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正文卷第六百五十八章:大國崛起?水是生命之源,但過大或過小的降水量,對於低地農業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當然,你可以用水利建設來均衡水土關系,就像國人一直在做的那樣。
不過在文明初始時期,能夠在雨季來臨之際,幫忙人類躲避水患,旱季又有相對低地天然蓄水的高地區,會更受人類的青睞。
有鑒於此,在歐洲人探索南部非洲東部時,這一地區的人口中心,其實並不在莫桑比克的沿海平原,而是在它西部的高地區。
莫桑比克平原西部的高地,屬於南非高原的一部分。
這片位於讚比西河、林波波河、卡拉哈迪盆地以及莫桑比克平原之間高地,絕大部分為後世的津巴布韋所有,因此可以將之稱為“津巴布韋高原”。
生活在津巴布韋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土著,都是從北方遷徙而來的班圖人。
由於津巴布韋高原的西南方向,是相對乾旱的卡拉哈迪盆地。
東部是更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莫桑比克平原,沿東非高原南下的“班圖人”。
無論是繼續沿東非大裂谷南,還是向西南向方向,先進入讚比亞境內的讚比西河上遊地區,
最終都會更多流入津巴布韋高原,並繼續將原居於此的科伊桑人,進一步向西南方向擠壓。
需要說明的是,班圖人與科伊桑人的博弈,並不是通過一兩場戰爭體現出來的。
絕大多數時候,身處其中的人類族群,並沒有我們這樣的“S帝視角”,
而是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經過漫長的風月自然作用出現在的結果。
班圖人的遷徙也是這樣,在公元一世紀就開始向南遷徙的班圖人,
直到公元10世紀才大規模越過讚比西河,進入津巴布韋高原。
相比處在原始漁獵、遊牧狀態科伊桑人,已經掌握原始農業技術,並會使用鐵器班圖人,要有優勢的多。
不過,班圖人的技術優勢只是相對的,肯定沒有辦法跟同時期的歐洲人比。
try{mad1('gad2');} catch(ex){} 雖然進入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地區的班圖人,還有數百年時間提升自己的生產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葡萄牙人。
但遠離舊大陸文明中心的現狀,使得遷徙至此的班圖人,似乎很難有外力能夠刺激他們,將自己的經濟、技術實力提升一個層級。
那麽,後來遠航至此的歐洲人,真的不會有意外發現嗎?
雖然,黑非洲整體文明層級偏低的事實擺在那裡,但並不代表著這片土地上,沒有一點讓人感到意外的情況發生。
除去加納、馬裡、桑海三個,一脈相承的西非“黃金帝國”,黑非洲還有一個,孤立於南部文化代表——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這個標簽,其實並不是一個古代國家的名字,而是一種用石頭建築而成的建築。
在當地土著語中,津巴布韋的原意就是“石頭城”。
高大的圍牆以及牆內的圓形高塔式建築,是“津巴布韋”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津巴布韋的很多地方,包括周邊與津巴布韋相鄰的國家,靠近津巴布韋的地區,有數百處這樣的遺址被發現。
其中最大的一個,位於津巴布韋共和國的東南部,被稱之為“大津巴布韋”。
此類建築所代表的文化,也可因此被稱之為“大津巴布韋文化”,至於它能不能算是一個文明體,那就要看它具不具備其它條件了。
一般情況下,認定一個地區或者族群,是否進入文明階段,會有幾個標志:一是城市的建立;其次是文字的產生。
文字對於提升社會運行效率,及文明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是金屬工具的使用,以及灌溉技術的運用。
當然,認定的標志還可以再豐富一點,不過歸根結底到一個詞就是“經濟”。
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能夠讓一部分人,或者說階層脫產,才可能意味著,以“階級”分層為特點的統治秩序的建立。
並因此而產生城市、文字等進一步促進文明發展因子。
後世居住於津巴布韋的,主要是屬於班圖族系的“紹納人”。
try{mad1('gad2');} catch(ex){} 然而,除了雄偉的津巴布韋遺址,突兀的矗立在這片土地上以外。
這些土著的居民身上,幾乎完全看不到,古老文明傳承的痕跡。
以至於最初考察這些建築的歐洲人,完全不相信他們是他們的創作。
然而,大津巴布韋的建築年代,是在公元11世紀,在16世紀被廢棄。
這個時間段,也是大津巴布韋文化的興盛期。
從這點來說,此時,已經大規模進入津巴布韋高原的班圖人, 無疑是這個建築奇跡,最有可能的創造者。
以原生文明的標準來說,農業產量的提升,是刺激文明產生的直接經濟因素。
一方面,農業產量的提升,能夠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發展那些“奢侈”的文明事業。
另一方面,為了保證農業產出規模,以及維護自己族群的安全,建造大型水利工程、戰爭等行為,客觀上又能促進Z治、社會體系的成熟。
2000多年前,從亞洲熱帶地區,印度、東南亞傳入的香蕉和薯類植物,
是包括蘇丹、班圖兩大族系在內的“典型H人”,得以在這片大陸競爭成功的重要原因。
然而,這兩種能夠提供高熱量的農作物,本身並不需要特別的種植技術。
上天賜予給熱帶草原地區的陽光、雨水,便可以讓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良好。
也就是說,這些農作物的引種,只是讓典型H人,在與俾格米人、科伊桑人的競爭中佔得優勢,卻無力為他們,進入文明階段助力。
現在的問題在於,不管“津巴布韋”建築本身,是否有足夠力度,代表著一個原生文明的產生。
它的存在顯然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這片土地,曾經有過足以擺脫原始部落文化的經濟。
雖然從人類整體來看,農業技術發展是催生文明的前提,但具體就某一個點來說,卻未必要依賴農業來完成文明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