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正文卷第七百七十九章:神賜之地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經濟從大航海時代伊始,其實就已經深入卷進全球化的浪潮中了。
西班牙帝國所出產的白銀,源自於阿茲特克和印加的遺產。
在征服墨西哥和秘魯之後,西班牙人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在墨西哥高原和安第斯山脈中,尋找貴金屬的礦脈。
很快,在這兩個板塊發現的“薩卡特卡斯銀礦”及“波托西銀礦”,讓西班牙在自16世紀後半葉起,
一直到19世紀初,結束在美洲的殖民統治止,長期佔據世界白銀開采、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
以16世紀末的情況來說,僅從波托西銀礦一地開采的白銀,就佔據了全球白銀開采量的60%。
整個西屬美洲的開采量,佔比更是超過80%。
然而,銀礦並非是采之不竭的,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開采之後,秘魯的波托西銀礦開始枯竭。
反過來,墨西哥的白銀產量,則在18世紀增長了5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白銀出產地。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秘魯白銀”,在歷史上地位顯赫。
但要是從後世的行政區劃來說,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玻利維亞白銀”。
因為盛產白銀的“波托西”,後世位於玻利維亞境內、阿爾普拉諾高原的東南部。
當然,在波托西銀礦的產出,影響全球銀價的時期,整個波利維亞,
都還是屬於“秘魯總督區”的領地,利馬亦牢牢的控制著,這些白銀的出口。
因此在研究歷史時,將白銀視為16、17世紀時,秘魯經濟的支柱產業並沒有問題,只是要搞清,這個秘魯的范圍。
舊的礦脈會衰竭,新的礦脈也會被發現。
在後來的“秘魯共和國”境內,陸續又發現了很多銀礦。
只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進程,白銀等貴金屬資源,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弱。
後世的秘魯,雖然在白銀產量上,能夠長期維持世界前三,但產值不過數億美元,
事實上,南美洲的白銀產業,更多只是銅礦等,礦藏開采時的副產品。
相比那些能夠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銅、鋁、鉛、鋅、錫等“基本金屬”,
白銀最起碼,已經沒有辦法成為“荷蘭病”的起因了。
西班牙人在大航海時代,因為掠奪美洲貴金屬,而過上的富足生活,以及他們在工業時代的後知後覺,一直為研究者所詬病。
以此來看,所謂“荷蘭病”,其實更應該被稱之為“西班牙病”。
而讓曾經靠構築全球貿易網,而擺脫西班牙統治的荷蘭,背上一個不思進取的“荷蘭病”稱號,著實有些冤枉。
另一個可以幫助西班牙,奪取這項“榮譽”的證據是,荷蘭人很快就重建了,被天然氣破壞掉的經濟體系。
反觀那些,前西班牙殖民地身份的拉美國家,絕大多數卻都還患有“初級資源依賴症”,
比如油價一下跌,就陷入政治、經濟危機的委內瑞拉。
現在,把視線拉回到19世紀下半葉的秘魯身上。
鳥糞石出口,固然為秘魯帶來了大量財富,但我一直在說,資源不是無限的。
不幸的是,僅僅用了數十年時間,秘魯的鳥糞石就陷入了枯竭狀態。
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秘魯每年從鳥糞出口中獲得的收入,甚至還不及1869年的萬分之一。
考慮到鳥糞收入之前,在財政收入中的高佔比,很顯然,秘魯政府已經陷入了破產的境地。
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荷蘭人那種拔亂反正的能力的,最起碼19世紀的秘魯沒有。
當時的秘魯政府,所能想到的就是,盡快找到另一種可迅速變現的資源,以填補鳥糞經濟消退,所帶來的財政黑洞。
那麽,秘魯真的有那麽好的運氣,能夠再找到這樣的資源嗎?答案即不肯定,也不否定。
說肯定,是因為真有這樣的一種資源,看起來有機會,讓秘魯再過上幾十年好日子。
那就是阿塔卡馬沙漠裡的“硝石”;說否定,則是因為秘魯,並不是這片沙漠的天然主人。
與之相鄰的智利、玻利維亞,同樣對這些硝石虎視眈眈。
上述三國所覬覦的“硝石”,後世又被稱為“智利硝石”。
這一名稱的產生,顯然是智利後來取得了,“南美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控制了所有爭議地區的結果。
考慮到相關國家,尤其是玻利維亞,到21世紀都對這個結果耿耿於懷,
“阿塔卡馬硝石”的命名,看起來會更加沒有爭議。
關於硝石的作用,最普遍的看法是用來製作火藥。
在我國四大發明中,火藥的配方一般被歸結為:硝1-硫2-炭3,既硝、硫、炭的配比為1:2:3。
這當中的“炭”指的是木炭,“硫”指的是硫磺,至於“硝”則指的是硝酸鉀。
不過,古人見過的“硝酸鉀”,大多並不是以礦石的形象出現。
人們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了現這些“硝”的存在,所需要做的工作,只是將它們收集起來。
這種自然生成的,成分不太純的硝酸鉀,被民間稱之為“土硝”或者“硝土”。
通常,在秋冬季節, 呈鹽花狀覆蓋在地面、牆腳。
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土壤中,含氮有機物質會分解、氧化成硝酸,
然後再與土壤中的鉀化合而成硝酸鉀,然後在天氣轉而乾燥析出。
由於糞便中含有大量氮元素,所以在廁所、牲畜棚等附近的牆角尤為常見。
將含硝的土塊加水浸泡、過濾後,再把濾液熬煮或者曬乾,就能得到硝酸鉀結晶,並被用來配置火藥了。
其實,硝的作用並不止於製作火藥,這一發明,更多只是煉丹師的一個無心之得。
國人用“硝”來鞣製皮革的歷史,要更為久遠。
從牲畜身上取得的皮革,被稱之為“生皮”,由於過於硬,一般並不會直接使用,除非用來製作鎧甲等防護裝備。
只有在經過熟化變軟成“熟皮”之後,才容易用來製作成衣服和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