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水滸有天庭》第510章 真假讓梨的孔融 下
也是在這一次的戰爭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敵人殘忍殺害。

 其次,孔融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在三國時期,孔融在北海為相,“效忠”曹魏政權,本應該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團結在以曹操為核心的“曹氏集團”周圍。

 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會高談闊論,還偏偏總是對上級曹操出言不遜,架子十足。當時孔融憤憤地說:“父與子,有什麽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發作而已”。

 “子與母,又有什麽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麽關系都沒有了”。

 孔融又說:“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這樣的“毀三觀”言論,在當時那個封建的時代當然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

 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緣由後,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弄虛作假,便下狠心最終殺了他。

 最後,孔融是一個喜歡詭辯的人。在史料《物理論》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因為沒有了糧食,管秋陽就對自己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

 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吃了同伴並且最終活了下來。這件事情遭到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強烈譴責譴責,而事後孔融卻對周圍人說:

 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天經地義,由於只是一個同伴,不是什麽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

 如果像管仲吃了鮑叔,貢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只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麽奇怪的。

 在孔融的思想裡:只有統治階級、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價值不如一隻禽獸!

 孔融對生命的冷漠不禁讓我們再次回味“孔融讓梨的故事”:

 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很可能會欺負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強者佔大利益,弱者佔小利益,何來謙讓一說?要是孔融作為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可是孔融最小,是弱者,必須忍氣吞聲。

 後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一切:孔融為了自己的名聲,可以毫不猶豫放棄妻子和子女的性命;孔融對父親母親沒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視他人生命如同草芥。

 故而孔融又怎麽會真正地設身處地為自己的哥哥們考慮呢?孔融讓梨,大奸若忠!有多少偽君子,由於善於偽裝再加上政治美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孔融這種才是中國歷史上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值得一說的是,與孔融有關的成語,還有一個很著名,便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什麽意思呢?其實就是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小時了了(ling li):小時聰明。了了:聰明,有智慧。

 了了,現大多都誤讀為liǎo liǎo,而了了ling li則可寫作伶俐。小時了了的含義也轉變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因此不能將“小時了了”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裡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另外,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樣;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具體的典故:

 漢朝東漢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

 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一說是司隸校尉,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

 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麽親戚關系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 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

 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典故原文:

 孔融(1),字文舉。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2)。時李元禮(3)有盛名,為司隸校尉(4)。詣(5)門者,皆俊才清稱(6)及中表(7)親戚,乃通(8)。

 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9)親。”既通(10),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仆(11)有何親?”

 對曰:“昔先君(12)仲尼(13)與君先人伯陽(14)有師資之尊(15),是仆與君奕(16)世為通好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