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整個安第斯山脈上,最大的平原,核心區是被“烏尤尼鹽澤”所覆蓋。
對於後世的旅遊者和攝影師來說,這片面積空曠、鹽層表面,覆蓋著淺水的鹽澤,是美到讓人窒息的“天空之鏡”。
然而,除了有機會,為安第斯人提供食鹽以外,鹽澤及其周邊地區,並沒有開墾的價值。
缺乏適宜的大平原,使得安第斯先民們,隻得把種植作物、聚落人口的希望,放在那些小型河谷中。
問題在於,那些分散的小型居住點,對文明發展的貢獻,是極其有限的,即使,它們加起來的人口總量很大。
從這個角度說,後世天朝熱衷於城市化,及製造特大城市,戰略方向上並沒有問題。
在糧食整體供應不足的光合文明時代,除了少部分貿易極其發達城市,
大部分城市必須依托周邊足夠的耕地,才有機會壯大自己的人口規模。
創造性的發明出了,“水上農田”模式的阿茲特克人,得以營造出了人口數量,達到30萬的中心城市。
同樣生活在山谷之中的安第斯人,並沒有這樣做,而選擇了一個“三維”的方式,來擴張耕地面積。
之所以說這個方法是“三維”思路,是因為印加人,並沒有把視線局限在,河谷平原及湖泊上,
而是選擇了兩側山地要土地,具體來說就是營造“梯田”。
最初見到印加人梯田的歐洲人,無不為這種創造性感到驚訝。
這主要是因為,在不缺乏衝積平原,甚至本身就是以“大而平坦”而著稱的歐洲,並沒有發展梯田技術的緊迫性。
相比之下,在天朝南方的丘陵地帶,梯田技術的產生就自然的多了。
印加人之所以能夠,在諸多安第斯部族中脫穎而出,與他們率先掌握,最起碼是規模化使用的梯田技術有關。
印加人會用石頭,在河谷兩側陡峭的山坡上,階梯式的壘出一道道石牆。
這些高達2-5米的石牆與山坡之間,先會填充進碎石和泥土,然後再鋪上一層,
肥沃的火山土做種植層,因為安第斯山脈中段,擁有豐富的火山資源。
降水是影響農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印加人選擇的,那些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河谷,年平均降水,一般在500-1000毫米之間。
以庫斯科為例,其年平均降水在800毫米左右。
應該說,這樣的降水區間,不會過量也不會過少,是很適合農業發展的。
唯一的問題在於,印加人要如何人工乾預,這些自然降水的分配,以使土豆們,能夠愉快的在梯田中生長。
對於已經想到,用梯田來擴張耕地的印加人來說,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
在河谷之中,河流之水的主要來源,在於那些山坡之上的降水。
換句話說,印加人所要做的,就是在更高海拔處,用他們營造梯田的技術興建水庫,
以截流那些原本注入河谷的降水,並用水渠將之引入梯田。
21世紀,人們仍然能夠在安第斯山區,看到還在使用狀態中的梯田,以及灌溉系統。
事實上,在梯田上精耕細作的印加人,對這項技術的運用,並不止於在種土豆這件事上。
當然,印加人在梯田中種的品種,肯定不止土豆了,讓人們感到驚訝的,並不是梯田上種植了,南瓜、辣椒等其它作物。
一個鮮為人知的情況是,印加人的食鹽也是通過梯田獲取的。
食鹽作為人體必須品,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
無論出於內部管理,還是外部博弈的需要,往往都會將“鹽”,當成一件重要的戰略武器。盡管烏尤尼鹽澤所出產的鹽,理論上足以供應印加人食用,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印加帝國要到16世紀初才擴張至此。
資源分配,從來不是一個總量對應的關系。
就像21世紀,地球上的糧食產量,足以讓70億人口吃飽,但在局部地區,仍然有可能因為戰亂和天災餓死人一樣。
在庫斯科一帶高山谷地中,蓄積力量的印加人,如果不能解決自己的食鹽安全問題,是很難發展成一個帝國的。
好在,除了出產於低地,或者相對低地海鹽、湖鹽以外,高山之中,也會有天然的鹽泉存在。
在我們熟悉的世界中,先秦時,生活在四川盆地東部山區的“巴人”,就是因開采鹽泉,並向周邊國家出口而致富。
如果,沒有境內鹽泉在經濟上的助力, 以巴國所處那片山地的農業潛力來說,是很難讓它在地緣Z治舞台上,顯露存在感的。
後世的人們,仍然能夠chon慶巫溪一帶,看到古老鹽場的遺存。
值得一提的是,巴人與鹽的這層特殊關系,也為“鹽”在天朝,留下了一個地緣色彩濃厚的俗稱——鹽巴。
巴人用來從鹽泉中,提煉食鹽的方式是“煮鹽”,這一方法通行於世界很多地區,甚至包括一些海鹽產地。
相比之下,印加人獲得食鹽的做法,就要巧妙的多。
剛才我也說了,印加人的梯田技術,幫助除了幫他們種土豆以外,還解決了食鹽問題。
具體做法,是將山地中找到的鹽泉,利用水渠引入到梯田中,然後通過自然曝曬的方式獲得食鹽。
後世人們去安第斯山區旅遊的話,遠遠望到一片白花花,而不是綠油油的梯田,
那麽你可以告訴周邊的小夥伴,你們看到的不是棉花而是鹽。
目前秘魯最知名的古鹽田,是位於庫斯科城西北,30公裡處的“馬拉斯鹽田”。
如果你再順著鹽田附近的“烏魯班巴河”,向西北走50公裡處的話,還可以參觀到最後,也是最完整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古城。
這座始建於15世紀,僥幸躲過西班牙人破壞的印加古城,外圍層層環繞的梯田,能夠讓你更直觀的感受到,印加文明的風貌。
光有鹽的巴人,雖然有機會顯露自己的存在,但卻並沒有機會參與先秦的爭霸。
依靠梯田解決了,糧食和食鹽安全的印加人,看起來底氣就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