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雀王朝收復印度河平原之後,為遺留在此的波斯人、希臘人等M族集團,解決種姓問題,
成為了婆羅門J改革者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對於沙門思潮來說則不是問題。
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婆羅門J同樣,無法進化為能夠通行全印度的“印度J”。
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在不改變四大種姓基礎的情況下,以部族、職業等為標準,設定歸類於三大種姓,不包括婆羅門的“亞種姓”。
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印度的M族集團,通常被歸類於刹帝利階層。
這樣的設計,完美的解決了,入侵者的身份問題,並且不至於,動搖以婆羅門階層,為代表的印度J基礎。
從繼承和發揚的角度來看,印度J與婆羅門J的繼承關系,還可以比照,儒家思想與周代禮製之間的繼承關系。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最初所追求是“克己複禮”。
行為修養以達到周禮的要求為準,《周禮》為為儒家經典之一。
今天,我們追溯華夏文明的體系源頭,亦可追溯到周禮成文之時。
然而周代初期的禮樂制度,本質是服務於貴族階層,在彰顯等級制度存在的同時,
也意味著,只有貴族階層,才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力。
而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在天朝流傳兩千年,在於其,將守“禮”法的要求,及受教育權,推廣到了全體民眾中。
這與印度J打破婆羅門J,對於祭祀權的壟斷,使之真正成為全民信仰,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至於身份問題,“家天下”思維的,華夏文明的通行做法,則上通過姓氏文化,為融入華夏者,
找一個源自上古,某“名人”的血統出身,這其中司馬遷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在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後,曾經盛極一時的孔雀王朝,走向了分裂。
達羅毗荼人覆蓋的南印度,以及M族混雜的旁遮普地區,相繼回復到了D立狀態。
勢力范圍回縮至恆河流域的孔雀王朝,也於半個世紀後,為新的王朝所取代。
接下來,從中亞而來的塞種人、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嚈噠人(白匈奴),相繼入侵印度河平原。
這使得印度雅利安人的勢力,一直到公元4世紀中期,仍然如列國時代般,局限於恆河流域。
重新複製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之路的新王朝,出現在公元4世紀初。
這個同樣崛起於,恆河中下遊地區的王朝,叫作“笈多王朝”。
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的“超日王”時期,大致相當於天朝的北魏統一北方時期。
笈多王朝基本恢復了,孔雀王朝的領土范圍,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二個能夠躋身“帝國”行列的王朝。
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也是一個宗J政策寬容的王朝。
一方面,婆羅門J向印度J的轉型,在笈多帝國時期趨於完成。
以梵天、毗濕奴、濕婆等,三大主神崇拜為基礎的“新J”X仰,開始廣泛流行,並成為笈多諸王的X仰。
另一方面,由於包括印度河流域在內的南亞邊緣板塊,多X仰佛J等,不那麽突出Z族屬性的的宗J。
為了帝國內部融合的需要,佛J等非印度J宗J,並被允許自由發展。
來自天朝的東晉名僧法顯,就曾經在自己的傳記《法顯傳》中,記錄下了笈多帝國鼎盛時期,佛教興盛的盛況。
在後世,整個印度,似乎也進入了一個類似,天朝王朝更迭的輪回模式。
改革後,獲得重生的印度J,重新成為了印度的主流X仰。
雖然笈多王朝,肯定有一天會走向衰亡,但在分裂一段日久之後,一定還會有,
新的印度J王朝崛起,重新建立基本統一南亞次大陸的新帝國。
那些不斷湧入印度河平原的入侵者,大多也逃不過被印度J融合的命運。
然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印度J的對手,只是那些源自本土,與印度J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沙門思潮宗J的基礎上。
宗J進化的終極形態:一神J,還沒有對多神X仰的印度產生過威脅。
一旦入侵者,攜帶著更具攻擊性和重塑性的“一S”X仰,進入這片熱帶之地,情況又會變得怎樣呢?
對印度地緣結構造,成巨大威脅的“一S”X仰,很顯然是一神J3.0版本——綠教。
公元7世紀初,M罕M德受前兩個版本的一神J啟發,創造了控制力/聚合力空前強大的綠教。
使得,原本處於松散遊牧文化階段的阿拉伯人, 有機會將他們與生俱來的機動、軍事能力聚合起來,並迅速擴張至,以美索不達米亞為代表的定居文明區。
在攻滅以伊朗高原為中心,建立帝國的“薩珊波斯”之後,阿拉伯帝國的勢力范圍,也開始觸及印度河平原。
分析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前,進入南亞的M族集團,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雅利安人起,
入侵印度河流域的M族集團,包括:波斯人、希臘人、塞人、吐火羅人(大月氏)等,
基本都屬於“印歐語系”民族,白匈奴人不確定。
阿拉伯人所屬的則是,分布於阿拉伯半島——北非地區的“閃含語系”民族。
然而,語言上關系遠近本身,在地緣Z治的意義並不大。
就像C鮮語、倭語,即使被歸類於阿爾泰語系(存疑),中亞國家也不會天然跟倭國、C鮮,
更有親近感一樣,雖然有民粹者會這樣想。
與之前的入侵者有所不同的是,阿拉伯人在印度,采取了自南向北的征服路線。
公元8世紀初,揭開帝國篇章的倭馬亞王朝,在翻越俾路支斯坦的山地後,
成功入侵了下印度河平原的信德地區,然後北上止步於南旁遮普地區,B基斯坦拉合爾一帶。
之所以會有這種選擇,與阿拉伯人的原始地緣位置相關。
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河下遊與波斯灣地區的海上貿易,就已經成為了常態。
最遲在羅馬時期,在阿拉伯半島上,借助駝隊經商的阿拉伯人,也看到了商機,成為了這條海上貿易線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