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水滸有天庭》第401章 大商煉鐵進行時
如在反覆加熱過程中,塊煉鐵同炭火接觸,碳滲入而增碳變硬,則成為塊煉滲碳鋼。

李陵參觀視察之後,非常滿意,大賞眾人,賜錢財,並表示鑄成鐵犁之後,還會賜爵。隨後李陵便吩咐下去,可以推廣煉鐵之法了。

“不要驕傲自滿,要刻苦鑽研,讓煉鐵之法每天都能有進步!”李陵離開前最後叮囑道。

當然,最重要的不在煉出塊煉鐵,而是鍛造和鑄造。

鑄造就是先加熱成鐵水,澆注到事先鑄造成的胚模中,冷凝成型,然後再經過鍛造成各種用具。鍛造就是所謂的打鐵,另外再加上一些細加工,像磨光了什麽的。

李陵不知到,他今日所作所為,將是一場科技革命的開始,在他的鼓舞下,煉鐵研究所從地爐煉鐵開始,又發明了平地築爐煉鐵,在是在地面上搭建爐子而不是深挖。

隨後不久又開始學會用豎爐煉鐵,這是一種在豎爐內用高還原性氣體預熱並還原高品位鐵精礦,在固態下還原製取海綿鐵的直接還原煉鐵工藝。

一它包括由爐牆組成的爐膛,設於爐膛下端的鎖風卸料裝置,爐膛上部的球團料進口和設於爐膛內中部的破碎輥,爐牆下部設有供風噴口,爐膛內設有與爐膛內外相通的燃料管道,所述燃料管道爐膛內部分設有燃料噴嘴。

它結構簡單,燃料直接在爐內燃燒,爐寬方向溫度均勻,熱效率高,焙燒帶供熱足,球團產量高,質量均勻。

這樣塊煉鐵的三種煉鐵方法,大商已經全部掌握,便是地爐、平地築爐、豎爐3種。

很快,在大商掌握塊煉鐵技術的不久,就煉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態生鐵,並用以鑄成工具。甚至是戰國初期,我國才掌握了的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也陸續被大商的能工巧匠們發明創造出來。

這樣,大商的煉鐵水平進一步提升,可以很好的生產韌性鑄鐵了!然後便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開始運用可重複使用的“鐵范”,這是一種用鐵製成的鑄造金屬器物的空腹器,歷史上它是戰國後期的產物。

然後是西漢時期出現的坩堝煉鐵法在大商提前出線了,同時,煉鐵豎爐規模進一步擴大。

坩堝煉鐵法實際上就是類似坩堝煉鋼法,後者是指在石墨黏土坩堝中熔化金屬料成為鋼水的方法。將滲碳鐵料切成小塊置於封閉的黏土坩堝中,在坩堝外面加熱,鐵料繼續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為高碳鋼水,澆鑄成小錠後鍛打成所需的形狀。

鋼在坩堝中熔化時,石墨碳還能起還原劑作用,鋼中氧可以去除,各種夾雜物也能從液態鋼中上浮去除,所以鋼(工具鋼)的質量優於當時的各種金屬材料,可用來製造加工金屬材料的工具。

坩堝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生產液態鋼的方法。但是生產量極小,成本高。

在李陵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重賞之下,西漢時期才發明的“炒鋼法”,即利用生鐵“炒”成熟鐵或鋼的新工藝,產品稱為炒鋼,在大商朝歌應運而生。同時,還興起“百煉鋼”技術。

中國古代將炒鋼經反覆折疊鍛打變形而製成的鋼及其工藝。其特點是反覆加熱鍛打,多次反覆鍛打可排除鋼中夾雜物,減少殘留夾雜物的尺寸,從而使其成分趨於均勻,組織趨於致密,細化晶粒,改善鋼的性能。

古代工匠把“精鐵”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一輕,直到斤兩不減,即成百煉鋼。魏晉時期是百煉鋼的鼎盛時期。唐宋之後,因灌鋼工藝的發展等原因,百煉鋼有所減少。

