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移民全球》第808章:新世界島的另1極(14)
  即使考慮到雙方在面積上的差異,從人口密度這個看似更公平的角度考量,

  阿根廷16人/平方公裡的承載量,也大大低於巴西25人/平方公裡。

  要知道,阿根廷適於開發成人類居住地的土地,還要高於巴西的。

  兩者之間的這個差距,很大程度就是初始設置時,對農、牧側重點不同而導致的。

  換句話說,如果葡萄牙沒有因為種植經濟,而引入那麽多黑人奴隸,那麽,最起碼後世的巴西,在人口密度上,並不會比阿根廷更高。

  事實上,如果沒有非洲人力資源的補充,巴西能夠壯大成後世這般規模,是非常成疑的。

  畢竟,覬覦這片土地的,當年可不止葡萄牙一家。

  另外,初始設置中的蔗糖經濟,還為巴西的地緣屬性,帶來了另一個影響,那就是更多的工業基因。

  與牛羊等畜牧產品不同是,蔗糖是農產品精細加工後的產物。

  在巴西,第一個糖廠的歷史,與第一片甘蔗種植園的歷史一樣悠久。

  農場主們在開辟種植園的同時,需要同時建設糖廠,以將收獲的甘蔗就近加工。

  在巴西種植園裡種植甘蔗,與在糖廠提煉蔗糖,法律上身份雖然都可能是奴隸,

  從分工角度來說,卻分屬於農民和工人,雖然這種身份可能會周期性轉換。

  工業基因並不僅僅體現在生產方式上,還取決於對貿易的依賴程度。

  從本質上來說,工業是與商業緊密相連的兩種經濟模式。

  也可以說,工業是由貿易催生的。

  這其中,規模化、集約化是一個要點。

  在習慣“男耕女織”式小農經濟的古代天朝,家庭主婦們,所織就的絲綢布匹,一般僅僅是自用、納稅或者拿出去,

  交換一點生活所需,並不能被稱之為工業模式下的“產業”。

  只有在巨大貿易需求下,組織起來的集約化生產形式,才是工業模式的體現,也更有技術革新的敏感。

  葡萄牙人在巴西生產蔗糖,包括生產咖啡等加工產品,從一開始,就不是著眼於本地需求,而是為了出口歐洲。

  初代巴西的沿海性,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並增加了巴西經濟的,商業色彩及與世界經濟的聯系。

  在這裡,又不得不提一下,與巴西相愛相殺的阿根廷了。

  雖然比起巴西來,阿根廷無論在人口和面積上,都處於劣勢,但人口和面積,並不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有機會,進入工業時代的根本原因。

  在後世工業時代,大到如我國這樣,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小到人口只有800余萬的瑞士,都能在世界工業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

  阿根廷之所以讓歐洲人,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除了它溫帶屬性的自然條件,不由自主的讓人聯想到,

  溫帶地區已經在這個星球上,引領文明的發展,達3000多年,換句話說,應該比熱帶屬性的巴西,更有機會。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其高達95%的歐洲後裔保有量,他得到歐美國家的幫助,是別的國家無法比擬的。

  在歐洲19世紀,幾乎成先進文明和生產力代言人的時代,如此“優良”的基因,卻表現的那麽差強人意,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尤其在環境熱帶、種族混雜的巴西對比下,這種表現更是讓人費解。

  事實上,在21世紀,隨著越來越多,不含有歐洲血統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東亞地區,

  在工業化道路上的後發崛起,用帶有z族色彩的眼鏡,來看待經濟潛力的做法,早已不合時宜了。

  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個歷史相近、同樣在一張白紙上,零基礎誕生的國家,恰好提供了一個,對比案例。

  盡管整個拉美經濟,在工業化的問題上,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

  在能夠生產支線飛機,擁有深海鑽井技術的巴西,比之成為“拉美化現象”代言人的阿根廷,還是有更有希望的多。

  一定要說基因在起作用的話,倒不如說在工業時代真正來臨之時,比起阿根廷那種,“牛加草原”的地緣基因,

  巴西這種“糖加港口”的初始模式,更容易贏在起跑線上。

  回到蔗糖經濟及黑奴貿易,對巴西z族結構的影響問題上來。

  在世界m族之林,巴西素以“z族大熔爐”著稱,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各種文化和人種和諧共存。

  雖然米國常常也會被視為“z族大熔爐”,但如果仔細觀察,米國其實並不是個“熔爐”,而是“拚盤”模式。

  在米國的法律框架和價值觀下,各色人種雖然尚能“和諧共存”,但彼此間卻涇渭分明,跨z族婚姻並不是普遍現象。

  反觀巴西, 情況卻截然相反。

  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強烈的混血傾向。

  雨林、陽光、音樂、桑巴舞、狂歡節,以及被驚歎為藝術的巴西足球,這些帶有熱帶屬性的元素,是一般人對巴西的印象。

  不過,要提到巴西人的z族屬性,印象就有些模糊了。

  總得來說,這是一個,讓人感覺到有些“黑”的國家,尤其是在了解到,這個國家的基礎,曾經建立在黑奴經濟之上後。

  然而,仔細去研究巴西z族構成的官方數據,卻發現真正被認定為黑人的巴西人,比例僅為6.84%,這是2008年數據。

  要知道,法國黑人的保有量,估算下來,差不多也是這個比例。

  雖然,基於身體方面的優勢,黑皮膚的法國人在足球、田徑等體育項目中佔比較高,甚至在網絡上,引來法國將成為黑人國家的嘲諷。

  但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人真正認為,法國人整體不是一個白種人國家。

  感觀與數據之間的誤差,在於無論z族還是m族,其實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生物問題,而更多是一個文化和法律問題。

  先從純粹的血統問題上,來看看巴西的情況如何。

  “哥倫布大交換”給新大陸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將這片土地,變成了世界三大z族的交融之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