而南清剿各州盜賊。至於析津府大軍,猶自未肯輕出。
  阿古哲聞聽此令,又急忙入見,便開口道:“大王,此事萬萬不可!下官所憂心者,非在內賊,乃在外患!”
  蕭乾便開口道:“外患者為誰?”
  阿古哲便開口道:“北面金人!西面耶律大石!南面宋人!”
  蕭乾便開口道:“若依參讚之意,又當如何行事?”
  阿古哲便開口道:“自是以精銳火速佔據居庸關,以防金人、耶律大石東來,複以大軍南下,早日驅趕得宋人南去,且攻入宋境,以奪取糧米。”
  蕭乾便冷笑道:“參讚不聞攘外必先安內乎?”
  阿古哲便開口道:“攘外必先安內,此乃至理。然則諸事亦有輕重緩急之分!析津府內盜賊雖眾,奈何群龍無首,又素無大志!如今大王有得大軍在手,便可遣人前往招撫,使之為我所用。彼等之所為落草為寇者,但為衣食而已,若得大王招攬,便已無衣食之憂!複懼大王大軍之威,自然聞風而降。”
  蕭乾便冷笑道:“隻如今朝廷勢窮,若是招降彼等,又如何有許多糧米養之!”
  阿古哲便開口勸道:“正為朝廷勢窮,大王若要立國,便得北和金人,南侵宋國。金人勢大,非我能敵,自當遣使求和。宋人覬覦南京道已久,必不肯於我等議和,故此自當北和金人,南侵宋國。至於糧米倒是無妨!南京道糧米奇缺,宋人卻又是富庶無比,如此自當招撫得盜賊之余,且驅之南下攻打宋國。彼等為求糧米活命,便不得不下死力。且遼國衰落,如今金人心腹之患便成了宋人,眼見著遼國伐宋,金國必定樂見其成。”
  停得一停,阿古哲複勸道:“析津府盜賊四起,正緣糧米奇缺之故。一日不得許多糧米,則析津府盜賊一日不得平複。且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大王若以武力平定盜賊,下官隻恐盜賊越殺越多。”
  蕭乾聞言不喜,便開口道:“於本王而言,自當早日掌控南京道諸地。若行招撫之事,必然頗費時日。且如今本王有得十萬大軍在手,南京道內豈有對手?以武力平複之,旬日可定。”
  阿古哲無語,過得良久,便又開口勸道:“雖則如此,還請大王早日遣兵固守居庸關!以防耶律大石複至,以防金人入侵!”
  蕭乾又是冷笑道:“參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本王所以空出榆關、居庸關者,一則欲要迫使境內盜賊由此地逃出,二來也是要引誘得天祚帝東來。若果然遣得大軍固守居庸關,天祚帝又豈肯東來?”
  阿古哲聞言大驚,便開口問道:“天祚帝乃金人死仇, 若得天祚帝東來,隻恐金人必至。如此遼國基業,不複為大王所有矣!”
  蕭乾只是冷笑不已。
  阿古哲見狀心知有異,稍一沉吟,便已經醒悟了過來,於是壓低聲音開口道:“大王可是欲要誘捕天祚帝,暗中獻於金人以換取議和?”
  見得心思為阿古哲猜破,蕭乾卻不肯承認,反而掩飾道:“參讚休得胡言!本王乃天祚帝跟前不二之臣,此次天祚帝既出,金人必然引兵南下。天子蒙塵,本王自當迎入析津府,庶幾不負本王忠君之心。”
  你若果然忠心天祚帝,便不當固守析津府,要麽早早迎接天祚帝東來,要麽引大軍西去護衛天祚帝。
  阿古哲聞言心涼了半截!自己既然為攝政王謀主,未曾料得攝政王不肯將心腹之事托付不說,反倒欲要欺瞞自己。
  雖則如此,阿古哲猶自勸道:“大王,此事萬萬不可!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金人用兵已久,兵力已疲,正當休養生息,只需我等遣兵守得居庸關,金人必不肯下死力攻打。複見得我等伐宋,金人必定樂見其成,不肯為難我等。若是放開居庸關,誘捕天祚帝以獻,此舉不過畫蛇添足而已。且一旦事泄,有得耶律大石亦或宋人出手,助得天祚帝逃出我等掌握,到時候我等又將何人獻於金人?此事金人又如何肯信?隻恐必定弄假成真,我等死無葬身之地!此事太過弄險,萬不可輕為,伏請大王細思之。”
  蕭乾終不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