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是這麽算,可是李保國不知道的是,別人育苗一畝地可成不了一萬顆。能有2000顆,就是好的了,大部分都是在500棵左右。
也就是後世的高科技,才能保證接近百分百的成活率。後世裡的蘋果苗,也就是3元左右一棵。
後世裡的萬畝果園,多了去了,果樹專業村、專業鄉鎮也多了去了。
現在,雖然縣裡有園藝場,公社也有果園,可是面積比起後世來,那可是少多了。縣裡的園藝場,大的3千畝。公社的果園,也就是幾百畝,上千畝的很少。
聽說姥姥提供的紅富光苗木,當年就能結果。各縣的園藝場,都搶著要。去年的蘋果價格高,園藝場的收益都不錯。
一個個財大氣粗的樣子,張口就是改良千畝果園,這就必須6萬棵苗木。
加上李保國的2畝苗木,姥姥總共給了李專員12萬棵苗木,剛夠栽2000畝地。
李專員對著姥姥大吐苦水:“韓姐,您就給我想個辦法,想法在幫著調些苗木來。我這幾天,可是讓他們纏敗了。
韓姐,我可是和他們說了,從外地調來的紅富光果苗,就不是這個價格了。您就幫著他們問問,看到底多少錢一棵,我也好給他們個交代。”
話以至此,姥姥隻好答應下來。
姥姥和悠悠商量了半天,15元的價格肯定是不行了,多少得加上一些,最後決定每棵就加上1元的運費,16元一棵。
姥姥把價格給了李專員,他動情的說:“韓姐,老弟承您的情,我知道您這是為了支持我的工作,少賺了一百多萬。
韓姐,以後有用到老弟的地方,您隻管開口,老弟保證給您辦的妥妥的。”
一天以後,就把數字統計了出來,又加了1萬畝的數量,也就是60萬棵蘋果苗。
跑前跑後,二月十五日前,娘倆光是蘋果苗,就掙了一千萬元。姥姥說的才是關鍵,“悠悠啊,咱臨水也像你說的那樣,有了萬畝果園。”
悠悠真的被姥姥打敗了:“姥姥,我說的萬畝果園,可是成方連片的,整個臨水才一萬畝,這算不上是萬畝果園。”
姥姥不會相信:“你啊,還是小,好糊弄。以後可不能聽風就是雨,得學會思考。
要是真像你說的,得好幾個村子,才能有那一萬畝地,都栽上蘋果樹,人們怎吃飯啊。
蘋果再好吃,總不能一年四季的吃啊。再說了,那東西也不當飽啊。”
得,反過來被教育了。悠悠還真不能說,自己就是從後世穿過來的。
估計真的說了,自己就得成了爸爸的研究對象,雖然不至於把自己給解剖了,但是肯定得給家人。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畢竟悠悠是這個家裡,是所有人的心肝寶貝,要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在五年前,就被換了瓤子,肯定得心疼死。
現在,就是悠悠自己也不知道,原來的悠悠去了那裡,還是自己本來就是這世的悠悠穿過去的,在後世受了磨礪,又重新穿了過來。
也有可能這就是真相,要不後世的悠悠,連家人都沒有,就像是憑空冒出來的。
要知道後世裡,孩子都是寶貝,拋棄孩子的人幾乎沒有。別說是腿有殘疾了,就是腦癱癡呆兒,也被父母精心呵護著。
看後世自己的優質基因,父母也得是優秀人士,不該作出拋棄孩子的事情。
事實再不合理,但它也是事實。後世裡的悠悠,就是這種苦逼的存在。
這世裡,悠悠已經融入了家庭裡,真的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發自內心的把自己當成了家庭的一員。
回到家裡,迪迪委屈的說:“姐姐,我想吃你做的飯了,大舅媽做的飯,沒有你做的好吃。”
悠悠痛快的說:“走,姐姐給你做好吃的。”
迪迪跟在後面歡快的說;“姐,我給你燒鍋。”
姥爺欣慰的說:“迪迪真是長大了,知道幫著家裡乾活了。”
昊昊嫌棄的說:“姥爺,他那是知道饞了,悠悠走了十多天,他就沒幫舅媽燒鍋。”
悠悠聽見了,看著迪迪羞紅的臉,“迪迪,你這麽做可是不對,以後要改正。”
“嗯,我知道了。舅媽不讓我燒鍋,我就去玩了。姐姐,我今後不這樣了。
我長大了就該幫著家裡乾活了,不能光為了好吃的才乾活。”
認識還挺深刻的,孺子可教也。
以後的日子又恢復到從前,悠悠難得的坐到了教室裡。放學就回家做飯,吃完飯刷碗刷鍋打掃衛生也包了。
爸爸走了,晚上做完作業,悠悠又擔負起志遠他們幾個的外語學習。自七七年恢復高考,學習風氣漸濃,特別是農村,升學成了農村人走入城市的又一途徑,廣大家長也開始重視起孩子的教育來。
教育部門逐級進行的各種競賽,也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不僅早讀和晚自習恢復了,也開始布置課外作業。
不過,比起後世來,現在的學生還是比較輕松的。三年級開始才有早讀,初中開始晚自習。
每天上午三節課,11.30就放學了。下午二節課,5.00放學。家庭作業也只有晚上才有,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做完。
迪迪在京都和外國人交流過,語感特強,經常和他們幾個對話,加上悠悠的引導,外語水平上升較快。
春暖花開,各種野菜萌發。每天下午放學後,悠悠在散炭爐子上熬上雜糧粥,就騎自行車去河灘挖野菜。
有茂密的簸箕柳做掩護,把機器人放出來,一個小時的時間,收獲頗豐。回到家裡,還能吃上新鮮的野菜。
昊昊和志遠上了初中,學習緊張了,悠悠每天出去,也割上一大捆苜蓿草,有時心血來潮,還開著吉普車,拉回來一車草。
其實這就是做個樣子,悠悠的空間裡,苜蓿草多的是,趁著沒人注意,經常的往外倒騰,家裡的新鮮苜蓿,足夠牲畜吃的。
韓屯村盡管收入高的離譜,可是大夥還是和原來一樣,喂豬喂羊喂雞鴨鵝,反正飼料充足,就是費點功夫,搭些力氣。
農村人最不缺的就是這兩樣,沒有一家因為苦和累,而放棄喂養牲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