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移民全球》第781章:硝石戰爭(2)
只能說,在資本主義或者說商品經濟環境下,經濟出現周期性過熱及回調是必然的。

 對於資源性國家來說,經濟危機所導致的出口銳減,打擊往往是致命的,因為他們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來提振經濟。

 秘魯的情況是,他們之前過度依賴鳥糞經濟,那麽在這場戰爭中,與之爭奪阿塔卡馬沙漠的智利,

 是不是也有這種“初級資源依賴症”嗎?答案是肯定的。

 不要忘了,“智利”同樣是前西班牙殖民地身份。

 甚至在西班牙殖民統治結束之時,兩國都還同屬於一個總督區。

 有鑒於此,智利似乎沒有理由,不患上這種“西班牙病”。

 “銅”是小農經濟和工業社會中,最重要的“基本金屬”之一,同時也是智利最為富貴的財富。

 在21世紀,智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銅國及出口國,他的銅儲量全球佔比達30%。

 國際銅價的漲跌,直接影響著智利經濟的興衰。

 經濟危機所導致的銅價下跌,使得智利同樣需要,找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至於當時的玻利維亞,經濟同樣受困於國際銀價的下跌。

 對於這些資源性國家來說,如果不想費力工業化的話,多找幾樣出口型資源分散風險,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身處經濟危機中的國家來說,戰爭是一個,轉移民眾視線和國內矛盾的好辦法。

 同時,戰爭狀態下所必須強化的獨裁體制,亦能抑製反對聲音、保證政府的穩定運行。

 當然,從技術上看,戰爭只是暫時壓製了矛盾,矛盾最終能夠解決,取決於能夠從戰爭的結果中獲益。

 很多時候,能否獲益並不能光看領土得失,最起碼短期內是這樣。

 查科戰爭就是這樣一個負面例子,由於英、美石油公司的失誤,不管是看起來吃了大虧的玻利維亞,

 還是戰後分得更多領土份額的巴拉圭,都沒有從這場戰爭中,獲得直接經濟收益。

 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債務,讓兩國在戰後,都陷入了長時間的動蕩。

 就19世紀70年代的情況看,硝石的存在以及價值是確切無疑的。

 這項稀缺資源在18世紀60年代,就已經被發現,並引發了歐米壟斷礦業財團,及相關三國的爭奪。

 這意味著,最終的勝利者,並不會出現如“查科戰爭”那樣的尷尬結局。

 “硝石戰爭”不同於“查科戰爭”的另一個特點,在於這是一場三方博弈的戰爭。

 在一場三國戰爭中,雙方結盟對抗另一方屬於基本模式,盡管結盟的對象,可能會在戰爭中發生變化。

 具體到“硝石戰爭”來說,秘魯與玻利維亞屬於結盟的一方,而智利則獨立對抗這兩個北方鄰居。在西班牙統治末期,秘魯和智利,都屬於“秘魯總督區”的剩余部分。

 玻利維亞則和拉普拉塔國家一起,被打包進了“拉普拉塔總督區”。

 從這點來看,似乎秘魯和智利應該關系更近,更有理由結盟來壓製玻利維亞。

 然而,行政劃分從來不是,嚴格按照彼此的原始地緣屬性來做的。

 之前的內容已經分析過,將玻利維亞與阿根廷捆綁在一起,初衷更多是希望,

 這個遠離利馬的沿太西洋地區,不要與西班牙在南美的統治中心過於疏離。

 這種做法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

 在天朝行政設計中,區劃原則被歸納為八個字:“山川形便,犬牙相入”。

 所謂“山川形便”,指的是在行政區劃中,盡量順應原有的地理結構特點。

 “犬牙相入”則是從地緣Z治角度入手,讓諸行政板塊互相牽扯,以利於中央政府的管理。

 從地理基本面來看,秘魯和玻利維亞這兩個“中安第斯國家”的關系,顯然要近得多。

 共同的山地氣質、相鄰的位置,使得這兩個地區,在印加帝國時期,就已經結成了緊密的地緣聯系。

 以至於,玻利維亞原本被稱之為“上秘魯”。

 比較而言,智利的地緣氣質,就很有些不同的。

 盡管其背靠的安第斯山脈,為之貢獻了銅礦等重要的礦產資源,但人們很容易感受到,

 這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更多是大航海時代的產物。

 如果,評選世界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將毫無爭議的奪得第一。

 單從南美地圖上,我們雖然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狹長,卻還是難以感受到它真實的長度。

 就像要是不把拉普拉塔平原的面積,跟我國那幾大平原做對比,大家估計也很難感覺到,

 在亞馬遜平原的陰影下,還隱藏著這麽個大平原。

 智利的南北跨度約4250公裡,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

 如果你們騎馬從我國北端的奴兒乾都司木河衛,即“漠河”跑到七洲洋,即西沙的永興島,恰好也是這個距離。

 考慮到智利的平均東西縱深,也就170公裡,比C鮮半島的最窄處還要窄一點,

 這樣地理結構的國家能夠存在,本身就有些奇跡的感覺。

 拋開這麽狹長的國土是否合理不看,智利的地理結構其實也很簡單,可以用“依山傍海”四個字來形容。

 “山”指的是其背靠的南安第斯山脈;“海”指的是太平洋。

 在印加帝國時代, 印加的軍隊,雖然已經擴張至,後世的智利S都聖D亞哥之南,但總得來說,這片土地,並沒有被印加文明所融合。

 生活在智利境內的諸多原住民部落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被稱之為“馬普切人”。

 依然保持原住民身份的馬普切人,目前是阿根廷和智利境內,最大的原住民M族。

 一般而言,已經進入文明階段的地區,即使原生文明已經消亡,但較大的人口基數,

 也能保證原生文明的繼承者,以某一個有別於後來者的族群留存下來。

 比如在南亞次大陸,最初創造“古印度文明”的達羅毗荼人,並沒有在Z族上,完全被後來的雅利安人所取代。

 即使這些膚色更黑的達羅毗人,在文化上已經被雅利安人所同化,但被壓縮至印度南部的他們,

 仍然在地緣文化上,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