隨後便是水力鼓風爐接踵而至,

歷史上這是東漢(公元25~220年),光武帝時的發明,即“水排”。我國古代水排的發明,大約比歐洲早1100多年。鼓風設備叫“橐”(音tuó),是一隻皮製的鼓風機。這種橐,在歷史上漢代時作了進一步的改進,由皮革製作的風囊和木架構成,有入風口和排風口,把幾個橐連在一起的稱為排橐或排,它可以增大進風量,增強燃燒的火力,把爐溫迅速提高到煉鐵所需要的1200多度。

最早,橐用人力畜力帶動。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煉鐵,需要上百匹馬拉動大型排橐鼓風,加上裝運礦石的成百上千的工人,真是人強馬壯。

但是,無論人力還是畜力鼓風機都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煉鐵的需要,煉鐵業呼喚更有力的鼓風機的出現,於是功率更強大的水力鼓風機——水排應運而生了。

宋代的王禎在《農書》中詳細記載了水排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並繪圖說明。水排是在湍急的水流之濱豎立起的巨大的木輪,靠水流的衝擊力帶動木輪轉動,再由傳動機構帶動橐排的轉動,從而將強大的風吹入高爐。

古代水力鼓風機所包括的動力機構、傳動機構和工作機構三部分已經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製作技術和尺寸大小和中國高爐的規模相適應,舉世無匹。

還有鑄鐵柔化術,成為大商成為中國古代鋼鐵業的另一重大發明。鑄鐵煉製出來之後,因為性脆、缺乏韌性而不適合鍛造優良的鐵器。

而適合鍛造鐵器的鑄鐵,因熱處理的溫度和方法的不同,分作白心可鍛鑄鐵和黑心可鍛鑄鐵兩種。白心可鍛鑄鐵具有比較高的硬度和強度,黑心可鍛鑄鐵具有較好的耐衝擊性。

這種技術的關鍵是將普通鑄鐵長時間高溫加熱,使其中的化合碳發生變化,當碳的含量介於鑄鐵和鋼之間,其性質也隨之變化,具有較強的延展性並保持了一定的硬度,這種技術叫鑄鐵柔化術。

“奇思妙想,無窮無盡,人民的力量真是汪洋大海啊!”李陵手中拿著煉鐵工藝的報告單感歎道,目光停在最後一頁:

炒鐵和灌鋼。

炒鐵是古代中國鋼鐵冶煉的重大發明,是一種簡便有效的煉鐵術,沒想到已經被積極性爆表的大商科技人才給提前上千年弄來大商了。

這種方法是把含碳量過高的可鍛鑄鐵加熱到半流體狀態,再和鐵礦石粉混和起來不斷“翻炒”,讓鑄鐵中所含碳元素不斷滲出、氧化,從而得到中碳鋼或低碳鋼。

如果繼續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鐵。這種方法始於西漢,東漢的《太平經》中就明確記載了炒鐵技術。

最值得驚訝的是漢代以後發明的灌鋼方法,也被李陵的幸運光環照耀吸引下,穿越時空來到了李陵面前。這種方法,在《北齊書·綦母懷文傳》稱為“宿鋼”,後世稱為灌鋼,又稱為團鋼,這是中國古代煉鋼技術的又一重大成就。

灌鋼工藝是我國古代刃鋼生產的主要方法,它以生鐵和“熟鐵”為原料,將它們加熱到生鐵熔點以上,合煉而成鋼。

其中生鐵是指由礦石冶煉得到的液態鑄鐵,含碳量和雜質很高,性脆易碎;熟鐵是指將生鐵經過“炒”或“蒸”等工藝而脫碳後的鐵,柔軟可鍛,雖然碳量降下來了,但氧化夾雜等並未減少,故需要經過反覆加熱鍛打,以去除夾雜物,同時滲碳而增強剛硬性,成為鋼。

其中過程是將高碳含量的生鐵液澆灌到紅熱的低碳含量的熟鐵(現代鋼鐵技術中所謂的低碳鋼或純鐵)中,相互熔融混合,直接獲得剛硬的鋼(現代鋼鐵技術中所謂的高碳鋼)。

總之,灌鋼是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一項傑出創造,它利用生鐵含碳量較高、“熟鐵”含氧化夾雜較多的特點,用“熟鐵”中的氧來氧化生鐵中的矽、錳、碳,造成激烈的“沸騰”,而達到去除夾雜的目的。雖操作簡單,效果卻十分明顯,這是人類古代製鋼工藝中所獲得的最高成就。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商的煉鐵工藝將繼續光芒萬丈,就拿灌鋼來說,工藝類型將百花齊放,相互爭輝,比如兩晉南北朝時的新的灌鋼技術,很有可能將在大商興起。

