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頒布四道詔書,除了顯然佔便宜又沒有損失的前兩道,袁術、袁紹都接了,袁逢、曹操的分封詔書,都被暫時擱置了下來。
釋普基眉頭皺了起來,對著曹操不加掩飾的嘲諷了一句:
“虧得衛將軍對你曹操褒獎有加,說你是國之英雄、忠臣,如今要你為國出力了,卻又畏懼不前,哼!
什麽五色棍,什麽不畏強權,沽名釣譽之輩!”
曹操被罵的抬不起頭,恨不得找個縫隙藏起來,現在的他還沒有那麽大的勢力,也沒有想過自己會覺得歷史上那麽大的成就,他不過是袁紹麾下的小弟。
確切的說,如今羽翼沒有長成的曹操,野心還沒有發酵到膨脹期,某種意義上說,他還是忠臣,因此他現在的羞愧很多出自真心。
第五道詔書出現在了釋普基的手裡,前面被點名的孫堅已經做好了接詔的準備,如今他已經都快成為光杆司令了,沒有自己的人馬,在袁術麾下很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如果能扯著朝廷的虎皮,分封塞外發展根基,在孫堅看來,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前面兩人還沒接受,自己最好借此,能敲詐一些好處!
孫堅正盤算著,釋普基已經出聲:“譙縣曹仁接旨!”
“曹仁?”
“曹仁是誰?”
人群中的議論再次起來,在眾人的探討下,知情者的引導下,目光很快聚焦到一位身穿鐵甲的武將身上。
這位鐵甲武將一臉茫然的看向曹操。
“子孝還不快快出列!”
“諾!”
曹仁曹子孝來到了前列,拜倒在釋普基面前,孫堅臉上一陣患得患失。
“末將曹仁在!”
釋普基上下打量著這位鐵甲將領,眼睛停留最多的是他那鐵甲也蓋不住的、孔武有力的身材,還有那絲毫不低於自己的殺氣,同時眼神中還有自己所沒有的睿智。
他不僅是一流的戰將,對於統兵謀略,同樣造詣不低的存在,難怪主公會選他!去掉他,就是去掉曹操最有力的右臂!
“奉天承運……升曹仁為漠西假都護,護西鮮卑校尉,封譙亭子,食邑十戶,於漠西建立譙國!”
不敢置信寫滿了曹仁的臉,他的名聲可以所,還沒出譙縣,怎麽會得到如此高的封賞,子爵雖低,可加上建立譙國,做國君,那可不一樣了!
國家哪怕再小,那也是一國之君啊!
曹仁拚命的壓抑馬上接詔的衝動,深深的埋著頭,不敢吭聲,也不敢看曹操,生怕露出什麽破綻,等待著曹操的定奪。
這時釋普基開始放出了大招:
“剛剛被打斷,而沒有向大家介紹分封殖民法,現在咱家補充一下。
分封殖民法,共分分封、殖民兩部分。
分封:朝廷分封功臣於大漢十三州之外,從高到低,分為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國君爵位又分縣、鄉、亭三等。
爵位對應食邑,食邑在十三州內有對應的爵田,出了十三州,不再記爵田,世爵所建之國,國土皆為世爵所有。
剛分封的爵位、食邑皆是初始,也就是最低的,出塞就國之時,除分封的食邑人員外,世爵還可以領私曲、招募人員前行。
介時都護府根據世爵麾下總體人數,分封實際國土,一位漢人分封最少百畝國土!”
釋普基停頓了一下,收集著所有人的眼神,之後停在了頭埋得更深的曹仁身上:
“今天咱家心情好,就為你們詳細解說一下。
如:曹仁為譙亭子爵,封譙國君,食邑十戶,也就是說,這十戶由朝廷調撥前去曹子爵麾下建國,
每戶最低三口,都為漢人,十戶約為四十口。到達漠西都護府,立馬就能兌現最少四千畝的國土,作為譙國的國土。
同時曹子爵帶去的私曲、招募人員,但凡願意加入譙國,都算譙國國人,每位漢人同樣可增封國土百畝。”
釋普基的眼睛不知道何時又回到了曹操的身上:
“聽聞曹孟德麾下有上萬私曲,沛國譙縣曹家也是家族龐大,如果曹孟德將曹子爵麾下兩千部曲,化為曹子爵私有。
再回族中募集兩千族人鄉親,並將兩千部曲的家眷也帶上,只要是漢人,哪怕是黃口小兒,都是百畝國土。
兩千部曲,家眷不低於八千,再加兩千招募的人員,這可是十萬二千畝國土啊!
足矣跟一個小縣貌美了!”
釋普基剛說完, 全場的士人、豪強,紛紛你看我我看你,議論的聲音從小變大,眼中所表現的狂熱,已經沒有人能阻止。
一位身著盔甲的豪強開口說到:“自行募集過去的人口都能分得國土百畝,我樂家有口五百,又有部曲一千,舉族歸附曹譙君,豈不是可以為曹譙君擴土十五萬畝!
那作為回報……”
這位豪強看似又矮又壯,一副肌肉長進大腦的做派,說到這裡卻也停了下來。
話題瞬間被他點燃,一位手拿麈尾名士做扮的人,神色有些驕傲的接上了話。
“我薛家有口六百,佃戶、仆僮兩千,又是曹……”
這位名士看情況是對曹仁這位閹人之後有些不待見,所以停頓了一下,之後不再猶豫的改口曹仁新的榮譽稱呼:
“又是曹譙君的同郡鄉親,塞外建國,怎麽能不鄉鄰互相扶持呢?
而且以某八俊的名頭,再召集一些鄉親同行,還是可以的,不多,先召集數千吧!
如此再加族人、佃農、仆僮,共湊足萬人,百萬畝國土唾手可得!”
樂家豪強,薛家名士,頓時將話題的主點挑了出來,所有人開始圍著這個話題議論。
“我士族徐家有口三百,佃農、仆僮……”
“我王家雖是豪強,但家族傳承千年,人丁興旺,聚居的族人就有口兩千余……”
加入議論的人越來越多,聲音也越來越大,很多中小豪強也加入議論,很多思想活絡的故意在說自己能拉起多少人口時,加大聲音,好讓三個可以分封建國的袁逢、曹操、曹仁“不小心”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