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蘆等一乾反正起義者大約有一百多人,只是大部分是見到血狼身死,賊匪兵敗,才有了那麽些膽子跟著起義的人,真正有所串聯組織,率先拿起武器正面截住賊兵敗軍退路的,其實只有二十多人。
這二十多人大多數有些能力,盧直對他們加入松谷堡很是滿意,在填補松谷堡急缺的人力資源同時,也能在某些技術領域,比如冶金等方面搭一把手,當即讓黎娘將眾人妥善安排。
然後,他又讓常隆帶上一些人,將前來進犯的野風流民團匪徒俘虜們綁起來,順便帶上那些死掉匪徒的首級,前往北泉要塞。
這些盜匪的人頭和俘虜可是值錢的,北泉要塞常年掛著懸賞,況且,這也是盧直的“功勳”,能夠向樞赤蓮要好處的那種,自是要合理利用。
北泉要塞方面估計也會對元氣大傷的野風流民團感興趣,有了那些俘虜,他們能得到很多信息,如果能徹底剿滅,不啻一份功勞。
果然,幾天后,松谷堡方面還在處理各種戰後余波,調整生產的時候,常隆帶回了北泉要塞的消息,要塞守備率輕騎出擊,趁著野風流民團新敗無備,大破其於老巢,其首領也被一舉斬殺,流毒北地的一大盜匪團夥從此成為歷史。
盧直對此覺得理所當然,匪軍畢竟不比正規軍,失去隱秘性就真的是命懸一線了,更何況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對松谷堡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消息,當盧直將這消息宣布的時候,那些歸附的前流民們好多都嚎啕大哭,他們大多數有家人親眷死於匪徒之手,本身又被奴役,心中的苦楚自是不少。
不過北泉要塞的守備官員的確不怎麽地道就是了,這搗毀敵巢的功勞根本就沒打算分給盧直一份,當盧直得知那王八蛋上報功勞時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對他的作用一字未提,那叫一個火大。
如果松谷堡的確沒功勞,也就算了,可是,松谷堡葬送野風流民團一部精銳,削弱其力量,又探察出匪徒們的老巢所在,向北泉要塞告知,北泉要塞才能得到這份功勞,現在結算功勞了,卻將自己撇到一邊?
這叫無恥好麽!
直到他從常隆處得知,北泉要塞守備是樞赤炎派系的人後,才恍然這是怎麽回事,看起來,樞赤炎那邊的人還沒打算和他和解呢!
不過盧直也不是個吃悶虧的主,他加緊弄了封信將事情寫清楚,給樞赤蓮遞過去,就看自己所在派系的大佬怎麽解決這事兒了。
就在信使離開後,過了段時間,樞赤蓮的態度就擺出來了,新的客人來到了松谷堡,卻是勾六等人護送一批工匠和移民到來。
老熟人見面當然是一番酒酣耳熱,然後盧直知道了,得知樞赤炎派的小動作,樞赤蓮直接插手了勾六幫盧直辦的事情,也算是向自己的追隨者們表個態,表示“老大是挺你們的”這麽個姿態,並且最近一段時間,對於北泉要塞方面的功勞州牧府那邊吵得厲害,大概率是要給樞赤炎派下點絆子,讓他們清醒清醒是誰在當家。
盧直卻從中敏銳地發現了問題,樞赤蓮和樞赤炎兩派的鬥爭在灼熱化,織州……內部有點不穩當啊!而川神秀已經回到寧國,如果她再度發兵前來……織州就有點危險了。
當他試著詢問勾六關於寧國方面的情況時,勾六的輕松回復更增他的擔憂,因為以勾六這麽消息精通,堪稱包打聽的人才,都沒有聽說川神秀回歸寧國的消息,基本上證明織錦城裡的達官顯貴們也不知道,因為那些家夥的嘴巴沒那麽緊。
這下盧直反而確定了,寧國方面將川神秀回歸的消息捂得這麽緊,肯定在打著突然襲擊的主意!
可要他將這些猜想告知樞赤蓮吧,他又辦不到,因為他說一嘴容易,取信樞赤蓮等人卻難,更重要的是,如果樞赤蓮等人問他是如何知道川神秀消息的,他該怎麽作答?總不能說他和川神秀一起在一個叫主神空間的地方混了好一段時候,頗有戰友情誼,等回到玄蒼世界,還私底下來了個線下會,交換了不少資源吧?
苦笑著將提醒的話語吞回肚子,他只能在接待完勾六後,默默地送他離開,然後收心建設松谷堡, 最多派遣一些人去打聽消息,靜看事態發展。
時間緩緩流逝,松谷堡隨著野風流民團的反正起義者,以及勾六送來的工匠和移民加入,逐漸改換了模樣:
原本只有小幾百號人的偏僻小地方,現在人口已經近千,開荒種田,拓田阡陌相連;
原本屋不似屋,破破爛爛的村落現在也改換了新顏,新的木石結構房屋一座座拔地而起,有了些人居模樣;
原本匱乏的物資供給,現在豐富了許多,一部分是盧直出錢前往北泉要塞等地購買,補充民用所需,還有一部分是新來的工匠們開始出成果,為居民們打造出了各種生活用具;
原本危險的荒野,在反覆清理後,危險的獸類少了許多,也增加了糧食生產的安全性和收成保證;
原本還很孱弱,全靠盧直提供的現代軍火武裝的民兵,現在也開始有了些職業軍人的模樣,武力值大大提升,即便不用槍械,使用冷兵器,也有了作戰的模樣……
林林總總,這片土地的確在變得更好,人們的臉上笑容也逐漸增多,生活變得有了些幸福的味道,加上外界對松谷堡的變化不夠了解,還當這裡是沒有絲毫油水的窮地方,又有野風流民團覆滅的震蕩,一時之間,這山谷中的村落還真的有點世外桃源的景象。
盧直的生活也頗為愜意,除了偶爾前往輪回諸界點點卯,證明一下自己還在為“真神”的事業努力,大部分時候都所在中央碉樓裡看著村落的變化心滿意足,同時神清氣爽地修煉。
直到勾六又一次到來,並帶來了樞赤蓮的征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