這種方法是:先將生鐵炒成熟鐵,然後同生鐵一起加熱,由於生鐵的熔點低,易於熔化,待生鐵熔化後,它便“灌”入熟鐵中,使熟鐵增碳而得到鋼。

這樣,只要配好生熟鐵用量的比例,就能比較準確地控制鋼中含碳水平,再經過反覆鍛打,就可以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材。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工效提高較大,因此南北朝以後成為主要煉鋼方法。灌鋼技術在南北朝時已相當流行,這種方法是在炒鋼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又比如大宋以後的常見的灌鋼工藝,也必將到來:

第一種,生鐵陷入法。

沈括《夢溪筆談》卷三雲:“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柔鐵”即古代“熟鐵”。此“封泥”的作用有三:⑴使鐵料各部分均勻受熱,讓生鐵緩慢熔化。⑵防止生鐵熔化後的流失,使之更好地與柔鐵作用。⑶防止和減少碳在爐氣中的燒損。

第二種,生鐵覆蓋法。

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一四雲:“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尖(夾)緊,生鐵安置其土(上)。又用破草履蓋其上(原注:粘帶泥土者,故不速化),泥塗其底下。洪爐鼓韝,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再錘,不一而足。俗名團鋼,亦曰灌鋼者是也。”

此操作比生鐵陷入法又有了一些進步:⑴生鐵置於“熟鐵”上,熔化後向下滲淋,就增加了生、“熟”鐵接觸反應的機會,減少了生鐵流失的機率。⑵不需封泥,而是上蓋破草履,下塗泥,簡化了操作。⑶“熟鐵”為薄片狀,增加了反應面,提高了生產率。

第三種,生鐵澆淋法。

約始創於明代中期,清時在安徽蕪湖,湖南湘潭等地都較興盛,因傳為江蘇工匠始創,又名之為“蘇鋼”。

明代唐順之《武編前編》卷五“鐵”條說:“熟鋼無出處,以生鐵合熟鐵煉成,或以熟鐵片夾廣鐵,鍋塗泥入火而團之,或以生鐵與‘熟鐵’並鑄,待其極熟,生鐵欲流,則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此“熟鋼”即灌鋼,這裡談到兩種操作,前者與沈括所雲相類似, 後者即是蘇鋼工藝。

陳春華《嘉慶蕪湖縣志》卷一也有蘇鋼的記載:“居於廛治鋼業者數十家,每日須工作不啻數百人。初鍛‘熟鐵’於爐,徐以生鏷下之,名曰餧鐵,餧飽則鏷不入也。於時渣滓盡去,錘而條之,乃成鋼。”《光緒湘潭縣志》卷十一、1935年出版的《中國實業志(湖南)》第七篇都說到湘潭蘇鋼是乾隆年間從蕪湖傳去的。可知蕪湖蘇鋼應在清代早中期便較發達。

與前二法相比,蘇鋼操作的優點是:⑴其“熟鐵”僅僅是初鍛過的,組織較為疏松,便增大了生、“熟”鐵接觸反應面,所含氧化夾雜亦較多,可提高碳氧反應的強度,增強去渣能力。並且,部分氧化亞鐵可被還原,就提高了金屬收得率。

⑵生鐵不是直接覆蓋於“熟鐵”之上,亦非夾於“熟鐵”間,從“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徐以生鏷下之”兩句來看,生鐵、“熟”鐵是保持一定距離的,便可有控制地進行灌淋。

據周志宏先生1938年調查,周志宏:《中國早期鋼鐵冶煉技術上創造性的成就》,《科學通報》1956年2月。重慶北碚蘇鋼亦采用類似的操作,無需封泥、塗泥,以及覆蓋破草履,亦簡化了工序。

總的來看,由於鑄鐵和生鐵煉鋼法的發明與發展,大商的冶金技術在將遙遙居世界先進水平。其中碳以石墨形式存在的鑄鐵,根據石墨狀態的不同,大體上分為三種,即:石墨是片狀的為灰口鑄鐵;石墨呈團絮狀的為可鍛鑄鐵;石墨呈球狀的為球墨鑄鐵。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