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荊州的太守府,劉備帶著項羽便來到了自己等人下榻的地方,因為劉表的防備雲天所帶領的陷陣營和射聲營都由哲別統領駐扎在城外。
所以現在劉表給自己安排的地方便只有雲天和項羽兩個人而已。
說起來那麽大的院子只有劉備和項羽兩個人還真的是非常的冷清,但是劉備恰恰就是很喜歡這種冷清因為只有這樣冷清的環境劉備才能確保這裡不會有劉表安插的人。
雖然他知道經過今天的這一出劉表不一定還能有勇氣和自己尋找不愉快但是什麽事情就怕個萬一。
也許雖然劉備已經忘記了曾經作為雲天時候的記憶但是對於最後被櫻子暗算在他潛意識中仍舊被銘記著,所以現在雖然他已經是歷史上的劉皇叔了但是他仍舊不會讓那種感覺消失。
於是乎做事帶著一些雲天的影子也是必然的情況,因為雲天和現在的劉備在某種不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個人。
劉備他們所住的院子在荊州城的中心位置,基本上出了太守府就能看見劉備所住的院子,沒辦法這樣安排實在是劉表逼不得已的行為,要說劉表到底哪裡被逼不得已了。
其實劉表自己也說不出來但是在他想得,既然劉備帶著大軍而來那就不可能是來串門旅遊來的,雖然他的目標基本不可能是他的荊州但是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劉表在和蔡瑁商量之後還是決定將劉備安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是最為穩妥的,這樣一來哪怕是劉備有什麽風吹草動他們都能看到再不濟。
劉備的人馬可是都被安排在城外的,要調動兵馬可不是拍拍腦門就能辦到的,劉備想動作必定是需要讓人去傳令的。
這樣一來安排在自己眼皮下一旦劉備傳信他們可以早做提防。
這些就是劉表之前想的了,但是再見識了劉備手下大將項羽的實力之後,劉表倒是不打算處在劉備的對立面了,因為現在的天下已經亂了。
而就在劉備來的幾天前劉表就收到了消息很可能那個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就要對他的荊州九郡之地動手了。
雖然蔡瑁聽到這個消息後故作鎮定表現的古井不波但是從蔡瑁的眼睛中劉表能看出來恐懼。
是啊!想那個曹操不久前也才是一個在他眼中的小吏,但是不知為何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他就已經挾天子令諸侯了。
手下更是有了不少的文臣武將甚至還有了一隻強大的軍隊——虎豹騎。
要說曹操的這個實力雖然丟在眼下的東漢末年諸位軍閥之中不算什麽但是對比他,曹操來說就已經是很厲害了。
沒辦法,雖然劉表是擁有著幾乎最富饒的土地但是奈何在底下真正掌權的卻是蔡家,而這個蔡瑁便是蔡家的代表人物。
這麽些年並不是沒有人才前來投靠,然而凡是來的卻都被他給明裡暗裡的打發走了,至於軍隊更是被蔡瑁掌握,百姓被盤剝尚且不敢有抱怨。
這樣一來二去,他劉表除了能決定大局上的事情以外竟然幾乎都被蔡家給徹底架空了,這件事情他劉表知道也是無可奈何。
誰叫他們蔡家的女兒是自己的夫人,並且蔡氏生的劉琦還成為了荊州未來的接班人。
本來想管一管現在這混亂局面的劉表想到蔡瑁其實是為了劉琦在鋪路也都忍下了心中的不快,任由蔡瑁去了最多就是裝聾作啞唄。
見到劉表漸漸的對於他們所做的事情不阻礙之後蔡瑁等人便更加放肆起來,甚至隱隱的都有些是在為了他自己奪權做準備。
可以說這兩年蔡瑁為首的蔡氏集團幾乎成為了荊州陣營尾大不掉的一個及其需要趕快解決的問題,但是這麽多年的放縱哪怕蔡瑁再無能此時也已經成長到了不能輕易去消滅的地步。
劉表對於此事還是很頭疼的直到今天宴席上劉表見識了劉備的實力,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從劉備身邊的項羽劉表就能拆除來劉備手下的射聲營和陷陣營肯定也不是輕易想與的人物。
其實這也就是劉表沒有去劉備佔領的房山等地去看在王安石的努力下劉備不僅是軍隊不可小看就連領地內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甚至從北方還有專門逃過來投靠劉備的難民。
不為什麽,就是因為在劉備的領地內比其他割據勢力更加開心,百姓生活更加公平更加好,法度也是所有割據勢力裡面最嚴的。
比如在其他的勢力農民如果一年收成不好很可能就會直接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因為農民一年生活的指望全都靠著那田地,一旦顆粒無收或者糧價不好他們幾乎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但是在劉備的領地內由於王安石和劉備商議改良的“青苗法”的施行這個現象可以說在劉備這裡是不可能發生的,百姓如果收成不好可以去官府借貸。
而這個貸款時沒有任何利息的, 並且如果來年還不上那百姓們可以用同等數量的糧食交為軍糧抵債。
這樣一來百姓們就不會因為借貸而簽賣身契最終有可能不僅家破人亡不說妻女也流落風塵。
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政策下百姓們怎麽可能不踴躍的來歸附在劉備的領地內呢?
而且劉備還結合前世的記憶,在他的領地也鼓搗出了獨有的官家營生,只要他劉備還在百姓們沒有營生的就可以加入,凡是加入的都分免費的房子。
乾滿一年年底的時候還會分到由劉備從私人金庫拿出來的年終獎勵。
雖然王安石一開始對這個政策很是不屑,但是自政策實施這一段時間來看,劉備獨創的類似於雲天前世的企業員工的政策竟然是比王安石的青苗法還受百姓們的歡迎愛戴。
甚至最後劉備這邊農場、鐵匠鋪、酒樓、青樓、驛站、藥店、錢莊、雜貨鋪等等官家的營生滿員的情況下仍舊有不少的難民投奔過來想要加入劉備的營生成為“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