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移民全球》第635章:大國崛起(35)
借助“普法戰爭”獲勝的紅利,德國在貝寧灣得到了“多哥蘭”,而在邦尼灣擴張的結果則是“喀麥隆”。

作為黑非洲海岸線探索的先行者,葡萄牙人登陸喀麥隆海岸的時間,大約在1472年。

喀麥隆這個名字,也是葡萄牙人取的。

根據第一印象為一個區域命名,也算是一個慣例了。

這次在靠近喀麥隆火山之後,最讓葡萄牙人印象深刻的是,河流中遊動著數量巨大的蝦,遂將之命名為“蝦河”。

這些讓葡萄牙人印象深刻的蝦,“喀麥隆”Camar?o葡萄牙語“蝦”的意思,後來也成為了整個版塊的名字。

可惜的是,“蝦”並不適合作為商品運往歐洲或美洲。

否則,也許喀麥隆就會有個,“大蝦海岸”的歷史名稱了。

德國在喀麥隆地區的擴張,在1910年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喀麥隆地區,還包括北部與之相鄰的一部分尼日利亞領土。

以及南部從法國殖民地割取的一部分加蓬、剛果(布)的土地,總面積差不多有80萬平方公裡。

幾與當年,葡萄牙人許諾給西班牙人的面積相當。

當然,在經歷一戰失敗戰爭之後,這些都不重要了。

除了少部分,約9萬平方公裡,靠近尼日利亞的殖民地以外被英國獲得的。

大部分的喀麥隆變成為了“法屬喀麥隆”,並在20世紀60年代獨立,原屬剛果、加蓬部分重新剝離。

英屬部分則分為了兩塊,南部沿海地區經公投並入喀麥隆,北部地區則公投入了尼日利亞。

大家在地形圖上,會發現,喀麥隆與尼日利亞南部的地緣分割線,並沒有嚴格按照阿達馬瓦山脈分水嶺來劃分。

這其實就是,後世英屬喀麥隆一次公投結果所造成的結果。

簡單點說,分水嶺以西這部分突出部,包括火山地區,就是一戰後,英國得到的“英屬喀麥隆”南部地區,後世喀麥隆西北省和西南省。

很顯然,一如英國人,把沃爾特河東岸的“英屬多哥蘭”,並入加納一樣。

英國人也是希望,讓自己治下的“尼日利亞”,地理邊界更加的完整。

然而,問題在於,尼日利亞的范圍太廣了。

從跨撒哈拉貿易受益的豪薩、博爾努等地的商人,早以讓綠教滲透了尼北部區域。

而幾內亞灣沿線,受西方殖民者影響的區域,則普遍歸信了JD教。

前者在人口上更佔優勢,有50%,JD教為40%。

相比之下,與跨撒哈拉貿易線,距離更遠的喀麥隆地區,受綠教教的影響就較小了。

除了西北部處在阿達馬瓦高原以北的區域,屬於綠教聚居區以外,約佔總人口20%。

其余大部為JD教及原始宗J,佔40%覆蓋區,身處內陸的後者,政治、經濟影響力較低。

在這種情況下,原英屬喀麥隆南部JD教區,很自然的更願意和他們的J友在一個國家。

反之,北部乾旱地地帶的綠教徒,則傾向於成為尼日利亞人。

喀麥隆的例子告訴我們,“地緣”是一個複雜的概念。

地理固然是最基礎的要素,但基於各種力量博弈出來的人類認知。

比如宗J、M族,經過時間沉澱後,也屬於重要的地緣因素。

完全從地理結構上,來規劃地緣Z治格局的理想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會總是很難實現。

這也是為什麽,幾乎每個國家內部,都或多或少的會存在一些,難以化解的地緣矛盾。

了解這些矛盾產生的根源,

有助於找到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又或知道,哪些是難以化解的結構性矛盾。比如以尼日利亞這種南、北宗J分割明顯,人口數量又大體相當的區域。

出現“博科聖地”,這樣的極端宗J武裝組織,幾乎是一種必然。

回到西班牙在中非擴張的問題上來。

在從葡萄牙人手上掙得比奧科島、安諾本島,及邦尼灣沿岸地塊的殖民權後。

西班牙人並沒有馬上行動,而是在19世紀中才算正式登陸,他們在其它地區還有很多事頭疼。

在歐洲三強的夾擊之下,西班牙人只是在,後世赤道幾內亞南部的“木尼河”畔,建立據點成功,並且無力擴張。

大家在地圖上看到的,這塊輪廓橫平豎直,面積僅28000平方公裡的“赤道幾內亞”。

也成為西班牙在非洲西海岸,僅有的兩塊殖民地之一。

順便說下,赤道其實並沒有穿越“赤道幾內亞”,

想去非洲西海岸感受下橫跨南、北兩半球的感覺,還得再往南進入加蓬境內。

赤道幾內亞的原名是“西屬幾內亞”。

很顯然,西幾內亞這種明顯帶有殖民色彩的名字,並不受前殖民地的人民歡迎。

後世沒有真正完成D立的“西撒哈拉”,算是一個例外。

如果有一天Z治地位正常了,改個更能彰顯M族自豪感的名稱,也是很容易的事。

至於在幾內亞之前冠以“赤道”之名,更多是受法國人的影響。

在20世紀上半葉,法國人曾經把自己控制下的中非地區。

包括後世的:加蓬、剛果(布)中非,以及乍得稱之為“赤道非洲”。

我要大家的是,老大帝國的西葡兩國,後來在西非-幾內亞灣地區,能夠保留的Z治成果實在有限。

一片群島加一小塊陸地的模式,看起來很常見。

加納利群島-西撒哈拉;佛得角群島——幾內亞比紹,都是曾經分析過的案例。

不過參考這兩個案例我們會發現,比奧科島、安諾本島,尤其是前者,與赤道幾內亞本土的Z治婚姻並不穩定。

兩島與大陸的直線距離,甚至比赤道幾內亞的東西縱橫還要長。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那天這個彈丸之地,還要鬧分裂,人們並不應該感到奇怪。

前面我說過,葡萄牙人在阿達馬瓦山脈以南,看到的H人類型,應該是與西非“蘇丹尼格羅人”,有所不同的“班圖尼格羅人”。

總的來說,上述兩種H人,就是人們認識中的典型H人。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地域分布存在差異。

這兩種“H人”,在體質、膚色上,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這一分類更多還是語言方面的劃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