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移民全球》第692章:大國崛起(92)
然後再在地勢的作用下,向西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延伸,最終在M加拉平原南次南流,與恆河相交注入M加拉灣。

整個走勢,頗像一個變形的“?”號。

純粹在地理層面,流程較短的河流,會被認定為較長河流的支流。

從這個角度來說,全長超過3000公裡的Y魯藏布江,顯然比2500公裡長,還包括合流後部分的恆河,更有資格被標注為乾流。

不過,為山川河流命名的是“人”,大多數時候,對人類活動影響力的大小,才是乾、支之爭的主要參考標準。

比如,對華夏文明起源有著重要影響的,離我們不遠的“湟水”,單純從長度來說,

並不如在長江附近匯入它的大通河,但環境較差大通河谷,在人口及地緣影響力遠不如湟水。

因此,整個流域會被以湟水命名,大通河也變成了湟水的一級支流。

恆河與Y魯藏布江的乾支之爭也是如此。

反映在地緣層面上,就是M加拉平原並不會,因為Y魯藏布江的流程更長,與烏斯藏地區,

擁有更近的地緣關系,而是因為恆河的存在,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這一點,也可以從“M加拉人”的M族屬性上看出。

與恆河平原一樣,M加拉人也是,“印度雅利安人”在北印度擴張形成的。

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宗J原因獨立成國,M加拉之於大多數人的知名度,並不會高於西海岸,有著類似位置的古吉拉特。

造就M加拉地緣D立性的根本原因,在於M加拉平原的地勢。

由於遇到海洋的阻力,河流下遊的三角洲地區,一般會沉積形成,農業條件優異的扇形平原。

加之臨海而帶來的貿易之利,使得這種三角洲地區,更容易成為D立性較強地理單元。

M加拉平原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本身正處在,印度半島南部高地區,與東部高地區的相接之處。

這一地形特點,不僅改變了恆河和布拉巴普特拉河的流向,也進一步強化M加拉平原的D立性。

天朝古代的江東,即後來的江南地區,其實也有類似的特點。

只不過,中央之國在文化上,更傾向於統一,海洋貿易之利,之於長江口的優勢,也只是在S海開埠之後,才得以顯現。

使得M加拉這種在宗J、Z治上D立的情況,並沒有在中央之國出現。

回到M加拉的地理結構問題上來。

在地形圖上可以看到,M加拉平原的西側,是焦達訥格布爾高原。

東、北側,則是分隔印度-中南半島的“若開山脈”的北部延伸丘陵。

這段從M加拉灣,向北延伸至天朝邊境的丘陵地帶,整體並非為弧狀,而是呈現為“人”字形。

其中南北走向充當印、緬邊境的部分,被稱之為“那加丘陵”。

東西向充當M加拉東北部,與印度邊境的部分,則可統稱為“卡西丘陵”。

上述地形特點,並不止於加深了M加拉平原的D立性,更讓南亞-東南亞相接的這片土地,地緣結構變得更加複雜。

單純從行政地圖上,也可以感受到這點。

在“挖”去了M加拉國之後,印度東北部與天朝、M甸相接的區位,顯露出了一片,飛地般存在的國土。

這片亞飛地的核心區,是喜馬拉雅山脈與卡西丘陵、那加丘陵,包夾而成的“布拉巴普特拉河谷”,行政上,屬於印度“阿薩姆邦”所轄。

後世著名的阿薩姆紅茶,使得阿薩姆之名世人所知。

不過,對於地緣研究者來說,

更感興趣的是,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屬性。所謂“阿薩姆”之稱,源自於13世紀初,以布拉巴普特拉河谷,為核心立國的“阿薩姆國”。

阿薩姆人屬於,黃種人的“傣泰民族”,與天朝境內的,傣族、T國的主體M族“泰族”同源。

在他們入主這片土地之前,這一地區的原住民,也不是印度雅利安人,而是屬於藏緬語族的部族。後世,除了傣泰族源阿薩姆人以外,還有與緬族親緣相近的那加、米佐等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阿薩姆國在印度東北部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

這一時期,整個M加拉平原以北、以東至若開山脈,後屬印度的領土,都屬於它的領地。

包括有: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和特裡普拉邦。

加上印度在向我們聲索主權的“Z南”地區,所設立的“阿魯納恰爾邦”。

這片介於天朝-M加拉-M甸之間的印度控制區, 又被稱之為,印度東北部的“七姐妹”邦。

與東南亞乃至東亞,Z族屬性一致的印度東北地區,在印度是一個異類的存在。

為了遏止,這一地區的F離主義傾向,印度在建國之後,開始大規模的向這一地區移民,並因此加劇了當地的地緣矛盾。

應該說,印度東北地區的這一特殊地緣屬性,與M加拉人維持自己,地緣D立性的努力,也有直接關系。

即使不考慮這一點,對於以恆河平原為核心的印度政權來說,

拿下人口眾多、貿易昌盛的M加拉平原之後,也很難有動力,去解決那些受山地保護的黃種人。

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

真正為綠化“印度雅利安人”,即B基斯坦烏爾都語M族覆蓋的,都是農業條件較好的平原區,包括盆地。

那些充當印度和A富汗分割線的山地兩側,則為普什圖人、俾路支人等民族所控制。

印度和B基斯坦最為動蕩的地區,分別為東北部、西北部多山地區的局面,

也可以說是當年大英帝國,希望為英屬印度,謀求一條安全的地理屏障所造成的。

阿薩姆國在印度東北部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

在其陷入衰弱後,從M甸南部向北擴張成功的“緬族”政權,曾經試圖將阿薩姆國納為自己的領地。

為此,還跟當時的建奴較量過,具體參考《理想國》中,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平M甸”。

不幸的是,身處這個時代,亞洲人到底是怎麽想的,已經不重要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