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金銀灘草原建一個禦馬牧場,我胃口不大。
每年能向朝廷提供兩千匹軍馬我就滿足了。
當然,這還要征得伯爺的同意,希望伯爺能劃給我一小塊牧地,就一小塊。”
他目光炯炯的看著陳遠宏,臉上帶著期盼。
“公公是想憑軍功和這個禦馬牧場,坐一坐禦馬監掌印的位置。”陳遠宏向上指了指。
“哈哈哈!伯爺知我。”
不同意也不行,西海這塊地方收回來了,金銀灘草原朝廷不會放著不管的。
這幫人精為什麽要向這些地方大量移民,一個是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可以養活不少人。
在一個就是這些地方水草肥美,有大片大片的草場,可以作為朝廷養馬之地。
自己小胳膊擰不過大腿,這種事遲早要來,還不如和這個太監監軍合作一把。
禦馬監權力非常之大,憲宗後期。
禦馬監的職掌由“掌禦廄馬匹”擴充為“掌禦馬及諸進貢並典牧所關收馬騾之事。”
並進而衍生為軍事和財政兩大職能。
由於禦馬監職掌禦馬,自然有養馬、馴馬人員。
由此產生了一支由禦馬監統領的禁兵,騰驤四衛及四衛、勇士營。
權勢不可謂不大,甚至有一段時間可以和司禮監分庭抗禮。
陳遠宏略一思考,做生不如做熟,自己出力把此人推上去了,以後肯定有用得上的時候。
“我全力推公公上位,但有些地方也需要公公幫忙。”
“哈哈哈!伯爺有事請說,只要我能幫得上忙,義不容辭。”
隨後,陳遠宏提出了條件。
他希望張立加入自己的貨棧,給他一成乾股。
安排自己手下的將領去當禮店千戶所(禮縣)和文縣鴣衣壩寨的千戶。
便於從四川走私貨物到河西。
其實這只是個借口而已,文縣鴣衣壩是陰平古道的起點,直通江油關,這個地方太關鍵了。
兩人合作開幾個最大的馬場,包括在河西推廣紅薯土豆這一類的糧食作物。
張立也是一個聰明人,見陳遠宏如此開誠布公。
知道對方是有心和他合作,便爽快的全部答應了下來。
彼此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在二人籌光交錯間,兩人的關系拉近了不少。
“朝廷為何如此缺馬呢?”陳遠宏向喝得滿面紅光的張立問道。
“伯爺呀,聽咱家慢慢為你道來。”
聽著張立趣味橫生的述說,陳遠宏對這個太監刮目相看。
真看不出來,這個太監還挺有學問的。
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非常重視馬匹,有些官職名還跟馬兒有關。
秦朝時就有個官名叫“洗馬”,原名可能是“先馬”。
是太子的侍從官,因在太子出行時騎馬在前而得名。
這個官在漢代是比六百石,在那時已經算是中級官員了。
更何況是太子的屬官,前途無量。
但由於這個官職在後世跟馬沒啥關系了,因此不太常見。
所以不了解的人往往因為洗馬這個名字產生誤解。
明朝成化年間,洗馬楊守陳有次請假回家。
住驛站時驛丞看到他的關牒,以為洗馬是不入流的養馬官。
接待楊守陳時態度比較怠慢,大大咧咧問楊守陳:“你乾洗馬這活,一天能洗幾匹馬呢?”
楊守陳隨口答道:“如果勤快就可以多洗,如果懶惰就少洗,沒有定數。”
過了一會兒有人報告說有個禦史馬上要到,驛丞就趕忙催促楊守陳讓位。
楊守陳說:“等他來了我再讓也不遲。”
結果禦史正是楊的門生,
見到楊就長跪問安。驛丞嚇得趕忙匍匐在台階上請罪。
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來,至少在本朝中期。
負責養馬工作的官員,在官場中地位並不是很高。
在17世紀,沒有後世的交通工具,這就凸顯了馬匹的重要性。
北宋面對的兩個對手遼和西夏都有大量馬匹可供官府調度。
西夏擁有可供騎乘的馬超過50萬匹,而鼎盛期的遼國則擁有馬匹超過百萬。
而北宋在這方面弱得可憐,最多時只有20多萬匹。
其中能符合戰馬標準的更少,澶淵之盟後宋朝武備衰落。
馬匹保有量更是大量下降,到最後成為北宋軍事短板之一。
相比之下唐朝僅官馬在貞觀時期就保持在70萬匹以上。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戎馬一生,非常重視養馬。
朱元璋曾說:“過去的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是否強大,為何要用馬匹保有數量來計算?
因為國家強大必定軍事強大,馬載著甲士,能代步,能防禦入侵,功勞如此之大怎麽能不愛惜?
所以古人甚至把馬匹看得比錢糧更重要,以此來衡量國家的強弱。”
常人的一個誤解是南方沒法養馬。
其實蒙人入主中原以後,在中原各地乃至江南,都建立了養馬牧場。
也許南方養出的馬不適合當作戰馬,但除此之外,運輸耕田等同樣需要大量馬匹。
不過南方的官吏和地主們,更願意把土地轉為農田來吃租。
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乾預,南方幾乎沒人願意養馬。
明朝初期的馬匹保有數量其實非常可憐。
朱元璋起家靠大量搶奪元朝牧場馬匹,組織了一支在中原地帶勉強夠用的騎兵部隊。
洪武五年時明朝第二次北伐,甚至出動三路各擁有“五萬騎”的北伐大軍。
但戰爭對馬匹損耗非常大,到洪武二十三年時清點全國兵馬數。
發現馬匹擁有量下降到一個讓人擔憂的水平:官兵1204923人,馬卻只有45080匹。
也許就是因為戰爭對馬匹的需求太大。
明朝將唐宋以來的養馬制度匯合起來。
創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馬政制度,但同時也是對民力耗費最大的一種。
明朝馬政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一、官牧:比如禦馬監,苑馬寺這些機構使用衛所軍人養馬。
二、民牧:由兩京的太仆寺所屬的官馬,給予屬地的民戶家養,同時給予一定補償。
比如洪武年間,北方每戶養一匹馬,南方則每11戶養一匹馬。
養馬戶如果每年能生育一匹小馬駒,則可免去服官府差役之苦。
明中期以後則推行免糧養馬,每50畝田地領養公馬一匹,以此免去國家公糧交納。
三、在邊境定期開馬市,和遊牧民族以茶換馬。
洪武末年,曾經有一年交易獲得13500匹馬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