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說明的是,馬爾山脈的葡萄牙語原意就是“海岸山脈”,狹義的巴西海岸山脈即指向於此。
馬爾山脈所對應的海岸線,會更容易受到航海者的青睞。
巴西高原在這個方位,陡然下降到海岸線邊緣,形成了沿大西洋岸線的大峭壁景觀。
這種山海緊密相連的特點,有利於天然港口的營造。
然而,這種結構也帶來了兩個負面後果:一是沿海與內陸的,交通分割的更加厲害;二是沿海平原的體量更為狹小。
以曾經充當巴西的,S都的裡約熱內盧為例,我們會發現其與聖保羅的區別在於——它是一個海港城市。
而聖保羅在地理上,是所對應的巴拉那高原,與大西洋沿岸的中繼點。
裡約熱內盧所對應的海灣,叫作“瓜納巴拉灣”,原名為裡約熱內盧灣,後世之名得自於港口。
最初,發現這個海灣的葡萄牙人,除了驚歎它所具備的天然海港條件以外,原本還認定,這個海灣是條大河的河口。
既擁有天然良港,又能夠有大河向腹地延伸,這樣的條件的確再理想不過了。
然而,在向內陸探索之後,葡萄牙人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這個海灣,並不是一條大河的河口。
相比南邊的聖維森特島,瓜納巴拉灣所對應的山地,要更具峭壁特質。
這種峭壁特質,除了讓通高只有38米的JD像,看起來更偉岸以外,更多是一種障礙。
當年,從聖維森特島向內陸探索的葡萄牙人,翻過一道山脊,就能夠發現“鐵特河”的上遊,
並順著河流,向巴拉那高原腹地繼續探索,包括建立聖保羅。
反觀,從“瓜納巴拉灣”出發的葡萄牙人,雖然同樣能夠在山脊之北,發現一條河流,它被命名為“南帕拉伊巴河”。
但這條橫穿整個裡約熱內盧州的河流,卻並不是巴拉那河的上遊,而是獨流入海。
其與海岸線平行的特質,非但沒有辦法,幫助裡約熱內盧的葡萄牙人向內陸探索,更為這個港口與內陸高原之間的交流增加了障礙。
裡約熱內盧的地理困境,是整個巴西高原沿海地區,與內陸地理切割的一個縮影。
不過,對於當時的葡萄牙人來說,這個問題暫時還不成為問題。
大西洋沿岸森林所孕育的巴西紅木,以及依托雨林氣候所開拓的蔗糖種植園,就足以讓這片殖民地,變得有誘惑力了。
以21世紀巴西的經濟和人口分布來看,裡約熱內盧-聖保羅一線,看起來應該是絕對的核心區。
然而,在殖民初期,情況卻並非是這樣的。
埃斯皮尼亞蘇山脈所對應的北部地區,很快顯出了更高的經濟潛力。
北部地區的潛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西洋沿岸森林中的紅木資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
二是擁有更多平坦土地,能夠開拓更多的甘蔗種植園。
巴西東北城市薩爾瓦多,是這一區域的代表性城市。
對的,大家沒有看錯,這座巴西城市,與中美洲的“薩爾瓦多G和國”重名。
類似的情況在新大陸實在是太多,比如,智利S都叫“聖地亞哥”,而米墨邊界,還有一個米國城市叫“聖地亞哥”。
大家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將它們混淆。
沿岸探索的葡萄牙人發現,薩爾瓦多的結構堪稱完美。
從港口角度來說,薩爾瓦多所位於的托多蘇斯桑托斯灣,同樣是一個,向大陸內側凹陷的海灣,並且體量比“瓜納巴拉灣”更大。
更為重要的是,“托多蘇斯桑托斯灣”是一條,
中型河流的入海口。這條叫作“帕拉瓜蘇河”的河流,能夠幫助在薩爾瓦多登陸的葡萄牙人,向內陸直線滲透250公裡,這條河流總長為500公裡。
換句話說,最起碼在沿海地帶的經營過程中,“托多蘇斯桑托斯灣”與“帕拉瓜蘇河”的存在,
結合了聖保羅與裡約熱內盧兩個選址的優點,完美的解決的港口和腹地的問題。
另一個加分項在於,薩爾瓦多的地理位置,更接近巴西東南岸線的中心,稍偏北一些。
在葡萄牙殖民地開始向東北岸線擴張後,這種南北兼顧的優勢,體現的更為明顯。
港口、腹地、區位三大優勢相加,使得薩爾瓦多,不僅成為整個巴西,第一個真正的城市。
更在1549年——1763年的200多年間,充當了巴西的Z治中心。
以人口數量來說,後世的薩爾瓦多,仍然是僅次於,聖保羅和裡約熱內盧的巴西第三大城市。
在薩爾瓦多之後,巴西在1763-1960年,將Z治中心南移到裡約熱內盧。
1960年後,又西移到高原腹地的“巴西利亞”。
一個國家的S都位置,從來不是一件可以隨意選擇的事,地緣Z治因素,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關於巴西這兩次遷都地緣背景,將在後面的內容中一一展開。
現在,還是來看看葡萄牙人在開拓巴西時,所遇到的瓶頸問題。
對於葡萄牙人來說,這個瓶頸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那就是人力資源的不足。
與直接競爭對手西班牙相比,葡萄牙在人力資源上,處於絕對下風狀態。
首先,西班牙的人口,要遠高於葡萄牙,後世西班牙的人口數量,約為4600萬,而葡萄牙僅為1000萬出頭。
當時人口不過百萬的葡萄牙,並沒有太多的人力投入海外。
18世紀初,為了避免巴西吸收太多的本土人口,葡萄牙王室甚至出台了禁止令。
其次,西班牙在新大陸所控制的地區,是建立在美洲三大文明的基礎上。
在玉米和土豆的幫助下,西班牙在新大陸,一開始就擁有了,上千萬的人力資源。
盡管,隨著殖民者血腥殘酷的滅族屠殺,西班牙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人口,出現了大規模的縮減。
但龐大的基數,還是為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動,提供的有力的支撐。
反觀葡萄牙人控制下的巴西,人力資源就相當的緊張了。
據估計,整個巴西境內的原住民人口,在16世紀僅為100-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