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倫三島蔓延到岡比亞、紐芬蘭、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
新加坡、緬甸、印度、烏乾達、肯尼亞、南非、尼日利亞、馬耳他以及無數島嶼。
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
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在19世紀中期達到鼎盛。
那時的日不落帝國有多大?
用英國人自己的話說是:“在這個沒有疆域的帝國內。
太陽永遠也不會落下去,邊境永遠也不可能被界定。”
那時,地球上所有的大洲和大洋,到處都飄揚著英國國旗。
24個時區裡都有英國領土和英王統治下的人民。
領土總面積和總人口分別佔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一。
全球近50%的鋼鐵和50%的煤,由這個日不落帝國生產。
大英帝國的工業生產總值,約佔全世界的50%。
那時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包括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
都控制在英國人手中,每年完成世界海上貨物運輸量的35%。
英國人自己這樣形容大不列顛與世界的關系:“俄羅斯與北美的沃土是我們的糧倉。
北歐諸國與加拿大有我們的森林;阿根廷為我們養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我們放羊。
南非為我們挖掘黃金鑽石,秘魯則為我們開采白銀。
南美為我們種植棉花,中國和印度為我們種植茶葉。
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我們的果園,在地中海沿岸,我們的礦區,則在陽光照耀下,布滿數不清的山川平原。”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的時候,英國已經擁有一個連接各大城市的發達鐵路網。
為了展示英國的昌盛和強大,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於1851年在倫敦開幕,成為當時的舉世盛事。
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世界聞名的英國作家。
查爾斯·狄更斯和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風雲人物。
由於經濟和工業的不斷發展,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逐漸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
倫敦的汙水排放系統和倫敦街頭出現的白熾燈,都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候實現的。
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國已經實行對所有小孩進行免費教育。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雖是君主立憲制度,維多利亞女王對大臣們的影響力依然很大。
她在位期間,大英帝國極度擴張,達到空前的繁盛。
深深影響中國歷史的鴉片戰爭,也是在她剛即位不久發生的。
直至今天,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
城市、港口、街道、公園、學校、建築物等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
包括有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加拿大維多利亞市,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館。
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
塞舌爾群島首都維多利亞,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還有很多很多。
要恢復和超過大元帝國的影響力和疆域,並且把這筆政治遺產轉移到中國身上,就從眼前的河套開始吧。
此時的河套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絕對是一個塞上大糧倉。
大明王朝放棄河套絕對不是環境惡化,而是有別的原因。
從朝廷官員的奏折中,就知道明朝時河套的環境。
根據成化二年兵部郎中楊琚的奏疏上言,河套可是一塊肥沃的好地方。
套內地廣田腴,亦有鹽池海子,葭州等民多墩外種食。
成化六年,都禦史王越總領關中軍務,執行搜套計劃和恢復東勝衛。
他在奏疏中就直接指出河套水草豐美,人居環境不錯。
河套水草甘肥,易於駐扎
所以從官員的奏疏上顯示,河套並沒有什麽環境惡化的跡象。
後世有絕大部分人說河套環境惡化,導致明朝不要這塊地,也不知道是誰搞出來的謠言。
事實上從成化年到嘉靖年,明朝對於收復河套的議論史不絕書。
如果河套環境惡劣到不堪居住,那些大臣還用得了費這個勁去討論。
明朝的套患起與明英宗天順年間,在成化年間蒙古在河套的勢力有了很大發展。
在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間,右翼蒙古已經牢牢的佔據了河套地區, 從此再未收復。
那麽為何大明會放棄會逐步放棄河套?不外乎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最高統治者對河套地區的戰略價值並沒有足夠的認識。
明朝在洪武年間於九邊之外,又設大寧、開平、東勝三衛以護衛九邊。
但是在明成祖和明宣宗時期,不斷放棄邊境衛所,河套之地的形勢已經是非常的難以預料。
明英宗時期又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邊境軍事力量有了很大的削弱。
明英宗天順年間,對蒙古的軍事打擊態度轉向消極的一面,於是套患在那時就開始發作。
至是,阿羅出掠邊人以為向導,因知河套所在,不時出沒,遂為邊境門庭之害。
第二、大明內部權力鬥爭激烈,導致了搜套、複套的行動受到阻礙。
就比如說嘉靖二十五年,總督三邊侍郎曾銑銳意進取,意圖收復河套。
但最後落得個被殺的下場,這與嚴嵩和夏言爭奪最高權力有很大關系。
自這件事以後,河套地區和明朝是一點關系都沒有了,明朝也再無收復河套的計劃。
廷臣議罪,凡與議複套者,悉奪俸,並罰言官,廷杖有差,於是複套事宜悉為停止。
第三、成化年間明朝廷雖屢次有複套之議。
明憲宗複套的計劃也是支持的,但是由於軍隊將帥無能,使複套行動收效甚微。
除了王越在紅鹽池擊敗滿都魯留下的老弱部眾之外,明軍總體來說是敗多勝少。
很多將領擁兵自重,消極防禦,根本無心對敵,導致了套患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