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千畝倉儲園內,方便麵庫房就佔了一個區域,各種各樣的方便麵,達上千種之多。
後世的悠悠非常喜歡方便麵,明知是垃圾食品,可總是抵擋不住那種特殊香味的誘惑,幾乎每晚都泡加火腿腸的桶面做宵夜。
方便麵的味道太濃鬱了,穿過來後,悠悠不僅沒敢拿出來過,就連在倉儲園裡,也不敢吃泡麵,怕把味道帶過來。
唉,那令人又愛又恨的濃鬱的味道。後世的空調火車上,就嚴禁吃泡麵。動車和高鐵,候車室內也不準吃。
悠悠還沒從方便麵中回過神,又聽韓援朝問姥姥:“姑,您再幫著問下做火腿腸的機器。我吃著火腿腸,和咱們生產的粉肚差不多,形狀和咱們的熏腸相似,不過味道是真好。
火腿腸二兩一根,一個人吃份量剛好。用塑料腸包裝,攜帶和食用都方便,關鍵是火腿腸的保質期長,半年的保質期比粉肚長了一倍。價格可就高多了,二兩一根賣到了一塊錢。”
粉肚是用肉食廠裡的碎肉加工的,由於添加了澱粉,價格比午餐肉便宜多了,一塊錢一斤。
聽韓援朝說火腿腸二兩買一塊錢,韓屯村的人全都來了興致。速食面的效益高,可大夥都沒見過。粉肚和熏腸大夥都熟悉,關鍵是利潤太誘人了。
“援朝,火腿腸價格怎高,好賣不?”
“別說一塊了,咱就五毛一根往外賣,也是好利。”
“人家外國人就是能,咱會做粉肚還會做熏腸,就沒人想到把粉肚裝到腸裡賣。”
“援朝,你托王主任幫咱們村裡買幾箱方便麵和火腿腸,咱們大夥都嘗嘗。”
悠悠真想從自己的商城裡拿出兩箱方便麵和火腿腸,讓大夥吃個過癮。心裡再衝動,絕對不敢付諸行動。
自己的商場裡,火腿腸比方便麵更多,品種齊全,花樣繁多。
火腿腸最先起源於歐美,進入中國的歷史並不長。
1986年,在一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一套島國火腿腸生產樣機引起了春都肉聯廠代表的濃厚興趣。正是這套被他們買走的機械設備,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根火腿腸。
1987年華國第一根火腿腸在春都誕生。從此,中原大地掀起了火腿腸銷售的熱潮,發展成了中國肉製品市場的主導產業之一。
火腿腸產量佔整個肉製品產量的三分之一,華國人每年要吃掉幾百億根的香腸。
東北、華北人最愛火腿腸,北方的市場明顯好於南方,所以國內火腿腸生產量較大的企業多半集中在中原、魯中兩省,佔到全國總量的80%以上。
對火腿腸有段經典描述:
泡麵的最佳搭檔
炒飯的親密基友
雞蛋灌餅的靈魂伴侶
…
火腿腸自出道以來
一直靠著樸實百搭香味濃
和沒錢也能整點肉的群眾路線
籠絡了大批饞鬼的心
援朝舅舅吃過之後,就對方便麵和火腿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他說,地委辦的同志更是吃上了癮。
韓玉林問兒子:“援朝,咱國內有生產火腿腸的不?”
“沒有!我專門問過有關的部門,國內還沒有生產火腿腸的廠家,關鍵是沒有機器。可在歐美和島國,火腿腸是人們的常用肉食品,非常普及。
我知道的情況就這些,讓俺姑找大衛和建業打聽一下,他倆一個英國,一個美國,應該更清楚。”
在這資訊封閉的年代,韓援朝能了解到這些情況,也著實不易。
聽援朝說國內沒有做火腿腸的機器,韓道偉轉頭就找悠悠姥姥:“秀芹姑,還得您費心幫咱們村買這兩種機器,
不管價格多高咱都買。”韓玉臣跟著說:“村裡錢不夠咱們大夥兌,就是不蓋樓也得先把機器買回來。”
二爺大力支持:“玉臣這話我同意,回村我給大夥說,把這掙錢的機器買回來,以後多高的樓咱都蓋得起。”
“老騾子”也說:“以前俺家種四十畝地,住的也是泥坯房。現在能住上混轉的房子,俺就心滿意足了。”
石廟那倆隊長也跟著表態:“秀芹妹子,你也別怕我們拿不出錢,俺們這倆隊的群眾,就愛跟韓屯學,你們能兌俺們也能兌。
蓋房子不難,咱有現成的磚瓦和梁檁,村台墊好了,幾天的工夫就能蓋起來。”
悠悠姥姥對他們說:“兌錢的事往後說,先讓我把事情打聽清楚了。”
大夥依然沉浸在方便麵和火腿腸的超高利潤中,圍著韓道偉讓他算計做火腿腸能掙多少錢。
韓援朝的信息給大夥帶來了歧義, 其實火腿腸和粉是肚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食品工程裡,火腿腸是一種被稱為“乳化肉”的體系。它的關鍵是把脂肪打成細小的顆粒,然後均勻分布在整個腸內。所以,單憑肉眼,幾乎無法分辨出它裡面的脂肪。
為了讓這些脂肪均勻分散,就要把瘦肉中的蛋白質提取出來,作為乳化劑去穩定“磨碎”的脂肪顆粒。形成了火腿腸特有的質感。
火腿腸的口感,就取決於這種膠狀結構的強度。肥肉有助於保留只能在脂肪中穩定存在的維生素以及香味物質。瘦肉增加膠狀結構強度,吃起來口感好。
粉肚只是簡單的把碎肉和澱粉攪拌在一起,高溫殺菌製作成熟食,二者味道有相似之處,但口感絕對不一樣。
李專員看著興奮的大夥,對韓援朝說:“援朝,我算是知道這倆村發展快的原因了,班子團結群眾心齊。
咱們出來看房子,結果都找到了自己的致富門路,這次參觀算是雙豐收,收獲巨大。
回去咱倆就給地委匯報,首先把這倆村的村台面積定下來,趁著民工還沒回去,給他們把工廠的地基墊起來。”
洪城縣委的同志感激的說:“李書記,還是您考慮的遠,像這樣大規模的組織民工不易,特別是大型的機器,咱們縣裡也沒有,墊村台離了這兩樣,還真是不行。”
張集公社跟來的是一名副書記,他動情的說:“韓書記和李專員,都是張集公社的老領導,這倆村能發展起來,多虧了你們的關心和支持。”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4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