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過葡萄牙人得到亞馬遜平原的過程之後,現在我們再把視線南移,看看究竟是什麽幫助擺脫海岸線,向巴西高原滲透的。
先來了解下巴西高原的氣候及生態結構。
氣候及受其影響下的原始植被狀態,是最為重要的地緣因素之一。
人類在相信自己,有改變自然能力的同時,也必須敬畏自然。
總的來說,巴西高原的植被類型,可以分為兩種:沿東、南邊緣“雨林”,覆蓋高原腹地的“熱帶草原”。
後者依照植被的類型不同,又可分為兩個區塊:一是東北方位的“卡廷加草原”,又譯“卡丁加”。
二是面積約為前者三倍的“喜拉多草原”。
之所以在地理相連的情況下,從生態角度上又區分為兩塊,是因為這兩片草原的降水量有所有同。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500毫米。
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這樣的降水量,一般足以孕育出茂密的森林來了。
可惜的是,熱帶草原的一個最顯著特征,就是分為明顯的雨、旱兩季。
雨季到來,萬物複蘇,整個草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其生物多樣性,亦要遠高於溫帶草原。
一旦進入旱季,則呈現出一派死亡的景象。
從植物的角度來說,這種降水狀態,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及根系發達的灌木,會更為適應。
喬木則需要有點特殊的本事,才能夠生存下來。
比如說進化成,能夠在樹乾內儲存大量淡水的瓶子狀,因此被稱之為”瓶子樹。
喜拉多草原算是這個世界上,條件最好的熱帶草原之一。
它的年平均降水,能夠達到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其雨季的時間,也比旱季要更長些,
並孕育了更多的生物種類,以及相對更多的喬木,僅植物品種就超過一萬種。
分布在喜拉多草原上的喬木,抵禦旱季的最主要秘訣跟灌木一樣,就是進化出發達的根系,以更多的吸收蘊藏在地下的水分。
其深入地下的部分,甚至比地上部分要高出一倍,以至於喜拉多草原的樹木,又被形容為“顛倒的森林”。
如果說,喜拉多草原是優質熱帶草原的代表,那麽,卡廷加草原就是另一個極端了。
其年平均降水,只有250-1000毫米。
旱季時間比雨季時間要更長,最長的區域甚至能達到11個月。
這片草原的優勢植物,是那些能夠在旱季蟄伏的灌木,以及亞喬木屬性的刺樹。
而在漫長的旱季,整片草原呈現出一片,灰色的荒漠景象,能夠看到的綠色,幾乎就只有適應仙人掌科植物。
在溫帶屬性的歐亞草原中,以南俄草原為核心的“西乾草原”,條件要比以蒙古草原,為核心的“東乾草原”好得多。
相對多水的“喜拉多草原”,與呈現荒漠草原狀態的“卡廷加草原”對比,大體也是這樣一個關系。
只是這片草原,並沒有產生強悍遊牧民族,原因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那就是沒有大牲畜,尤其是沒有馬。
既然條件優越得多的潘帕斯草原,在前哥倫布時期,都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肅殺景象。
巴西高原上這兩片,面臨旱季挑戰熱帶草原,就更難吸引原住民入住了。
葡萄牙人的到來,從技術上,解決了巴西高原的開發問題。
大牲畜和農業技術的引進,使得這兩片熱帶草原,有機會成為人類的居住地。
不過,在沿海地帶的紅木以及蔗糖經濟,還有潛力可挖時,這種有些勉強的農業潛力,
暫時對殖民者沒有吸引力。然而,這並不代表殖民者,就不會對內陸地區進行探索。
相比農業潛力,葡萄牙人更看中的是,高原腹地的礦藏潛力。
更準確點說,是希望在當中發現黃金、白銀這樣的貴金屬礦藏。
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脈,所獲得的那些黃金白銀,足以讓所有的,身處其側的葡萄牙人眼紅。
礦藏大多生成於山地之中,最吸引人的金礦,又往往可以從河流中淘取。
技術上看,巴西海岸山脈周邊的河流當中,同樣可能有礦脈。
唯一的區別在於,西班牙征服的是一片,已經被印加人開發過的熟地。
這使得他們在殖民初期,就很快能夠從印加人口中,獲知礦脈的所在。
反觀葡萄牙人,如果想在高地中,有所發現的話,就需要靠自己去尋找了。
向高腹地擴張的路線大體有兩條:一條是沿著那條, 唯一繞過“巴西海岸山脈”入海的河流——聖弗朗西斯科河,一路向上遊地區探索。
一條則是從裡約熱內盧或聖保羅出發,翻越馬爾山脈,進入巴那拉河,與聖弗朗西斯科河的源頭處。
在整個17世紀,不斷有抱著黃金夢的葡萄牙人,在原住民的帶領下,依照上述路線,一步步的沿河尋找礦脈。
這一努力在17世紀末,收到了回報。
尋寶者們,終於在埃斯皮尼亞蘇山脈,西南麓的“聖弗朗西斯科”源頭處,發現在大量金礦。
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夠有一樣東西,能夠讓人瘋狂的話,那一定是黃金了。
那些蘊藏在黑色河沙中的金砂,迅速在葡萄牙人中,掀起了一股移民潮。
不僅如此,還有數以萬計的黑奴,不再在種植園和糖廠勞作,而成為了礦藏的勞動力。
更為讓人興奮的是,18世紀20年代,聖弗朗西斯科河上遊地區,還發現了更讓人垂涎的鑽石礦。
地球上,總是會有那麽一些幸運的地區,能夠同時黃金和鑽石的垂青。
就像南非即是著名的黃金之國,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大鑽石出產地一樣。
鑽石礦發的發現,進一步刺激了,巴西高原的經濟和人口導入。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去淘金的。
大量人口的導入,勢必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
由此,金礦周邊的喜拉多草原地帶,開始被大量開墾成牧場、農場。
金礦催生了後世巴西的第四大城市——貝洛哈裡桑塔,又譯“貝洛奧裡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