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鄭治理台灣時期,地域差異所產生的矛盾與競爭已經出現。
不過在“反清複明”的大旗之下,這種地域差異所產生的矛盾,很大程度會被掩蓋,而當這面大旗不再,矛盾便容易被凸顯出來了。
既然清王朝已經決定,不再以堅壁清野的做法,將大員變成無人區,那麽穩定大員內部地緣結構,就成為了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這一需要下,大員形成可以分庭抗禮的兩大陣營,並不符合統治的需要。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明末清初的招安浪潮中,來自閩南的民間海上力量,更多成為了受益者。
而為了與之對抗,潮惠海上武裝,則保留了更多的海盜成份。
由此也對當時統治者,造成了一個印象,那就是閩南力量,更容易成為王朝穩定D南海疆的基石。
及至康熙末年,針對潮、惠兩地的移民禁令被取消,來自潮惠兩地的移民數量開始大幅上升。
不過作為廣東三大民系之一的“潮C民系”,最終卻並沒有在大員擁有一席之地。
這是因為,潮C之民本身便是源出於閩南。
潮C方言,亦屬於閩南語的組成部分。
隨著時間的推導,這種相近性,使得兩地移民最終融為一體,並佔據了後世大員人口的70%。
反倒是來自惠Z的客家人,與廣D府、潮C並稱廣D三大民系。
因其獨特的方言,以及更為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成為了大員民系組成部分。
大員四大民系:原住民、閩南人,包括潮C人、客家人、外省人的形成史,揭示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族群與族群之間,即可以因為差異而產生競爭,又可能因為彼此間的共同點,而趨向融合。
至於說到底是突出差異還是求同存異,則要看當時的地緣Z治環境。
一如後世的,會更願意突出他們的特異性。
只不過,一旦Z治上的統一成為現實,建立統一的國Z認同感,在技術上並沒有障礙。
東南沿海的情況,我就介紹到這裡,我為什麽先介紹東南沿海的情況呢?
因為我們想要加入這個風起雲湧的大殖民時代,就必須先解決東南沿海的問題。
倭國的地緣位置就不用我說了,它是我們東出太平洋的門戶。
馬六甲海峽是我們通往印度洋,大西洋的咽喉門戶。
大員島就是我們永不沉沒的海軍基地,它們的地緣位置可想而知了。
嗯,趁現在魏公公還在台上,我得到的情報是,今上的身體不好,情況不容樂觀。
我估計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還有幾天的時間,我們就要加入另外一場大戰,統一大草原。
在大戰期間,我沒有精力和時間來給你們講這些東西了,大戰過後,你們還有其他的任務。
海上陸上,你們今後將奔赴各個戰場,大家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
你們一輩子不愁沒有仗打,所以不能不了解各國的情況。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世界各個大國,在大航海時代崛起的過程。
希望大家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哪些部落和國家可以被吞並,哪些國家要把它肢解掉,我希望每個人寫一份報告上來。
言歸正傳,對於古老而又封閉的中央之國來說,大員是為數不多,能夠與這個波瀾壯闊時代交融的點。
然而放眼全球,大員的得失在這時,卻又顯得那麽的微不足道。
以至於荷蘭人丟失“福爾摩薩”的消息傳至歐洲,甚至都沒有能夠成為話題。
如果讓歐洲人選擇,那片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新大陸,
會更值得關注。結下來,我將講解西、葡、英、法、俄等國的風帆,將目光重新投向這片未知世界,去解開大航海時代他們崛起的過程。
一提到“大航海時代”,首先崛起的國家,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
整個中世紀中後期,伊比利亞幾乎從歐洲的舞台上消失了。
不過現在,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是時候回過頭來看看這幾百年,伊比利亞半島都發生了些什麽變化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伊比利亞這些年來的故事的話,那就是“收復失地運動”,又稱“西班牙光複運動”。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一部伊比利亞內部的地緣Z治整合史。
當我們把視線轉向伊比利亞的Z治結構上,會發現兩個奇特的現象:一是葡萄牙的存在。
在西班牙幾乎以伊比利亞地理邊界立國的情況下,葡萄牙看起來很突兀的在半島西海岸,割去了一塊矩形之地立國。
二是西班牙內部的政治結構。
議會君主製的政治框架,使之看起來是一個“單一製”國家。
然而從行政角度看,全國被劃分為十七個自治區,另加兩個自治飛地的西班牙,又似乎更像是一個“聯邦製”國家。
了解這一切的緣由有一個很好的切入角度,那就是國旗。
與歐洲許多國家所使用的那種,能夠引發臉盲症的三色旗不同,西班牙略顯複雜的國旗,就是一部濃縮的地緣史拚圖。
事實上,後面葡萄牙出場時,我們同樣能夠在它的國旗中尋找到足夠的信息,來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後世西班牙國旗整體設計上,並沒有脫離歐洲主流的條狀色塊拚接模式。
從1492年第一面國旗產生開始,它的國旗經過了九次變化,第十次才最終定型。
國旗的上下為兩條紅色窄邊,中間則填充黃色。
比較特別之處,是它中間放置了西班牙國徽,而我們所需要的信息,也正是在這個國徽之中。
在歐洲中世紀,盾徽是一個家族或者政治體的標志,就“盾”這一形製來說,也可看出它的軍事采邑製背景。
西班牙的國徽,核心也是一面盾徽。
不過這面盾徽本身,又是由四面分別代表著,四個中世紀古王國的盾徽所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