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諸葛亮對劉備說道:
“主公你不用著急,長沙城已經被項羽將軍不費一兵就已經拿下來了,並且還為主公尋得了一大將暫時鎮守在長沙,剩下還有十來個武藝不凡的高手正在向著我們這邊趕過來。”
“先生真的是好謀劃,雖然人在此處但是卻早就已經決勝於千裡。”
項羽是怎麽無傷拿下長沙城的劉備自然是很清楚的,因為諸葛亮在這裡早就已經將他所做的一切安排向劉備說明了,雖然劉備確實是用人不疑但是身為一個臣子諸葛亮也不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專權跋扈將劉備架空的權臣,更何況諸葛亮從跟劉備相處的這一陣子發現劉備也不是那種很輕易就能被架空的無能君主。
別看劉備平常嘻嘻哈哈什麽都無所謂但是諸葛亮發現在劉備那嬉笑的面具之後他竟然什麽也看不出來。
一個人只要有心思從他的舉止和臉色中就能看出來,不管你是真的無能還是你在隱藏都能看出來但是諸葛亮卻驚人的發現他從劉備的臉上看不出來什麽也都看不出來。
這種修養除了他在多年前自己的師傅臉上看到過之外就是劉備了,但是師傅曾經說過之所以諸葛亮看不出來他是因為他已經活了百年早就已經內心澄清古井不波了,這種本事是學不會的只有隨著歲數的增長見識的不斷增加從而自然而然的形成。
但是劉備怎麽看也不過二十來歲但是他竟然也會師傅的這一手,這一點也是諸葛亮堅定的跟隨劉備毫無私心得原因,他很想看看自己輔助的這個主公能走到哪一步。
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其實對於功名已經不是特別的苛求了,因為以他們的才華任憑他們去哪個陣營不都能輕松的混個功名但是之所以他們沒去是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志向。
比如諸葛亮就是想用自己這一身被稱作臥龍的才華輔佐一位能讓他完全放開手腳的君主他想看看以他自己的才華能帶領這位主公走多遠。
雖然這聽起來很像是一個無聊的人所說的自大的話但是不可否認這就是他諸葛亮說出來的,只有庸人才用才華謀權謀利,真正的隱隻想讓自己的傳說在這片大地傳訟。
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放心也是因為那一日的草屋相見諸葛亮對他說了這許多自己的志向,這不禁讓劉備想起了他的第一世之所以能生活的那麽安逸不就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諸葛亮一樣志向的人去奉獻去拚搏最後被冠上了他們的所求看到了他們所期望的時代已及人人吟唱他們事跡的聲音。
想到這裡劉備才說道:
“先生放心施展自己的才華,不用顧及太多只需要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與我告知就行!”
諸葛亮聽劉備這麽說哪裡還不知道劉備看出了他心中所想於是趕忙行了一禮說道:
“多謝主公成全!”
之後諸葛亮又連續寫了好幾個錦囊全部交給了傳令兵讓他們將這些錦囊送到各處。
然後諸葛亮又對劉備說道:
“主公項羽將軍說了馬上來的那個魏延有奉獻城池的功勞但是那魏延身後實力驚人項羽將軍猜不透他投降的意圖所以讓主公早做決斷,並且來的那些人中據說有一女子項羽將軍猜測那女子的實力和他打成平手並不難。”
“嗯!那先生覺得這些人如何安頓?”
“主公何不將計就計,既然這些人中那女子威脅最大,何不借故賜婚在我們這裡尋一個絕對忠誠的將領然後以婚姻牽絆他們,只要這女子被牽絆那除了魏延其余十來名好手就全部都可收復,到時候只剩下魏延孤掌難鳴哪怕他有什麽謀劃也不得不作罷了。”
“既然先生早有想法那就按照先生的想法辦吧!”
魏延帶著自己的姐姐以及楚樓眾人一直到了傍晚才到達劉備所在的博望城,此時的博望城被劉備用木頭新增加了兩個衛城一個陷陣營的士兵居住一個射聲營的士兵居住並且他們的訓練也在城中從而拱衛中間的博望城。
魏延站在城下看著這個威嚴的城池頓時覺得自己的決定真的是非常正確,看此處的氣勢就知道韓玄並不能和劉備相抗衡,因為一開始魏延還以為項羽手下的那些重甲士兵和弓箭手只是劉備挑出來的精銳但是誰想到這些自己看起來是絕對精銳的士兵便是劉備這裡的常規軍。
看兩個衛城上站著的密密麻麻守衛中間主城的士兵就知道這士兵絕對是常規軍因為沒有一個諸侯舍得將自己手下的精銳派去在城牆上面站崗,在城牆站崗的一般都是常規軍。
“這劉備這裡的常規軍都如此厲害那他們的精銳該如何強大!”
聽到姐姐的話魏延也是同樣感慨了一句。
其實這倒是魏延姐弟想差了因為劉備手下的這些陷陣營和射聲營的士兵即是精銳又是常規實在是因為劉備手下的兵力實在有限沒辦法將部隊劃分的那麽精細不得已只能如此。
他也不想讓被自己大哥訓練出來的士兵以及哲別的士兵去守城牆而不是專心訓練養精蓄銳實在是沒有人手,只能讓他們去了。
到了城跟前魏延就看到一個氣度不凡羽扇綸巾的俊美少年正站在門口,他身後還有許多精銳士兵見魏延他們靠近那少年便微笑的迎接上來了一看這就是來迎接他們的。
不過魏延看到這個少年卻是心中暗自警惕,看這打扮已經少年身上散發出的氣度這個少年肯定就是劉備最近新收的那個將華雄幾把火燒的大敗的諸葛亮。
此人名號臥龍可見其實力不凡,自己可得要小心了不要讓這諸葛亮算計了自己還不知道,但是當魏延回頭看自己姐姐的時候才發現似乎自己所想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面對走過來的諸葛亮姐姐臉色微紅眼神含情一看就是看上人家諸葛亮了,但是身為弟弟自己又不能也不方便在此場合勸自己的姐姐只能是暫且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