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移民全球》第426章:河套之戰(10)
最後,這批中國茶樹落戶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阿薩姆和大吉嶺。

在福瓊的幫助下,印度及錫蘭(今斯裡蘭卡)都引進了茶樹工業。

從此,印度橫空出世,成為紅茶出口第一大國。

印度、錫蘭等英國殖民地的紅茶逐漸成為世界紅茶的主流。

歐洲紅茶市場逐漸擺脫了對中國的依賴。

1866年,在英國人消費的茶葉中,只有4%來自印度。

到1903年,這個比率卻上升到了59%。

而當時,在世界上銷售給西方人的茶葉中,中國茶葉所佔的比率下降到了10%。

對此,勤勞而善良的中國人,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茶葉機密是怎樣泄漏出去的。

1792年,英國著名外交官馬嘎爾尼在其日記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整個歐洲都對中國著了迷。

那裡的宮殿裡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就像天朝的雜貨鋪。

真貨價值千金,於是隻好仿造”,他所抱怨的是當時歐洲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大量輸入歐洲,並迅速引起人們的尊崇。到17—18世紀時,歐洲又興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

在這一熱潮中,中國的各種商品深受歐洲各階層的追捧。

然而由於當時遠洋貿易的局限,中國商品往往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

於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歐洲各國便出現了一股仿造中國商品的熱潮。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的羅馬帝國。

當歐洲人第一次見到這種輕盈柔軟、光彩奪目的織物時,立即視其為珍品,爭相購買。

據記載,有一次愷撒曾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整個羅馬都引起了巨大轟動。到公元4世紀時,羅馬人越來越崇尚絲綢。

此後 1000多年的時間裡,絲綢都是歐洲最大宗的進口商品之一。

直到18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每年的絲綢進口量最多竟達75000余匹。

為了保護國內貿易,製止大量財富流向中國的勢頭,歐洲各國很早就開始極力搶奪絲綢市場。

最初,他們先是通過各種卑鄙無恥的手段獲取了中國的養蠶術。

在此基礎上,一些國家開始仿造中國的絲綢,並不斷發布禁止絲綢進口的法令。

到16世紀之前,意大利、法國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絲綢生產基地。

即便如此,直到明清時期,中國的絲綢仍在歐洲市場擁有極強的競爭力。

由於“中國熱”的影響,歐洲人更偏愛中國出產的絲綢。

比如17世紀時,歐洲的貴婦們都喜歡穿中國絲綢面料的高跟鞋,並在鞋面上裝飾中國風格的圖案。

盡管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仍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雖然歐洲當時生產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不相上下。

但其產品上的圖案如龍、鳳、花鳥等都處處仿造中國,並且特意注明“中國製造”以保證銷路。

為了更好地進行仿造,歐洲各國絲織廠的絲綢畫師手裡都有一本《中國圖譜》。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歐洲產的絲綢都保持著強烈的中國工藝美術風格。

瓷器作為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產品,也同樣曾被歐洲所仿造。

遠在唐代時,中國瓷器就作為商品進入國際市場,行銷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

17世紀時,中國瓷器已在歐洲佔有廣大的市場。

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被視為珍玩,

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國等大國的宮廷裡才能見到較多的瓷器。貴族家庭也以擺設瓷器來附庸風雅,炫耀地位。隨著“中國熱”的流行,大量中國瓷器輸入歐洲。

據估計,僅在18世紀的100年間,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就達到6000萬件以上。

盡管有如此大量的中國瓷器輸入歐洲,但其身價仍非常昂貴。

於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也為了抓住致富良機,歐洲各國開始爭相仿造乃至偽造中國瓷器。

雖然在15世紀後,中國的一些製瓷技藝就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但他們的生產水準始終處於初級階段,模仿中國的痕跡非常明顯。

為了進一步提高歐洲瓷器的競爭力,整個18世紀,歐洲都一直在苦苦尋求中國瓷器的製作秘訣。

1712年,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萊的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瓷都景德鎮傳教。

經過他多年的努力,終於將景德鎮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訣傳回法國,從而使歐洲瓷器生產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經過一番周折,法國終於在18世紀中葉,成功燒造出了真正的硬質瓷器。

隨後,英國、瑞典、荷蘭都在模仿中國製瓷技法方面獲得成功。

在此基礎上,歐洲各國開始大量仿造中國瓷器的拳頭產品如青花、德化瓷等。

青花瓷一直是中國出口歐洲瓷器的大宗,受到上流社會的高度青睞。

在掌握了中國瓷器基本技藝後,歐洲各國就開始極力仿造名貴的青花瓷。

在法國、荷蘭等國仿造的基礎上,德國王室的瓷窯———邁森國家瓷廠率先於1770至1780年間燒製成功。

作為一種仿製品,他們生產的瓷器處處模仿中國風格,其裝飾紋樣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歐洲市場對此類瓷器的需求極強,許多瓷廠紛紛在倉促間建立起來。

不過由於它們都無力開發自己的產品,於是又對邁森瓷廠等商家進行仿造。

盡管在質地上有獨到之處,但歐洲瓷廠所生產的仿品仍無法與景德鎮瓷器相比,模仿的痕跡非常明顯。

無獨有偶,在美國獨立後不久,一位名叫喬治·莫裡斯的商人,也曾在費城南部建立了一座生產仿中國式的青花瓷廠。

中國瓷器家族中的德化瓷,在歐洲也有很高的聲譽,曾被稱為“中國白”。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歐洲的生產商,包括法國、德國、英國在內的眾多瓷廠,都曾試圖進行仿造。

但它們所生產的仿品只能做到外表的相似,在質地、光澤等方面幾乎無法與中國產品相比。

一直到18世紀末,歐洲各國仿造中國瓷器的高潮持續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但始終未能達到中國外銷瓷的質量。

只是到清朝末年,由於西方大量傾銷機制瓷器,才使中國瓷器的發展一落千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